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8)
2023(14528)
2022(11899)
2021(10864)
2020(9089)
2019(20551)
2018(19713)
2017(37710)
2016(19575)
2015(21639)
2014(21298)
2013(20974)
2012(18970)
2011(16698)
2010(16384)
2009(15314)
2008(13658)
2007(11570)
2006(9823)
2005(8652)
作者
(53840)
(44718)
(44276)
(42066)
(28347)
(21522)
(20304)
(17484)
(17370)
(15626)
(15298)
(15287)
(14321)
(13927)
(13876)
(13861)
(13430)
(12944)
(12927)
(12905)
(10972)
(10659)
(10555)
(10473)
(10220)
(10054)
(9795)
(9556)
(8995)
(8864)
学科
(77917)
经济(77822)
(57328)
管理(53391)
(44460)
企业(44460)
方法(37047)
数学(33516)
数学方法(33071)
中国(28277)
(27741)
金融(27738)
(26391)
银行(26361)
(25808)
(25384)
(24839)
业经(19215)
(18638)
地方(18142)
农业(17705)
(15163)
财务(15124)
财务管理(15087)
企业财务(14382)
(13513)
(13295)
贸易(13283)
(12949)
理论(12280)
机构
学院(264229)
大学(263436)
(111171)
经济(108981)
管理(103518)
理学(89566)
理学院(88703)
管理学(87052)
管理学院(86598)
研究(85563)
中国(74253)
(54487)
(53246)
科学(50873)
(43857)
财经(43325)
中心(43155)
(40765)
(39665)
业大(38470)
(38456)
研究所(37239)
经济学(36211)
农业(34254)
经济学院(32946)
财经大学(32837)
北京(32530)
(31779)
(31587)
师范(31336)
基金
项目(187626)
科学(149095)
基金(139286)
研究(135671)
(121781)
国家(120765)
科学基金(104830)
社会(89408)
社会科(84833)
社会科学(84808)
基金项目(73249)
(72778)
自然(67650)
自然科(66164)
自然科学(66141)
自然科学基金(64947)
教育(61935)
(61277)
资助(56741)
编号(52834)
重点(42613)
(41788)
成果(41377)
(40534)
(39982)
国家社会(38243)
创新(37395)
科研(36921)
教育部(36440)
课题(36322)
期刊
(113506)
经济(113506)
研究(77816)
中国(50021)
(41998)
(41955)
金融(41955)
学报(40973)
(40658)
科学(37862)
管理(37142)
大学(32307)
学学(31027)
农业(27041)
技术(22476)
教育(21897)
财经(21072)
业经(19049)
经济研究(18991)
(18073)
问题(14541)
(13509)
统计(12988)
理论(12970)
(12792)
技术经济(11927)
(11815)
实践(11720)
(11720)
财会(11283)
共检索到388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郑军  丁钊颖  
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CES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混合回归与GMM法,系统诠释普惠保险、三产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三产融合是普惠保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非农生产资本要素的上升是普惠保险影响三产融合的重要渠道;因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其增收保障水平,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扩展分析发现,相比中、东部地区,普惠保险通过三产融合中介效应对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俊培   张昊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生性财政支出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激励和保障作用,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基于2011—2020年我国90个域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和社保就业两大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和社保就业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显著为负,说明两类支出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显著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边际效应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56.010%,当城镇化水平超过56.010%后,两类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会显著削弱。可见,仅依靠财政支出政策无法持续有效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应该在市场化改革和财政支出结构改善两方面共同发力。因此,建议加强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城乡间的流动性障碍,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保持低城镇化水平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调整高城镇化水平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落实财政对民生的基本保障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敏  张小林  
本文利用金融包容指数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运用VAR模型、协整和格兰杰检验对中国1985~2012年普惠制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惠制金融发展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普惠制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作用效果不明显;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普惠制金融发展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会对普惠制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鉴于此,必须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明晰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健全与完善普惠制金融功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晋铭铭   张盼   曹芳萍  
文章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利用2011—2020年我国省级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三条渠道缩小消费差距,即提高支付便利性、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间接影响消费差距;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改善效应存在区域与消费品类别异质性,即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效果更好,对城乡居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差距改善效果更显著。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怡  陶文清  王亚飞  
将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人力资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纳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有助于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健康类人力资本、教育培训类人力资本、迁移类人力资本不仅本身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收敛作用,而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葛继红  王猛  汤颖梅  
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特别是分析农村三产融合能否通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机制间接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农村三产融合显著促进了城乡居民总体消费的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目标;分开来看,农村三产融合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本文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公平目标;同时,农村三产融合能够通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促进城乡居民消费。这说明,农村三产融合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农村三产融合、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还可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章贵军   方若婷   朱建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测度和比较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和财富”三个维度及其综合指数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收入、消费和财富单维度的不平等水平高于综合的福利不平等;城镇居民综合的福利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城镇居民内部的不平等对全社会不平等贡献最大;城乡居民福利不平等主要体现为部分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相对较高,而部分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尚有待提高,这种差异在消费维度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议实施多元化的措施来调节消费、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加快提高低福利水平群体的收入增幅,强化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利平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是当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我国2013-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就收入结构中不同收入来源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及其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边际效应强于城镇居民。从纵向视角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而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财产性收入。从横向视角来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边际消费效应要强于城镇居民,而财产性收入刚好相反,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边际影响效应不存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莹  
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采用我国2019-2021年31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从居民消费规模差距和消费质量(升级)差距两个层面,就城乡居民财富差距对居民消费不平衡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乡居民财富差距的扩大会加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消费质量(升级)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地,城乡居民财富差距对不同类型消费不平衡(消费规模差距和消费质量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对而言,财富差距对消费不平衡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财富差距的扩大对城乡居民消费规模差距的影响表现为东中西递减特征,而对城乡居民消费质量(消费升级)差距的影响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最后,本文从努力扩大农村居民财富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规范财富积累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永蓉  
文章以农村家庭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双重差分结果同样证实三产融合政策提出与规划实施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从农村家庭异质性特征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更有助于提升在“三大资本”处于劣势、低收入层次家庭的收入水平,间接缓解农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使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得以改善。利用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标进行检验,亦证实了三产融合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据此,提出“三链同构”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多措并举”优化三产融合环境、“双向嵌入”巩固三产融合致富成果等建议,以期为三产融合政策在农村地区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永蓉  
文章以农村家庭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农民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双重差分结果同样证实三产融合政策提出与规划实施有利于农村三产融合发挥共同富裕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从农村家庭异质性特征与不同收入层次群体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更有助于提升在“三大资本”处于劣势、低收入层次家庭的收入水平,间接缓解农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使农民收入分配状况得以改善。利用一系列收入不平等指标进行检验,亦证实了三产融合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据此,提出“三链同构”助推农村三产融合、“多措并举”优化三产融合环境、“双向嵌入”巩固三产融合致富成果等建议,以期为三产融合政策在农村地区扎实推进、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屠萍萍  
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2011-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个指标也均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3)提高互联网普及可以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完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可持续的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尹志超  文小梅  栗传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文利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普惠金融对中国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回答普惠金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显著缩小了中国家庭的收入差距,普惠金融指数提高10%,基尼系数下降0.02,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研究还发现,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收入40分位数以下家庭和相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并提高了家庭进入收入40分位数以上的概率,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机制分析显示,普惠金融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创业概率,并促进农村家庭非农就业,从而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农业户口、低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贫困线以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产生了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普惠性。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惠金融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为理解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采取金融措施促进共同富裕,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卢艺文   杜林丰  
本文选取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地区和消费类型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流通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并且这种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和消费类型异质性。具体来说,流通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的作用在中部省份和基础性消费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流通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换句话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央不断强调推动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均衡而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共同富裕的探讨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其一,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以绝对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问题就是实现"富裕"的最基本要求。今后农村的相对贫困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将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挑战,农民增收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融合的框架中解决。其二,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之一,将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水平上,实现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和谐,这也是"共同"的要义所在。当前我国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妨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牢牢把握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弊端,对于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而言应是重要的战略侧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