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8.191.207.141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07)
2023(19249)
2022(15976)
2021(14727)
2020(12286)
2019(27955)
2018(26917)
2017(50160)
2016(26720)
2015(29634)
2014(28932)
2013(28736)
2012(26402)
2011(23873)
2010(23711)
2009(22053)
2008(20653)
2007(17563)
2006(15515)
2005(14022)
作者
(76906)
(64455)
(63913)
(60791)
(40800)
(30839)
(28915)
(25034)
(24835)
(22465)
(22296)
(21561)
(20535)
(20211)
(20091)
(19992)
(18977)
(18533)
(18528)
(18501)
(15931)
(15819)
(15399)
(14827)
(14659)
(14509)
(14078)
(13537)
(12972)
(12618)
学科
(124479)
经济(124355)
管理(73196)
(69406)
(55416)
企业(55416)
方法(50889)
数学(45752)
数学方法(45228)
中国(37077)
(29651)
(29542)
(28701)
金融(28698)
地方(27683)
(26817)
银行(26757)
(25821)
业经(24942)
(24730)
(22993)
贸易(22974)
(22591)
(22400)
农业(20614)
(18100)
财务(18054)
财务管理(18020)
环境(17927)
企业财务(17208)
机构
大学(378407)
学院(375045)
(167895)
经济(165022)
管理(142000)
研究(136297)
理学(123172)
理学院(121760)
管理学(119584)
管理学院(118903)
中国(108415)
科学(82125)
(79550)
(74439)
(68404)
(65580)
中心(63542)
研究所(62758)
财经(59925)
业大(56482)
(54843)
经济学(53809)
(53346)
农业(51623)
北京(49893)
(49086)
经济学院(48485)
(47283)
师范(46688)
财经大学(44847)
基金
项目(259866)
科学(205698)
基金(193508)
研究(183018)
(171961)
国家(170651)
科学基金(145510)
社会(121277)
社会科(115301)
社会科学(115273)
基金项目(101555)
(98038)
自然(94304)
自然科(92184)
自然科学(92153)
自然科学基金(90564)
(84290)
教育(82486)
资助(78788)
编号(69971)
重点(59678)
(57883)
(56886)
成果(55917)
(54272)
国家社会(52730)
创新(51030)
科研(50617)
教育部(49559)
课题(47922)
期刊
(177618)
经济(177618)
研究(111641)
中国(71525)
学报(63740)
科学(58369)
(58003)
(56947)
管理(51999)
大学(48065)
学学(45737)
(45111)
金融(45111)
农业(38967)
经济研究(31093)
技术(30632)
教育(30491)
财经(30241)
(26183)
业经(25587)
问题(23076)
(21638)
(21076)
国际(19652)
统计(19647)
世界(19205)
技术经济(18792)
(17994)
(17572)
理论(17484)
共检索到56439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燕  
本文依据2005~2013年中国和四大经济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全国和区域普惠金融水平,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和金融发展深度相比,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更积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却没有显著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在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平衡,以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聂正彦  李帅  
基于1998-2013年中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物流业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物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物流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对西部地区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此外,不论是全国还是分地区样本均表明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加。研究结论对于各地在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引领新常态以及"一路一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莎  王军  
以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银行、证劵和保险3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选取普惠渗透度、使用度和效用度3个维度的11个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并进一步分析普惠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普惠金融指数在震荡中有所提升,东部地区的普惠金融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之间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普惠金融对于人均收入和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郝云平  雷汉云  董永亮  
为了探索普惠金融与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981~2015年包容性经济增长数据,构造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动态面板差分GMM估计方法,考察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解释了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另外,本文还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增长效应以及普惠金融包容程度测量,同时衡量了包容性经济增长对普惠金融的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地理维度的服务渗透性包容性程度更高,而包容性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群体从普惠金融中获益更多,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分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立国  曹白杨  
近年来,国内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深入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然而,不同区域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制约了信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分析比较各区域信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运用面板模型分析比较了中国热点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再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信息产业对于相关工业的拉动作用,最终得出信息产业的优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结论,进而提出创新信息技术、优化产业环境、平衡区域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仲深  杜磊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运用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方  陈凯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使用中国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本地区公共投资和邻近地区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假设各地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取决于公共投资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设定固定时间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公共投资与本地区经济呈正相关关系,但与邻近地区经济呈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尚未形成技术外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鲁继通  
本文采用1998~2013年间环渤海五省市的Panel数据,分析FDI、R&D、社会消费与环渤海五省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FDI、R&D与社会消费对北京经济增长都起到显著地推动作用;FDI、R&D与社会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发挥了促进作用;R&D和社会消费对河北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FDI则缺乏显著性;R&D和社会消费对山东经济增长影响较大,FDI显著相关性不强;FDI和社会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明显,R&D与经济增长缺乏相关性。与此同时,FDI、R&D和社会消费对各省市经济的贡献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斌  毛德勇  朱桂宾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注重精准化投入并做到长期坚持以促进三者协同发展。但从长期看,普惠金融对"互联网+"和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冲击,"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微弱的负面冲击,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统一监管并积极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其中的摩擦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斌  毛德勇  朱桂宾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
[期刊] 征信  [作者] 詹韵秋  
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经济增长数量的抑制效应,而对经济增长质量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分别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着"U"型和倒"U"型关系,且数量效应处于抑制区间、质量效应处于上升区间。因而,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此来促使其早日越过抑制经济增长数量的区间和进一步接近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最优值。分地区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效应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此外,资本、劳动和对外贸易依旧是经济增长数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创新、FDI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加快各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顶层设计,提高参与主体的数字普惠金融意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啸  孙晓娇  王国峰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通过激励数字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其使用深度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均是最大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作用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强,对数字创新促进作用在东北地区较强;而数字创新在中部地区的中介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则较小。因此,应当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多方推动数字创新战略实施,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格局,促进经济不断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初春  吴福象  
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2年—2015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的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性,构建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对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间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呈现非均匀分布的特征;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并且需要考虑到空间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仅仅考虑经济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是考虑到地理因素后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当然,从业人员规模、投资规模、人口城镇化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汪雯羽  贝多广  
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县域经济体的信贷可得性,有助于县域经济增长,而其发展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本文运用2014-2018年县级面板数据,通过门限面板回归模型研究政府干预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县域经济增长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政府干预起到调节作用。同时,子指标回归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与县域经济增长负相关;数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对县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的作用与主回归一致。(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完善传统金融市场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增长。(3)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县域经济增长负相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中部地区政府的调节作用是单向的,西部地区则为倒U型,本文分析了地区差异的内在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廖霄梅  林烨  
运用区位熵分析法对广西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以广西14个地级城市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广西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广西各个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其对广西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银行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证券业和保险业。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