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93)
- 2023(8418)
- 2022(6802)
- 2021(6092)
- 2020(4652)
- 2019(10354)
- 2018(9778)
- 2017(18523)
- 2016(9597)
- 2015(10522)
- 2014(10529)
- 2013(10413)
- 2012(10055)
- 2011(9271)
- 2010(9819)
- 2009(9388)
- 2008(8327)
- 2007(7569)
- 2006(7066)
- 2005(6913)
- 学科
- 济(46105)
- 经济(46065)
- 业(27204)
- 融(25597)
- 金融(25597)
- 管理(24248)
- 中国(23907)
- 银(23162)
- 银行(23154)
- 行(22659)
- 企(20316)
- 企业(20316)
- 地方(19604)
- 农(14413)
- 业经(12885)
- 制(11687)
- 中国金融(11048)
- 财(10926)
- 农业(10521)
- 方法(10313)
- 地方经济(9958)
- 发(9743)
- 数学(8599)
- 数学方法(8541)
- 贸(8126)
- 贸易(8111)
- 易(7796)
- 发展(7445)
- 展(7422)
- 体(7377)
- 机构
- 学院(135921)
- 大学(131922)
- 济(59946)
- 经济(58579)
- 研究(52451)
- 中国(47151)
- 管理(46729)
- 理学(38139)
- 理学院(37666)
- 管理学(37150)
- 管理学院(36897)
- 财(29358)
- 科学(29234)
- 京(29106)
- 所(26557)
- 中心(25507)
- 研究所(23583)
- 农(22583)
- 江(22187)
- 财经(21946)
- 银(19903)
- 经(19772)
- 范(19553)
- 北京(19380)
- 师范(19360)
- 州(19167)
- 银行(19163)
- 经济学(18949)
- 院(18799)
- 行(18032)
- 基金
- 项目(82415)
- 研究(65312)
- 科学(64703)
- 基金(56946)
- 家(48451)
- 国家(47924)
- 社会(41830)
- 科学基金(40748)
- 社会科(39788)
- 社会科学(39783)
- 省(34090)
- 基金项目(29016)
- 教育(28580)
- 划(27686)
- 编号(27295)
- 发(25216)
- 成果(22905)
- 资助(22828)
- 自然(22621)
- 自然科(22061)
- 自然科学(22059)
- 自然科学基金(21642)
- 发展(21031)
- 展(20658)
- 课题(20203)
- 重点(19058)
- 创(18000)
- 国家社会(17301)
- 部(17225)
- 性(17175)
共检索到236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小龙
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发展普惠金融应当遵循这样的逻辑:足额、便捷、便宜,以及以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盈利可靠当前,经济社会对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很强,但金融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金融风险防控上,宏观层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微观层面,一些金融机构追求赚快钱、赚省力的钱,导致了风险的积聚。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浙江农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应当有两种逻辑:一是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了普惠金融实践。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制度的目标是让广大贫困群众以不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或费用更方便地获得信贷等金融产品以及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普惠金融业务遇到了相互矛盾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较低价格和收费,使得普惠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郑剑辉
加快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的战略性布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行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在释放消费潜力、升级产业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对外开放中的牵引作用,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赋能新发展格局持续献力,并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然而,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薄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不足、数据获取难度大等问题,正制约着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发展格局的赋能效应。因此,需要从数字化建设、服务可及性、数据供给、监管变革等层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博文 肖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凭借其虚拟替代性、非竞争性、动态实时性和马歇尔外部性等属性能够帮助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明晰、数据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公共数据供给制度不够充分、数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从数据市场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供给、数据风险监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贇
农村彩礼治理政策频繁制定与彩礼持续上涨的矛盾凸显了治理效能亟待改进,需结合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农村彩礼上涨趋势的成因逻辑。立足数字普惠金融视角,构建婚姻市场要价与支付的双边分析框架,讨论并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彩礼上涨趋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村彩礼上涨,且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均有促进作用。在开通高铁、拥有孔庙、方言分化、商帮文化浓厚地区,其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未婚男女同县婚嫁、女方婚前职业上升、彩礼转移及双方婚介渠道陌生化概率,促使彩礼上涨。由此驱动的上涨实质是行为决策约束受外界改变而引致的合理上涨。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彩礼上涨的片面否定与上涨构成的思辨不足,致使依赖文化治理、盲目限定彩礼、推崇零彩礼等治理偏倚出现。应关注非合理上涨,并援助数字普惠金融等合理上涨因素下的弱势人群。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栋浩 罗荣华 刘锡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本文结合理论辨析和大量经验数据,首次回答了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未来怎么走的问题。首先,本文理论辨析指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是突破西方传统金融理论桎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其次,从保障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构成,并阐述其建设成就。最后,揭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还需降低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间差距、推动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差异竞争、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普惠功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进合作金融发展、完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贾清显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伴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而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普惠金融作为提高经济平等和抵御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工具,理应成为赋能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通过创新性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方法测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水平及其演变规律,比较研究IFI发展的关键要素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发现普惠金融赋能中间40%及底部50%群体的财富和收入效应不足以改变现实的贫富分化窘境。据此从供给侧创新、需求侧结构管理及监管格局构建等层面设计普惠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政策。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IFI测度 富裕效应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越发明显,我们更应以此为契机尽早发展社会征信体系,创新信用要素配置规则,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共谋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大计。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大数据 信用环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董玉峰 陈俊兴 杜崇东
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深入推进金融普惠和贫困减缓提供了新思路。数字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优势可突破传统金融扶贫的现实难点,在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基础上,有效破解金融扶贫的双重目标矛盾,将更多贫弱群体纳入精准画像目标,有效提升贫困及偏远地区的金融可获得性。金融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必须与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相联结,运用数字技术将普惠金融资源有效嵌入地方特色产业链条,进而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数字产业链金融减贫模式,促使参与金融扶贫的主体从分散单体向链式团体转变,从而提升金融扶贫风险的可控性。为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模式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贫优势,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要加强贫困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环境,强化贫困户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夯实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产业基础。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新宇 葛扬 周凯
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体现出包容性特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克服两种不一致性,即初始禀赋不同导致的先验不一致性以及配置规则不同导致的后验不一致性。两种不一致性是导致普惠性金融政策资源转移过程中的无效率以及社会福利损失问题的基础。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配置禀赋及配置规则创新成为克服两种不一致性的不二之选,从而能够突破一般普惠意义下的福利损失问题以及克服成本、信息因素导致的普惠金融无效率性问题。在当前技术驱动变革的金融大环境下,国家积极布局"大数据,普惠金融、征信体系"三位一体的思路越发清晰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大数据 信用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浦阳 杨鑫垚 卢泓宇 牛君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创新,并且在东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结构性差异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企业家精神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企业家精神值得深入探讨。采用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该结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存在结构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提升人力资本、扩大市场规模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未来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 张承惠 谢孟哲 田辉 王刚
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均开始关注绿色金融,将绿色金融纳入到政策体系之中。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推广,近年来,不少国家开始采取行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绿色金融的重要力量。中国应推广绿色金融理念,并将绿色金融纳入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战略,在金融改革和开放中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合作项目。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经济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任正言
新世纪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背景和起点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以来,中国金融业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金融活动更多从属于财政活动,服从于经济计划,金融发展处于被抑制状态。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尊重金融自身发展规律,对金融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减少干预,不断增强市场对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