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3)
2023(6528)
2022(5242)
2021(5208)
2020(3882)
2019(8913)
2018(9047)
2017(13649)
2016(8739)
2015(9917)
2014(10291)
2013(8928)
2012(8264)
2011(7724)
2010(8145)
2009(6910)
2008(6721)
2007(6379)
2006(5698)
2005(5204)
作者
(23393)
(19338)
(19184)
(18428)
(12127)
(9147)
(8926)
(7661)
(7525)
(7026)
(6555)
(6470)
(6229)
(6175)
(6157)
(5986)
(5972)
(5751)
(5735)
(5436)
(5154)
(4844)
(4689)
(4617)
(4530)
(4447)
(4286)
(4195)
(4108)
(4025)
学科
教育(20468)
(19089)
经济(19059)
管理(16970)
中国(15139)
(12160)
理论(9908)
(9787)
(9669)
企业(9669)
教学(8119)
(7324)
(6428)
(5831)
(5774)
业经(5617)
(5401)
银行(5381)
(5355)
方法(5329)
(5276)
(5267)
金融(5260)
发展(4757)
(4633)
农业(4451)
研究(4425)
地方(4366)
技术(4253)
学法(4210)
机构
大学(112755)
学院(108728)
研究(44775)
教育(30623)
管理(30352)
(29464)
经济(28279)
科学(27798)
中国(26905)
(26593)
(26585)
师范(26375)
理学(25063)
理学院(24600)
管理学(23783)
管理学院(23538)
(23029)
师范大学(21605)
研究所(21039)
(19416)
(19370)
技术(19320)
中心(18866)
北京(17692)
职业(16916)
(16819)
(16349)
业大(15879)
农业(15210)
(15129)
基金
项目(69839)
研究(59170)
科学(54476)
基金(44079)
(38627)
国家(38074)
教育(35767)
社会(32587)
科学基金(30387)
社会科(30275)
社会科学(30268)
(30012)
编号(27805)
(27404)
成果(26873)
课题(23680)
基金项目(21464)
(20227)
重点(17709)
资助(17175)
自然(17054)
项目编号(16866)
自然科(16632)
自然科学(16622)
规划(16564)
(16336)
自然科学基金(16312)
(16046)
(15790)
(14814)
期刊
教育(53455)
研究(43007)
中国(37311)
(36483)
经济(36483)
学报(20231)
(18279)
大学(15960)
科学(15913)
职业(13893)
技术(13756)
学学(13132)
(13008)
农业(12289)
管理(11230)
技术教育(9089)
职业技术(9089)
职业技术教育(9089)
(7760)
论坛(7760)
(7750)
金融(7750)
图书(7595)
高等(6691)
(6483)
业经(6376)
(6361)
(6318)
成人(5861)
成人教育(5861)
共检索到184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卢晓中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从只注重体系内部生态平衡的共存秩序逻辑,转向体系内部生态和外部心态互洽的共荣秩序逻辑。基于该理论逻辑检视进入普及化时代的日本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二者分别遵循共存秩序逻辑和共荣秩序逻辑,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迈入普及化时代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共荣秩序逻辑,建立"层类交错"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体系内部的共荣;注重与国民心态相融合,实现体系内外部的共荣;在全球性体系中彰显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有价值,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共荣。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静蓉  
自发秩序理论认为社会秩序由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组成。高等教育秩序也是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的统一,自发秩序表现为"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的传统,计划秩序表现为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卢晓中  
中国高等教育即将从大众化时代迈向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体系重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顺利更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普及化时代呼唤高等教育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我国大众化阶段所构建的以分层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既要建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性需求,又要兼顾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所建立的现实性基础。应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支撑,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初期建立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分类并以学位授予权分层的"层类交错"过渡性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斌欢  姚茂华  
皖南T县构造生态秩序的过程展现了地方政府通过打造特定市场来回应社会要求的行动逻辑。特定的资源禀赋与历史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治理理念,并将生态秩序追求的动机内部化。通过直接扶持核心生态企业、限制污染企业以及间接欹持非污染工业和乡土生态企业等规制方式,基层政府塑造了生态产业的基本面貌。在成功打造生态产业的基础之上,地方政府得以进一步推进社区发展、优化社区治理、维护社群团结。T县经验刻画了地方政府经济行动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动逻辑的重要变化,也展现了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国家、市场与社会良好互动的重要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牧晨  
纵观中国乡村秩序的变迁历史,可发现其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外生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乡村秩序的历史演变逻辑与现实指向。乡村秩序的转型意味着需要在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在共同体格局下充分认识再造乡村秩序的必要性,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充分理解再造乡村秩序的紧迫性,在社会自主性视域中充分把握再造乡村秩序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面临的复杂态势与现实挑战,充分增强党组织在乡村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内部的自循环系统,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法治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再造。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前满  
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是资本逻辑的衍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全球化参与拓展各经济主体提供获利机会和空间,交互摩擦和利益诉求需要以利益平衡来调和,即贸易平衡。而在技术、资源不平衡格局下,这种平衡是一种价值扭曲的平衡。资本逻辑的"必然"是对资本放任的结果,不是经济运行结构的逻辑必然,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生产与消费的结构体系,生产地与消费地以及生产中心与创新中心的分离,影响到地域经济结构平衡,即全球化的结构不能确保地域结构有序。因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秩序只是资本逻辑的辩护,平衡利益的贸易平衡不能替代区域经济的结构平衡,即消费与生产不能脱节。因此,全球化必须回归到区域层面上的生产-消费的循环上来,把民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庆昌  
教育价值秩序的核心是人们的教育价值逻辑。教育系统、社会和个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常常是不一致的。目前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系统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价值秩序不具有先进性。为此,教育系统应该通过教育价值竞争,努力让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人类理想基础上的教育价值秩序发挥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汉琦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只是一个因学生规模变化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是一个因高等教育多样性变化而使大学管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崭新时代。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办学基本上由教授治校向学术自治与科层管理并举的共同治理过渡,并最终走向全面治理。总体上看,普及化阶段是大学的全面治理时代。就我国而言,由于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传统和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不足,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将面临多重矛盾,而"管办评"相对分离是应对多重矛盾、建构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以及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家乐   朱德全  
科教融汇是推动高职教育抓住时代先机、获得战略主动、实现质态跃迁的关键举措。科教融汇从理念走向具象必须以课程作为中转站,而课程发挥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够调和科技与教育融汇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冲突,综合表现为一种“课程秩序”。这些冲突的调和,要求高职教育科教融汇课程在价值秩序上能够形成“求用→求真→求善”的价值位阶、在结构秩序上构建“横向跨界-纵向自生”的结构体系、在主体秩序上确立“行政-市场-专业”的最佳生态位、在制度秩序上织就“历时连续-共时联通”的制度网络、在评价秩序上塑造“主体协同-方式互补”的评价格局。这五大秩序的生成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从自发到计划再到自发的过程,其又依赖于高职教育科教融汇课程组织、制度、资源、实践等方面的动态生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小杰  杨镇宇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全球秩序成为现实的公共需求,如何证成全球层面的治理秩序已然成为研究全球治理首要的理论任务。霍布斯基于自然激情和自然理性,经由相互立约和共同授权,最终引出绝对主权权威,证成了主权国家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康德基于人为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经由道德基本法则而来的公共法权,在主权国家的基础上证成了国际法权层面、世界公民法权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霍布斯和康德对秩序的证成有着相通的理路,这为今天构建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克敏  
国际政经环境及其变化会对所有组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国际政经旧格局的形成与新秩序的确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性起点的国际政经格局形成逻辑利于各类组织深入理解国际环境,以更好地适应并谋求顺势而为;当前的国际秩序被深深烙上了霸权特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国际架构理念面前显得既无道义又很张狂;加之中国实力的提升和大国复兴谋略之逐步展开,国际新秩序呼之欲出,国际霸权旧体系必将被中国方案所取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