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1)
2023(4043)
2022(3025)
2021(2809)
2020(2127)
2019(4675)
2018(4075)
2017(8076)
2016(3850)
2015(4132)
2014(3994)
2013(3876)
2012(3481)
2011(3049)
2010(3379)
2009(3615)
2008(2428)
2007(2196)
2006(2034)
2005(2006)
作者
(9659)
(7807)
(7675)
(7471)
(4802)
(3678)
(3604)
(3172)
(2831)
(2733)
(2621)
(2614)
(2602)
(2450)
(2411)
(2337)
(2318)
(2197)
(2179)
(2015)
(1933)
(1907)
(1885)
(1808)
(1772)
(1688)
(1654)
(1621)
(1613)
(1606)
学科
(24037)
金融(24037)
(20770)
银行(20770)
(20290)
(14009)
经济(13997)
中国(13499)
(12699)
(10980)
企业(10980)
中国金融(10815)
管理(10438)
(7141)
(7002)
地方(5681)
(5473)
财务(5461)
财务管理(5456)
企业财务(5300)
业经(4835)
方法(4565)
(4439)
事业(4288)
(4205)
数学(4160)
数学方法(4142)
体制(3756)
农业(3543)
业务(3541)
机构
学院(49437)
大学(48453)
(23464)
经济(22944)
中国(20582)
管理(17244)
研究(15915)
理学(14355)
理学院(14254)
管理学(14091)
管理学院(14012)
(13845)
银行(13423)
(13248)
(13039)
金融(12790)
(12595)
财经(10354)
人民(10208)
中心(10183)
(9416)
国人(9372)
中国人(9332)
中国人民(9283)
(9134)
经济学(8717)
经济学院(8004)
财经大学(7980)
人民银行(7730)
中国人民银行(7062)
基金
项目(31534)
研究(25797)
科学(25020)
基金(23051)
(18989)
国家(18785)
社会(17580)
社会科(16857)
社会科学(16855)
科学基金(16550)
(12362)
基金项目(11487)
教育(11121)
编号(10534)
(9881)
(9802)
资助(9139)
成果(8929)
自然(8459)
自然科(8279)
自然科学(8279)
自然科学基金(8146)
国家社会(7856)
(7681)
(7619)
(7494)
重点(7285)
课题(7226)
(7144)
项目编号(7071)
期刊
(24469)
金融(24469)
(23372)
经济(23372)
研究(17761)
(10457)
中国(10370)
(6378)
管理(6137)
学报(5508)
财经(5443)
科学(5075)
大学(4736)
(4616)
学学(4565)
中国金融(4505)
教育(4291)
经济研究(4130)
理论(3616)
技术(3415)
业经(3372)
实践(3298)
(3298)
农业(3230)
国际(2982)
农村(2760)
(2760)
问题(2756)
财会(2700)
上海(2562)
共检索到84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了普惠金融实践。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制度的目标是让广大贫困群众以不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或费用更方便地获得信贷等金融产品以及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普惠金融业务遇到了相互矛盾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较低价格和收费,使得普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龙  
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发展普惠金融应当遵循这样的逻辑:足额、便捷、便宜,以及以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盈利可靠当前,经济社会对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很强,但金融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金融风险防控上,宏观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微观层面,一些金融机构追求赚快钱、赚省力的钱,导致了风险的积聚。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应当有两种逻辑:一是以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贾清显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伴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而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普惠金融作为提高经济平等和抵御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工具,理应成为赋能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通过创新性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方法测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水平及其演变规律,比较研究IFI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发现普惠金融赋能中间40%及底部50%群体的财富和收入效应不足以改变现实的贫富分化窘境。据此从供给侧创新、需求侧结构管理及监管格局构建等层面设计普惠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越发明显,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尽早发展社会征信体系,创新信用要素配置规则,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共谋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大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董玉峰  陈俊兴  杜崇东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深入推进金融普惠和贫困减缓提供了新思路。数字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优势可突破传统金融扶贫的现实难点,在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基础上,有效破解金融扶贫的双重目标矛盾,将更多贫弱群体纳入精准画像目标,有效提升贫困及偏远地区的金融可获得性。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必须与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相联结,运用数字技术将普惠金融资源有效嵌入地方特色产业链条,进而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数字产业链金融减贫模式,促使参与金融扶贫的主体从分散单体向链式团体转变,从而提升金融扶贫风险的可控性。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模式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优势,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要加强贫困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环境,强化贫困户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产业基础。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浦阳  杨鑫垚  卢泓宇  牛君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创新,并且在东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结构性差异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企业家精神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企业家精神值得深入探讨。采用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该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提升人力资本、扩大市场规模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未来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文红星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中小企业在传统融资中的劣势地位,发挥了普惠金融"普照之光"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将数字技术纳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环节,实现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政府的三方联动,共同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以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耗费更少的人力来撬动中小企业更多的信贷融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江龙  周建  崔敏  
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地区间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利用337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同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升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和地区创业水平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化水平可以调节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大于东部地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郑剑辉  
加快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战略性布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在释放消费潜力、升级产业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对外开放中的牵引作用,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新发展格局持续献力,并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然而,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薄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等问题,正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发展格局的赋能效应。因此,需要从数字化建设、服务可及性、数据供给、监管变革等层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博文   肖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凭借其虚拟替代性、非竞争性、动态实时性和马歇尔外部性等属性能够帮助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明晰、数据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公共数据供给制度不够充分、数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从数据市场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供给、数据风险监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何广文  
<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发展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七大发展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就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由此,也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总体要求,每一方面都有金融服务需求。在这五个方面中,产业兴旺,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枢纽,
关键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云   刘彦君   李京蓉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农业生产力“新质态”的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四种“新质态”内涵,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现实障碍及突破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引导绿色农业低碳转型、拓展新质农业发展空间、增强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但也面临数字普惠金融嵌入“三农”实体场景融合度偏低、绿色金融服务标准与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跨区域数字农业金融合作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现实障碍。对此,可通过加快构建涉农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完善绿色新质农业认证体系与数字金融人才储备制度、创新跨区域农业发展的金融风险分担与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农业产业链金融系统集成监管等路径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