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64)
- 2023(6852)
- 2022(5979)
- 2021(5834)
- 2020(5060)
- 2019(11440)
- 2018(11405)
- 2017(21052)
- 2016(12343)
- 2015(14084)
- 2014(14316)
- 2013(14007)
- 2012(13568)
- 2011(11816)
- 2010(12406)
- 2009(11743)
- 2008(12129)
- 2007(10840)
- 2006(9944)
- 2005(9038)
- 学科
- 济(43309)
- 经济(43233)
- 管理(38156)
- 业(33598)
- 企(28260)
- 企业(28260)
- 财(25655)
- 方法(15852)
- 农(15405)
- 制(14000)
- 中国(13711)
- 地方(13527)
- 数学(12882)
- 财政(12844)
- 数学方法(12572)
- 务(11937)
- 财务(11917)
- 财务管理(11870)
- 学(11823)
- 企业财务(11158)
- 政(10316)
- 业经(10223)
- 农业(9616)
- 体(9283)
- 银(9084)
- 银行(9062)
- 理论(9035)
- 度(8447)
- 行(8447)
- 制度(8440)
- 机构
- 大学(169794)
- 学院(167418)
- 研究(59701)
- 济(59479)
- 管理(58438)
- 经济(57747)
- 理学(48621)
- 中国(48395)
- 理学院(47917)
- 管理学(46793)
- 管理学院(46486)
- 财(39388)
- 京(39017)
- 科学(38471)
- 所(31536)
- 农(31439)
- 江(31347)
- 中心(28921)
- 研究所(27902)
- 财经(26366)
- 范(25476)
- 师范(25235)
- 业大(25026)
- 农业(24264)
- 北京(24050)
- 州(23720)
- 经(23499)
- 省(23253)
- 院(21415)
- 师范大学(20338)
- 基金
- 项目(102769)
- 科学(79093)
- 研究(75708)
- 基金(72481)
- 家(63181)
- 国家(62540)
- 科学基金(52603)
- 社会(45371)
- 社会科(42605)
- 社会科学(42587)
- 省(41033)
- 基金项目(38312)
- 教育(35262)
- 自然(34388)
- 划(34160)
- 自然科(33559)
- 自然科学(33545)
- 自然科学基金(32901)
- 编号(31653)
- 资助(30127)
- 成果(28564)
- 重点(23240)
- 课题(22837)
- 部(22195)
- 发(21378)
- 创(20224)
- 性(20002)
- 科研(19759)
- 大学(19233)
- 创新(18998)
共检索到283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冯学伟
家庭日用账《生财大道》是晚清底层经营地主苏怀墀对自己一生所用钱项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晚清基层社会纠纷提供了可能,也能从当事人的角度直接考察晚清民间社会健讼与否。有助于研究者回答下述问题:从经济方面考察什么级别的纠纷会进入诉讼渠道?没有进入诉讼渠道的纠纷是如何解决的?当事人对纠纷的级别是如何认定的?认定之后采取的方式和手段都有哪些?效果如何?最终纠纷的化解是依靠外界的权威还是当事人的个人修养?从《生财大道》来看,根据纠纷性质、标的物价值大小、救济难易程度等,苏怀墀所采用的应对策略各不相同,分别为柔忍、投公、打官司,三种救济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8%、43%、19%。其中救济成本值得关注,《生财大道》中,一场官司的费用大概相当于晚清一个普通工匠两三年的工资,比起在宗族内部解决的费用增加百倍不止。因此,虽然投公不是打官司的必要前置程序,但当事人出于成本高低、便利与否、维持长远关系等考量,倾向于先投公,再诉讼。
关键词:
清末 账簿 健讼 无讼 诉讼成本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少筠 慈鸿飞
本文首次利用福建四县的档案资料,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福建地区的永佃纠纷及其解决方式。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会根据情况选择民间调解、官方调处或审批、司法调解及审判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解决。同时宗族组织和士绅阶层,基层治理机构或组织,以及司法机关等社会中的各方力量,在解决纠纷的三种方式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旦增遵珠 多庆 索南才让
本文从制度主义的视角考察了当代藏区草场纠纷问题,认为改革后牧民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于传统习俗与惯例的规约之下,有时与国家的行政法规发生抵触,并且在当下的勘界与草地产权改革中也存在一些沟通与理解的障碍,因此,需要建立国家正式组织系统为代表的制度权威与民间社会组织系统为代表的民间权威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草场纠纷 公共产权 习俗 惯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蔡晓荣
晚清时期,由于西商东渐,华洋商事纠纷因之迭起。作为华洋商事纠纷主要样态之一的华洋定货纠纷,在其时比较多见的是华商由于定货不出,以致被洋商扭控到官。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在理处该类纠纷时,有时被迫仰西方陪审领事之鼻息,采曲护洋商之立场;但因定货纠纷涉及诸多商业知识,为促动纠纷早日解决,其亦常邀请同业对纠纷所涉争议之点发表意见,甚或借助于商人组织和外籍律师等社会性力量排解纠纷。而西方驻华司法机构在裁处华商控告洋商之定货纠纷案件时,无形中又确认了西方商事惯例适用的"优位性",从而使中国商界固有之定货商事惯例遭到极大冲击,并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嬗变。
关键词:
晚清 华洋 定货纠纷 裁处 商事惯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郝光耀
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农村建房过程中的邻里纠纷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民俗信仰对乡村治理的挑战,发现"高人一头"民俗信仰所代表的符号象征和社会期望是造成建房中邻里纠纷的文化根源,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则为"高人一头"纠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要解决这一纠纷必须将民俗信仰、观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相协调,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关键词:
民俗信仰 邻里纠纷 乡风文明 乡村治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丹
18世纪后期古典经济学派开创西方经济学的先河,其所形成的财富、劳动、分工、生产三要素等概念及原理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19世纪这些基础理论主要通过在华西人著述活动、中外人士之交游、国内外学校经济学课程教育等方式逐渐输入中国,其中在华西人的论著首将财富学说较全面地引介至中国。本文以在华西人及华人助手的著述活动为主,详细梳理"财富"相关概念、原理的翻译及输入的其它细节,借此展现财富学说在华传播的主要内容,并探讨西方财富学说在当时中西财富观念差异较大情形下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与影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辉 陈奎
始于上世纪末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高等学校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这种变革,导致了以校内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纠纷逐渐显化,类型也在不断扩展之中。面对高校学生纠纷的日益显现,高校自身固守管理者姿态的"强硬"回应,抑或步履蹒跚之变革,均难以与校内纠纷解决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相反却促使高校学生校内纠纷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学生长期隐忍下所造成的人格变异;另一则是迈向法庭的公开抗争。显然,此种结果既不利于高校人才之培养,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故而,畅通高校学生维权之途,建构一种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校内机制纠纷解决 实证考察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伟 赵健杉
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入,水利纠纷乃至纠纷的解决成为窥探各种社会力量展演的窗口。从法律的视角来看《赵州东晋湖志》中关于明代赵州东晋湖水利纠纷发生、发展及其解决情况,可以看到东晋湖水利纠纷是在当时法律框架下,通过诉讼这一法律途径寻求解决的。大量移民的进入及其引发的社会转变既是以东晋湖为代表的明代云南水利纠纷的根源,也是法律介入纠纷解决过程并不断得以强化的原因。法律介入以及地方对于法律介入的应对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代云南的社会变迁,法律的介入与在地实践、强化,是东晋湖所处的赵州从边疆一个僻远的地方,逐渐转化为"
关键词:
水利纠纷 法律介入 社会转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万海荞
本文从地方经费数额变化、财政收入构成及地方经费与财政的比例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晚清南部县的经费问题进行考察。晚清南部县的地方经费分为存留、养廉及厘金杂捐的自用部分,其中存留、养廉银比较固定,厘金杂捐有了很大的增长。地方经费的增减受财政体制、经济变化和地方事务繁简的影响。养廉银占地方经费的比重有限,故对地方事务的补助有限。厘金杂捐用于地方事务的仅占10.8%,其对地方治理的作用不可夸大。三费局、学田局不仅负责"三费"和学务费,还实际起着经理县经费的作用。
关键词:
南部县 州县经费 地方财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盛海生
本文以皖南,特别是徽州外销茶叶为中心,考察了晚清(1840—1911年)外销茶税的征收过程。文章以学界有关中国古代茶税研究成果为基础,将研究重心由传统转为近代,由综合转向局部,聚焦近代社会转型视阈下皖南茶税征收的政策管控和利益博弈的动态演化,试图勾勒出近代皖南茶税征收管理的独特性,以深化对晚清社会变迁背景下清廷税收管理能力嬗变过程的理解。文章首先利用官员奏折、日记、徽州文书、地方志及家谱等资料,对咸同兵燹以来皖南外销茶税由课转捐、由户部负责转为“督臣派员抽收”的特殊格局予以整体梳理。同时以曾国藩改革皖南茶税征收模式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其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章程颁行、捐厘分征等举措,
关键词:
皖南茶 外销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尹利民 仲从甫
本文通过对赣西北A村村民在林改过程中出现的林权纠纷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底层民众在利益表达过程中所隐藏的行动逻辑,即草根动员下的参与、非对抗性的抵制以及道义的守护,彰显出底层民众在宏观破治环境下的自觉适应与调整,以增加风险最小与利益稳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同时也蕴涵着底层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集体行动的可能所涵括的政治学意义。
关键词:
底层民众 参与 抵制 守护 利益表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行
中国封建社会从事商品生产的地主,通常被称为经营地主。他们是传统经济中的一个资源配置主体,也是发展商品生产的一支力量。清代经营地主发展。他们人数众多,经济规模和经济收益却大小不一,经济功能也各有特点。本文讨论了清代前期经营地主的分野,及其对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
经营地主 商品经济 经济转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白呈明
从不同维度观察农村土地纠纷,可以真切地观察到农村土地纠纷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观察到农村土地纠纷对社会和谐的具体影响以及各种解纷机制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效果,帮助我们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社会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各类解纷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为构建便捷、高效、经济、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翔实的经验材料。
关键词:
农村土地纠纷 多元化解决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