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9)
- 2023(2009)
- 2022(1785)
- 2021(1849)
- 2020(1476)
- 2019(3295)
- 2018(3389)
- 2017(6116)
- 2016(3580)
- 2015(4340)
- 2014(4330)
- 2013(4003)
- 2012(4039)
- 2011(3768)
- 2010(3929)
- 2009(3664)
- 2008(3850)
- 2007(3757)
- 2006(3498)
- 2005(3185)
- 学科
- 济(12659)
- 经济(12634)
- 管理(10157)
- 业(8339)
- 企(7383)
- 企业(7383)
- 方法(5051)
- 学(4187)
- 中国(4168)
- 理论(4065)
- 数学(3773)
- 数学方法(3620)
- 财(3441)
- 农(3333)
- 制(3318)
- 地方(3195)
- 教育(3150)
- 业经(2706)
- 贸(2651)
- 贸易(2646)
- 易(2548)
- 融(2529)
- 金融(2529)
- 教学(2493)
- 和(2380)
- 银(2313)
- 银行(2306)
- 体(2285)
- 行(2193)
- 务(2136)
- 机构
- 大学(54146)
- 学院(52364)
- 研究(19370)
- 济(16864)
- 管理(16745)
- 经济(16217)
- 中国(14184)
- 理学(13797)
- 理学院(13568)
- 管理学(13116)
- 管理学院(12996)
- 科学(12833)
- 京(11834)
- 所(10716)
- 研究所(9484)
- 范(9375)
- 师范(9266)
- 农(9082)
- 财(8997)
- 中心(8942)
- 江(8688)
- 上海(8315)
- 师范大学(7606)
- 北京(7575)
- 业大(7267)
- 农业(7168)
- 州(7064)
- 财经(6852)
- 院(6597)
- 技术(6577)
共检索到89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昭勇
1901年,清政府颁发政令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发展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上海近现代报刊发挥媒介优势,对书院停办之后的白鹿洞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与描绘。以上海媒介为视角研究白鹿洞,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1901—1949年白鹿洞书院沧桑变化的历史图景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形象,从而深化对白鹿洞的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张奎 王秀伟
[目的/意义]生成式AI作为新兴媒介形态,对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塑媒介结构和社会情境的双重作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智能媒介传播、中国特色数字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意义。[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媒介学、符号学等理论,从媒介呈现、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三个维度探讨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结论/发现]生成式AI在媒介物质、媒介互动、媒介符号、媒介时间、媒介空间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着复杂影响,存在着文化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不足,文化价值冲突与创造性降低,文化偏见与不平等,侵权与商业化过度等方面风险,这亟待监管机构、服务提供者、文化文物单位、使用者等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创新/价值]从生成式AI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传播的理论逻辑,并提出风险因素及多方协同治理的对策。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厚淳
蔡厚淳:各位都知道"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清代有个著名的学者叫王昶,他在他的著作《天下书院总志序》里面写出了这样的评语,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这位学者写的,不是白鹿洞书院自己封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余闻婧
本文以白鹿洞书院为例,从"道"与"化"的视角勾勒古代书院的课程图景。其中,从来源、选择和结构三方面探寻书院课程之道,从内容、次序和方式三方面探寻书院课程之化。书院"道——化"课程思想的要义是以人性为核心构建圆心式课程目标,以文化为主轴梳理累进式课程内容,以导学为枢纽形成自学式课程范式。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道—化”课程思想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珂 刘芮
[目的/意义]基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现状,探讨游戏化叙事对数字人文的驱动和变革作用及其应用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游戏化叙事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叙事表达和媒介呈现两个维度总结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体现的游戏化叙事理念。[结论/发现]提出数字人文游戏化叙事的实践路径,即挖掘特色文化基因、构建开放叙事文本、完善平台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媒介矩阵。[创新/价值]游戏化叙事为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丰富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蕴甜 李太平 孙婧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进行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选择突出媒介素养的工具维度和伦理维度,引导学生关心国情社情,强调民主参与。其呈现方式采用“弱分类”与“弱构架”的语篇结构,赋予学生较大学习自主权;运用互文和逻辑修辞的话语策略,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教科书将学生“赋权”为媒介信息和产品的创造者,重视其作为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现了一种超越保护主义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观。未来教科书在选择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时应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强有力的媒介知识”,在呈现教科书内容时应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的科学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文涛 张旭
近年来少数幼儿教师的虐童行径经媒体传播后致使幼儿教师形象呈现断崖式坍塌。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审视,这种坍塌呈现出三重景观,即现实形象的滑坡、媒体形象的颠覆与认知形象的偏差。站在教育学立场反思,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准幼师的培养未能先行、幼教舆论工作的缺位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不力。为此,在未来实践中,需着重加强部分新进幼儿教师培训、促进各方协同推进幼教舆论工作以及针对关键性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客观现实、媒介建构以及公众认知三个不同的互动侧面重塑幼儿教师的良好形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邢小明
本文对"白鹿洞论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峰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及当代社会价值。会上各位专家提出了当代理想主义重构基本路径、《大学》、《中庸》的现代价值、道德人性假设、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传统、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与西方管理理论的关系、孙子全胜战略模型等见解,反映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新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 当代社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利平
本文在对一位西方学者的新书进行简单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中国旅游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出境游客进行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新书中,中国旅游者被描述成一个被动、无知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在文化上受中国政府左右,缺少像西方游客一般的行为准则,缺乏欣赏西方景观的能力。该书集中代表了西方国家中对中国旅游业及中国旅游者普遍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出境游的否定和不安。本文指出,作为扎根于这一崭新的消费群体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是有责任而且有自身的优势向全世界客观地呈现中国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和形象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蒋建国
媒介消费文化研究是消费经济学科新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数字化时代,媒介消费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消费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探究媒介消费文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影响,对于消费文化研究和新时期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媒介消费文化 研究方法 新媒体 消费质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洁群 邹潇
自画像和自拍像都是建构人类自我形象的审美方式,都有记录真实的原初目的,都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画像自文艺复兴后真正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出现在历史舞台,艺术家从隐身于画布之后到逐渐进入画面中心,是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权力的表征;随着手机媒介的出现、大众的热情参与,自拍像成为一种大众表征自我、传达自我的传媒艺术。从镜子到芯片镜头的工具媒介变迁、从边框形式的固定到游移,自拍像解构了自画像时代艺术家建立的艺术威权,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的"误认"和个人的"缺席"。考察自画像和自拍像的审美嬗变,可以了解艺术媒介对人像艺术、社会以及个人生活体验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自画像 自拍像 媒介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沉
在新媒体阅读中,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还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通过其物质结构、符号特征及固有偏向重塑阅读社会环境、信息传播环境和阅读者的内接受环境,进而构建新的阅读范式,重塑阅读文化面貌。为实现"促进全民阅读发展,构建书香社会"的目标,新媒体阅读建构必须始终坚持人的尺度,关注技术与人文关系的平衡,重构阅读生态,培育高级阅读脑。
关键词:
新媒体阅读 媒介 工作机制 建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蔚林 陈幼华
文章以《人民日报》的图书馆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分析和框架理论为支撑,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新闻的篇幅、版面、体裁、基调、报道议题、图书馆地域分布等,归纳当代图书馆的六大媒介形象:心灵避风港和知识天堂、边缘化的阅读场所、内忧外患的组织机构、融合共享的文化服务平台、在数字化浪潮中生长的有机体、工作生活相融合的第三空间。建议图书馆优化媒介形象:打造特色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开展系列活动,与媒体常规互动;紧跟国家政策,定位发展目标。
关键词:
图书馆 媒介形象 人民日报 新闻报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慈勤英 周冬霞
文章通过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关注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形象的社会建构,结果发现存在单向的偏重失独家庭苦难的报道倾向,部分建构了一个"无解"、"苦难化"、"特殊化"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媒介形象"和"独生导致失独"的逻辑暗示。而在这种失独家庭媒介关注的"标签化"背后有部分学者研究定位、价值指向和政策建议的支持。媒体和学界对失独家庭的特殊化塑造,或将有碍失独家庭走出丧子之痛融入社会,也使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误读和抨击。因此文章建议,失独家庭媒介报道首先要去"标签化",学界应把失独家庭放到大的人口结构背景下来研究;失独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应逐渐整合于社会救助体系中;应特别关注独生子女的生命教育和关怀,失独家庭心理层面的社会支持、生命意义的再认知和再建构十分重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范凡
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图书馆法令中有关私立图书馆条款的考察,揭示作为图书馆事业一部分的私立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文华公书林、东方图书馆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图书馆的考察,反映私立图书馆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最后从私立图书馆的宗旨出发,揭示其折射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私立图书馆 图书馆法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