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03)
2023(5201)
2022(4241)
2021(3994)
2020(3124)
2019(7091)
2018(6852)
2017(12705)
2016(6862)
2015(7670)
2014(7765)
2013(7892)
2012(7660)
2011(7190)
2010(7531)
2009(7199)
2008(7131)
2007(6748)
2006(6149)
2005(5050)
作者
(21752)
(18556)
(18530)
(17529)
(11873)
(9097)
(8190)
(7323)
(6973)
(6896)
(6606)
(6379)
(6150)
(5802)
(5757)
(5547)
(5392)
(5348)
(5325)
(5016)
(4828)
(4668)
(4612)
(4473)
(4242)
(4198)
(4184)
(4075)
(4014)
(3857)
学科
(31952)
经济(31807)
(24455)
(19536)
农业(16606)
管理(13913)
业经(12382)
方法(11620)
(11500)
企业(11500)
中国(10301)
地方(9047)
数学(8147)
(8063)
数学方法(8026)
(7794)
(7541)
农业经济(7281)
(6583)
理论(6241)
收入(6213)
(5979)
发展(5812)
(5802)
(5192)
农村(5170)
(5157)
社会(5132)
(4970)
银行(4953)
机构
学院(108348)
大学(106894)
(41417)
研究(40447)
经济(40326)
管理(38268)
理学(32935)
理学院(32389)
管理学(31627)
管理学院(31408)
中国(29948)
(27146)
科学(26201)
(22011)
(21073)
农业(20136)
(19678)
研究所(19319)
中心(19012)
业大(18471)
(17622)
(17611)
师范(17473)
(15546)
财经(15243)
(14003)
师范大学(13921)
(13916)
(13755)
(13573)
基金
项目(72959)
科学(57751)
研究(53765)
基金(53289)
(46864)
国家(46367)
科学基金(38870)
社会(36749)
社会科(33186)
社会科学(33165)
(29715)
基金项目(28699)
(24081)
自然(23923)
教育(23912)
自然科(23358)
自然科学(23349)
自然科学基金(22932)
编号(21943)
资助(20454)
成果(19136)
重点(16693)
(16453)
(16269)
(16149)
课题(15590)
国家社会(14725)
(14338)
(13878)
教育部(13570)
期刊
(55778)
经济(55778)
(32570)
研究(31540)
中国(24792)
农业(21398)
学报(21167)
科学(19755)
大学(16649)
学学(15865)
(14027)
业经(12130)
(12080)
金融(12080)
教育(11817)
管理(11006)
(8645)
农业经济(8088)
农村(8040)
(8040)
财经(7740)
(7660)
问题(7439)
社会(7095)
业大(6868)
经济研究(6620)
(6586)
技术(6500)
资源(6475)
农业大学(6128)
共检索到167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继平  
近代湖南乡村社会可以区分为两大阶级、六个社会阶层,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大地主、中小地主、自耕农、佃农、雇农、流民。鸦片战争后湖南地权的集中以及传统外贸商路的改变,使湖南乡村社会的流动呈现向下的趋势,投身营伍、沦为佃农、流入会党成为乡村贫民流动的主流;由于太平天国及其湘军的崛起,由士而仕或由士而绅的现象也得以凸显。从总的特点来看,近代湖南乡村社会的流动显示了传统的特性、向下的趋势和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相结合的特点。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力  孙鹏  
把城乡差距和社会分层作为理解中国农民工流动的关键变量,从双重差距的角度构建农民工流动模型,探索新型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只注重缩小城乡空间差距的"被城镇化"会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层,降解未来城镇化的"改革红利",而均等化应该是在双重差距均衡缩小下的均等化。同时,新型城镇化应该释放出更多的后致性规则的流动以及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资本分配比例,通过"固内"培养新时期的职业农民和通过"安外"让有条件的农民工有序市民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谢志平  周德义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最主要的现象,社会分层是通过社会流动而形成的,我们通过掌握社会流动来掌握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文章通过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分析,提出通过职业教育来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合理的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结构更加合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梓  肖刚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湖南省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董磊明  
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董磊明  
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玉杰  
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性是影响社会阶层定位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扩大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张力,高等教育机遇的共享性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悦  黄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着不同的人群归属于不同的阶层。由于这种占有的不同,使市场在物质生产最大化的同时并不能实现人的自由流动最大化。本文旨在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领域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以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通过研究社会资源在各个阶层间的流动性来判断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是否通畅;以国际标准职业经济地位指数量表(以下简称ISEI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合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和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领域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现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甫勤  
上海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型还是"橄榄"型,在上海社会分层研究中仍有争议,而对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更是缺乏关注。文章依据公共权力、产权和市场能力3个维度将上海城市居民划分为6个社会阶层,并根据2008年"上海市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上海城市居民的阶层结构仍然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型特征,距离"橄榄"型社会结构仍有较大差距。文章通过对不同年代代际流动表的分析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父辈阶层地位和子辈阶层地位之间的关联度逐渐增强,并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边界,非技术工人和农业劳动者阶层跨越边界实现上向社会流动的难度较大,这一现象可能会给上海城市居民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一定的风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新忠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在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六个方面呈现出从单一取向向二元(或多元)结合转变的特点。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确立以研促建目标,重视社会整体调查,注重多元方法分析,强化互动规律探讨,致力互动机制构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湖南省财政厅驻村帮扶工作队自2015年4月进驻湖南省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宝瑶村以来,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和要求,积极落实驻村帮扶规划,通过一项项富民工程,精准托起山区群众小康梦,形成了全村参与扶贫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在武陵山片区开辟了一条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栋良  
在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之际,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从农业多功能视角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2016年湖南14个市州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表明:1)湖南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长沙最高,达0.915,张家界最低,为0.635;从区域来看,湘北地区最高,然后依次是湘东、湘南、湘中、湘西。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程度普遍较高,其中产业兴旺起着关键作用,但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湖南乡村振兴应重点把握以"特"兴农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李甜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开发乡村产业极其依赖政企合作。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以政府的权力、项目或组织资源为杠杆,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是当前开发乡村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政企负责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为政企合作开发乡村产业提供了成功的社会基础。以湖南省B县黄金茶产业开发为例,研究发现,政企合作深嵌于非正式关系中,应依靠非正式关系选择合作对象和确定合作内容;政企合作存在差序格局,依靠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差序”网络结构可解决合作障碍;政企合作受伦理原则支配,“家国情怀”伦理原则支持的非正式关系将提升政企合作境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又要理顺政企合作的社会基础,充分利用政企负责人的社会资源,激发乡村产业开发的内生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