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97)
- 2023(6350)
- 2022(4839)
- 2021(4282)
- 2020(3312)
- 2019(7304)
- 2018(6769)
- 2017(12608)
- 2016(6748)
- 2015(7007)
- 2014(7006)
- 2013(7169)
- 2012(6578)
- 2011(5875)
- 2010(5813)
- 2009(5222)
- 2008(5267)
- 2007(4706)
- 2006(4100)
- 2005(3765)
- 学科
- 济(30197)
- 经济(30157)
- 业(23073)
- 管理(21290)
- 企(18217)
- 企业(18217)
- 农(12463)
- 方法(12172)
- 财(11233)
- 数学(10753)
- 数学方法(10660)
- 中国(9920)
- 业经(9546)
- 农业(9292)
- 融(6539)
- 金融(6536)
- 务(6509)
- 财务(6504)
- 财务管理(6495)
- 企业财务(6352)
- 银(6284)
- 银行(6278)
- 制(6213)
- 地方(6095)
- 学(6057)
- 行(6051)
- 技术(5326)
- 发(4928)
- 农业经济(4896)
- 人事(4710)
- 机构
- 大学(98295)
- 学院(97926)
- 济(41441)
- 经济(40619)
- 管理(36436)
- 研究(34201)
- 理学(31636)
- 理学院(31256)
- 管理学(30725)
- 管理学院(30529)
- 中国(25841)
- 财(21170)
- 科学(20466)
- 京(19902)
- 农(18399)
- 所(16902)
- 财经(16695)
- 中心(15664)
- 研究所(15427)
- 经(15356)
- 江(14497)
- 业大(14461)
- 经济学(14107)
- 农业(14088)
- 范(12921)
- 经济学院(12810)
- 师范(12775)
- 财经大学(12738)
- 院(12491)
- 北京(12103)
- 基金
- 项目(68269)
- 科学(54943)
- 基金(51763)
- 研究(48576)
- 家(45950)
- 国家(45546)
- 科学基金(39100)
- 社会(33762)
- 社会科(31961)
- 社会科学(31955)
- 基金项目(26819)
- 省(25845)
- 自然(24545)
- 自然科(24039)
- 自然科学(24032)
- 自然科学基金(23632)
- 教育(21931)
- 划(21890)
- 资助(20536)
- 编号(17565)
- 重点(15521)
- 部(15316)
- 国家社会(15048)
- 发(14760)
- 创(14573)
- 成果(14508)
- 性(14408)
- 创新(13515)
- 教育部(13288)
- 科研(13168)
共检索到144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思涵 佟孟华
在重新界定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普遍性、非歧视性和受惠性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3—2020年中国省际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并考察了其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能够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调节效应分析表明,财政自主权和户籍门槛在现阶段均削弱了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通过改善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升社会人力资本存量、推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和配置,促使居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鹏 庄妍 施美程
受益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功能定位、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农村居民金融服务可得性极大增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了动力。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机制,然后运用2013—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4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其中的机制在于,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让农村居民通过金融服务可以触及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推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走深走实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人力资本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秋菊 王文福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科技性、政策性、靶向性等特点,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边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样本范围、更换回归方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随着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呈现J字形特征;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均构成城乡共同富裕的格兰杰原因;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城乡共同富裕,而且可以带动邻近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因此,应大力提升涉农金融服务质效,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为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注入蓬勃动能。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汤龙 唐跃桓 杨其静
金融服务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效用发挥。文章基于全国县域面板数据,考察了农村电子商务与数字普惠金融协同互促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表明: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下,农村电子商务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不过,该效应会因各地区地理区位、数字技术和电商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发现:二者主要通过吸引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入农村、提高农村金融可得性和促进电商创业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数字信用和信贷的支持下,农村电商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文章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和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晨旭 刘霞辉
推进包容性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是促进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举措。将自然资本纳入资源配置理论框架可测算省际与省内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并通过希克斯-摩尔斯通(HicksMoorsteen)指数测度各省(区、市)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省际空间与省内部门间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对包容性增长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配置效率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与收入差距作用于包容性增长,省际空间与省内部门间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和包容性增长的关系分别呈倒U型与U型曲线,该结论在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配置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在区域、资源配置与自然资本层面均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省外人力资本流入对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递减,而其他地区省内部门间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提高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呈U型曲线;对于人力资本配置不足的地区来说,改善省际人力资本配置与促进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对于人力资本配置过剩的地区来说,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流出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省内农业部门人力资本流出对包容性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资源型省份的省际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呈U型曲线,省内部门间人力资本流动的影响不显著。我国应促进人力资本流动,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持续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突破“资源诅咒”怪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本配置 包容性增长 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亢延锟 侯嘉奕 陈斌开
政府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是造成城乡教育和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作为外生的政策冲击,识别了政府教育投入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长期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国家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投资,显著提高了学龄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积累,使初中完成率和高中完成率提高了1.46%和2.40%,同时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18年,这一效果对于低收入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更为有效。第二,这一政策还提高了学龄青少年劳动力市场的长期表现,从事非农工作的概率提高了3.97%,收入提高了7.68%,并且这一效果不依赖于是否外出务工。第三,成本收益分析表明校舍改造的收益远大于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结果对政府教育投入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严谨的经验证据,并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关系的内在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佩源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交易成本与信用风险,为我国财富积累和均衡发展赋予新动能,进而推动共同富裕。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积极作用,此结论经稳健性与内生性等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结果表明,2016—2021年间,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提升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共同富裕水平。为此,提出健全数字普惠金融配套设施、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案与破除流动性约束限制的对策建议,期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参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佩源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交易成本与信用风险,为我国财富积累和均衡发展赋予新动能,进而推动共同富裕。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积极作用,此结论经稳健性与内生性等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结果表明,2016—2021年间,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提升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提高共同富裕水平。为此,提出健全数字普惠金融配套设施、制定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案与破除流动性约束限制的对策建议,期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参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筱雨
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存在的困境,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机制,并从提高数字普惠金融覆盖率、降低农村地区相关主体获取资金成本、提高涉农主体资金的可获得性等维度,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锋 吕京根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好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注入新动能。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入手,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具有较强影响;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由弱变强,其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军 丁钊颖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CES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混合回归与GMM法,系统诠释普惠保险、三产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三产融合是普惠保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非农生产资本要素的上升是普惠保险影响三产融合的重要渠道;因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其增收保障水平,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相比中、东部地区,普惠保险通过三产融合中介效应对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建华 鞠智超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供更加平等、便捷的信贷融资机会,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已成为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加速器。立足于2012—2022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藏除外)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本地区城乡共同富裕,还可正向赋能毗邻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地区与要素错配程度低地区更为显著。传导机制检验结果证实,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进一步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金融监管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城乡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逐步强化。研究结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参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尚君 刘怡君 张颖熙
共同富裕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与全面协调发展。健康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既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促进健康人力资本积累,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途径。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进入从“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过渡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疾病病谱发生改变,死亡率下降,健康预期寿命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高,高质量人力资本积累明显加速。应重视以健康人力资本积累推进共同富裕,努力构建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和高质量大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加强全民健康教育。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赖德胜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此,要准确把握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水平、制约因素和优化路径。方鸣教授所著《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
[期刊] 改革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实现共同富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关键群体是农民。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不优,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城乡发展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新时代,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以低收入人口、种粮农民为重点人群,以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领域,以粮食主产区、脱贫地区为重点区域,持续缩小农村居民在经济生活、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推进包括城镇和乡村居民的共同富裕、覆盖城乡区域空间的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富裕”和有差异的渐进式共同富裕。为此,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性制度安排。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乡发展差距 农民增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