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76)
- 2023(21427)
- 2022(17698)
- 2021(16312)
- 2020(13629)
- 2019(30911)
- 2018(30623)
- 2017(57589)
- 2016(31269)
- 2015(35094)
- 2014(35203)
- 2013(34664)
- 2012(32151)
- 2011(29082)
- 2010(29234)
- 2009(27280)
- 2008(26331)
- 2007(23777)
- 2006(20964)
- 2005(18992)
- 学科
- 济(129778)
- 经济(129638)
- 管理(87649)
- 业(85816)
- 企(68729)
- 企业(68729)
- 方法(54215)
- 数学(47298)
- 数学方法(46696)
- 中国(42384)
- 农(38279)
- 财(34290)
- 地方(32302)
- 融(30394)
- 金融(30391)
- 业经(30124)
- 银(29788)
- 银行(29715)
- 行(28604)
- 学(27681)
- 制(27171)
- 农业(25834)
- 贸(24085)
- 贸易(24068)
- 易(23341)
- 务(21478)
- 财务(21397)
- 财务管理(21347)
- 企业财务(20352)
- 理论(20137)
- 机构
- 学院(443466)
- 大学(443346)
- 济(179188)
- 经济(175237)
- 管理(165149)
- 研究(157411)
- 理学(141284)
- 理学院(139613)
- 管理学(136727)
- 管理学院(135931)
- 中国(123760)
- 科学(99118)
- 京(95920)
- 农(85110)
- 财(83606)
- 所(81462)
- 中心(74294)
- 研究所(73978)
- 业大(70856)
- 江(69287)
- 农业(66999)
- 财经(65391)
- 北京(60680)
- 经(59375)
- 范(58599)
- 师范(57807)
- 院(57088)
- 州(55345)
- 经济学(54748)
- 省(49746)
- 基金
- 项目(297807)
- 科学(232556)
- 基金(214348)
- 研究(211423)
- 家(190366)
- 国家(188751)
- 科学基金(159883)
- 社会(133056)
- 社会科(126036)
- 社会科学(126002)
- 省(118114)
- 基金项目(112695)
- 自然(105550)
- 自然科(103092)
- 自然科学(103062)
- 自然科学基金(101181)
- 划(100053)
- 教育(97685)
- 资助(88533)
- 编号(84440)
- 成果(68573)
- 重点(68452)
- 发(67536)
- 部(64636)
- 创(62015)
- 课题(60273)
- 创新(58045)
- 科研(57965)
- 计划(56305)
- 国家社会(54955)
- 期刊
- 济(199420)
- 经济(199420)
- 研究(129073)
- 中国(96261)
- 农(78229)
- 学报(77480)
- 科学(68386)
- 财(65191)
- 管理(61731)
- 大学(57914)
- 学学(54469)
- 融(52797)
- 金融(52797)
- 农业(52441)
- 教育(49363)
- 技术(39791)
- 业经(33328)
- 财经(32133)
- 经济研究(31850)
- 业(28280)
- 经(27615)
- 问题(26303)
- 版(22441)
- 图书(22170)
- 统计(21488)
- 技术经济(21414)
- 科技(20818)
- 贸(20633)
- 理论(20097)
- 业大(19705)
共检索到679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洋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普惠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普惠金融发展对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土地城镇化却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二是普惠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最后依据结论,得出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城镇化 系统矩估计 门槛效应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振红 曹俊杰 王黎明
基于我国30个省市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本研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动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存在紧密联系:金融市场效率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统计上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比率对能源消费有较显著的正向效应。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均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效应,我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能源代价较大。能源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前期能源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期能源消费。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城镇化 能源消费 系统GMM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秦强 范瑞
金砖国家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短板,理清金砖国家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机制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缩小收入差距意义深远。本文选取金砖国家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金砖国家金融发展对其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收入差距由大变小的动态过程中,金融效率、金融规模和金融开放都扩大了收入差距,金融结构缩小了收入差距。其他控制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针对金融发展的不同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收入差距的减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丽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选取了农村电商、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衡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验证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直接效益,还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本文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探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从而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攀艺 邵亚男
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GMM估计方法检验了城镇化、社会保障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保障支出则显著地抑制了居民消费率的增长。同时,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正向作用被社会保障的负向作用所抵消。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促进作用,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应注重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化进程的同步协调安排。
关键词:
城镇化 社会保障 居民消费率 GMM估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小刚 薛莲 许洋 陈璐
文章探讨了公共产品供给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构建公共产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然后建立动态面板GMM模型,验证了城镇化存在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产品总体上对加速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西部地区公共产品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显著,存在明显的公共产品促进城镇化提升效应,但东部地区公共产品的城镇化效应并不显著。由于不同公共产品外溢性的特征差异,公共产品中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公共教育和环境保护对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公共设施和公共安全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升公共服务产品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兴 李晓涵 何奇龙 马九杰
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厘清二者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我国2014—2021年1625个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2)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耦合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东部高、其余区域低”的空间结构特征;(3)全国及各区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相对发展状态不尽平衡;(4)教育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政府适当支持均能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居民素养提升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最终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健 张红梅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全世界都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也在我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究竟有何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随着各地区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再从经济质效、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及民生和谐五个维度构建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TOPSIS法测度了2013—2018年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0.38,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然后分别用系统GMM方法和门槛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并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促进效果;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低于144.98时,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正向作用,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高于144.98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呈正向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有所降低。这些结论为下阶段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莹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莹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琼
在城镇化金融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新型城镇化指标,将金融发展分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运用1998—2012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数据和中国金融发展数据,建立VAR模型实证研究不同金融种类对新型城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表明,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政策性金融更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水平发展,而商业性金融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水平;两种金融支持对城市环境水平发展推动均不明显;良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进一步推动金融水平的整体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曹俊勇 张乐柱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差异化、个性化金融产品和业务,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作用与影响,本文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1省市区域农村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作用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提出理论假设,并分别采用系统GMM方法和门限效应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长趋势明显,发展速度较快,但各个地区发展速度不够均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作用具有双重门限特征。最后,结合安徽金寨、河南兰考、广东惠州等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作用农村产业融合具体实践,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媛媛 韩瑞栋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提高城市金融服务水平以及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新型城镇化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8年中国2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方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并采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积极影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多种稳健性检验同样表明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通过激发城市创新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市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东北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东、中部地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沈洋 犹雨寒 周鹏飞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普惠金融的延续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2011—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享受数字金融技术红利更充分,而西部地区则享受了数字金融政策红利。此外,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的影响也呈现出异质性,金融数字化还不能发挥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错配、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中介渠道。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鹏 于伟
基于20032014年城市数据和门槛回归模型研究表明,金融聚集对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达到不同门槛后金融集聚对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影响将由不显著变为显著为正,进而表现出边际贡献递增趋势。金融集聚对城市化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城市化发展效率的影响随集聚程度提升表现出显著强化趋势,中部地区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西部地区则由显著为负变为不显著为正。因此需要完善区域多层次金融体系,统筹金融业发展布局,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各区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区域金融发展目标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城市化发展效率 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