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387)
2022(1298)
2021(1360)
2020(1170)
2019(2801)
2018(2742)
2017(5925)
2016(3276)
2015(3912)
2014(4196)
2013(4174)
2012(4012)
2011(3579)
2010(3719)
2009(3662)
2008(4036)
2007(3870)
2006(3790)
2005(3892)
2004(3546)
作者
(9994)
(8039)
(7948)
(7925)
(5143)
(3851)
(3771)
(3220)
(3166)
(2959)
(2875)
(2830)
(2717)
(2684)
(2549)
(2526)
(2393)
(2388)
(2334)
(2138)
(2134)
(2121)
(1945)
(1888)
(1885)
(1866)
(1839)
(1774)
(1755)
(1707)
学科
(14728)
银行(14583)
(13323)
(11856)
(10743)
经济(10721)
业务(8986)
(8648)
制度(8647)
管理(8237)
(8116)
银行制(7880)
(7011)
金融(7011)
(6651)
企业(6651)
中国(4501)
(4100)
方法(3861)
(3705)
(3704)
体制(3296)
数学(3277)
数学方法(3165)
(2564)
(2479)
财务(2466)
业经(2455)
财务管理(2455)
税收(2331)
机构
大学(45839)
学院(45178)
中国(21765)
(19167)
经济(18545)
(17891)
银行(17181)
研究(15984)
(15954)
管理(15826)
(12715)
理学(11564)
理学院(11438)
管理学(11239)
管理学院(11159)
(10583)
(9075)
财经(9060)
中心(9014)
人民(8813)
(8800)
(8391)
金融(8259)
(8247)
科学(8180)
(8043)
(8004)
国人(7717)
中国人(7689)
中国人民(7582)
基金
项目(20137)
研究(16062)
科学(15139)
基金(13965)
(11266)
国家(11154)
社会(9346)
科学基金(9289)
社会科(8808)
社会科学(8805)
(7521)
教育(7435)
资助(6985)
成果(6973)
编号(6900)
基金项目(6859)
(6310)
自然(5556)
自然科(5403)
自然科学(5402)
自然科学基金(5290)
课题(5135)
(4994)
(4635)
重点(4527)
(4379)
项目编号(4250)
(4146)
(4127)
阶段(4123)
期刊
(26169)
经济(26169)
(23480)
金融(23480)
研究(21239)
中国(11545)
(10429)
(8302)
管理(6520)
财经(5244)
教育(5235)
学报(5081)
科学(4949)
(4372)
农村(4338)
(4338)
理论(4191)
大学(3976)
业经(3831)
实践(3765)
(3765)
问题(3732)
国际(3677)
学学(3625)
农业(3622)
技术(3285)
经济研究(3264)
(3186)
农村金融(3131)
(2893)
共检索到94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岸本美绪  
在晚明时期,为了满足防卫蒙古的军事要求,从全国征收的大量税银被搬运到北边九镇,"白银北流,往而不返"成为当时人士慨叹银荒的习以为常的话语。本文从经济思想的角度,对晚明白银北流问题加以探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讨论白银北流问题和当时政治抗争的关系。反对隆庆和议和北边款市的论者特别尖锐地批评白银流出作为款市的恶果,以媚外和贪污为由攻击内阁当权者。第二部分分析当时通过铸钱、开矿等方法来试图解决银荒的若干提议,并且探讨提出这些方案的论者之经济观。第三部分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发展的长期视野中讨论这些议论的意义,指出晚明人士对待白银北流问题的思考方法为清初康熙年间和清代后期道光年间银荒时期的经世论者所继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和平  
自正德、嘉靖以后,到祟祯十七年(1640年)明王朝灭亡,其间一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之为“晚明”。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明王朝的统治已经现出了一种无法挽回的“世纪末”的衰暮景象;另一方面,这些衰暮的景象经由自身的酵化、翻新,又为整个社会抹上了某种异样的色彩。这一色彩,概括地说,可以用三个字加以表述:其一是“动”,其二是“奇”,其三是“新”;所谓“动”,主要是指旧的社会秩序,正统思想开始有所动摇;所谓“奇”,是指社会上奇人奇事层出不穷;所谓“新”,则表现为社会风气、人情物貌的更新。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永刚  
晚明东林党议之激烈与时间跨度之长,与历代党争相比,均不遑多让,尤以天启四年为界,党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东林党与诸党士大夫之间的论争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的政争。同年在文坛上,竟陵派旗手钟惺去世,性灵文学让位于社团文学,形成了晚明文坛主流文学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时期。晚明文学对东林党议的反映不仅于此,还在于有异于前代的多种新变,诸如文人结社的党社一体化意识、时事文学的实录精神、演剧活动的政治动机、实学思潮的经世文风,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晚明文学生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德泰  
文章比较全面和深入探讨了清代白银外流和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问题 ,认为 :银贵钱贱产生与比价持续上涨的基本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市场不断需要大量白银投放 ,但是清政府不重视对银矿的开采 ,使白银生产供不应求。另外 ,鸦片贸易猖獗 ,白银大量外流 ,对比较脆弱和已经出现银贵钱贱的中国货币关系来说 ,无疑于雪上加霜 ,打断了中国货币制度正常发展的道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绍虞  
白银市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探讨郭绍虞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从业人数比重都在60-70%左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推力相当大,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中70%以上是靠第三产业实现的。一种以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农业,工业)正在向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汤志贤  
倘若顾炎武生活在现代社会,说不准会是一名著作等身、经常活跃在各个财经栏目的货币学专家。这位享有"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美誉的知名文人,因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为国人所熟知。实际上,顾炎武不仅在政治学、经学等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对货币学亦有较深研究。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简介白银供电公司是甘肃省电力公司下属的国有大型供电企业,规模列全省供电企业第二位。主要承担着向白银市三县两区全部供电任务,兰州市皋兰县、榆中县,武威市古浪县部分地区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约2.69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192余万人,用电客户17万余户。主要用户有: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天明  
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其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而以不可再生的矿业资源为主体的工矿基地型城市又是资源型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典型的工矿基地型城市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白银市形成的历史、现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应在工矿基地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加强工矿基地型城市发展的区际联系、促进工矿基地型城市职能的转变等方面来解决工矿基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召会  
此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明变革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研究"(17CZS019)的成果,曾获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并入选江西财经大学"信毅学术文库"。货币金融问题是传统中国经济史上的难点问题。其中,明代的货币转型问题是学界十分关切的学术问题,在中国金融变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本书为我们解读明代货币白银化与货币转型问题提供了新的看法。该书将明代的货币转型置于元明长时段变迁视野中考察,认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后有着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邱永志  张国坤  
元明以降,白银逐步成为举国上下的基准货币,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路径。围绕白银货币化至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源起、动态过程、促动机理及影响评价等问题,学界存有广泛争议。本文认为在宋金元时期白银货币化向货币白银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国货币体系经历了"铜钱基准"的陵夷并转向"白银基准"的内在变动过程。宋金时期白银在"铜钱基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金元之际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明代白银通过均则折纳、加耗、折价等形式成规模并结构性地嵌入贡赋体制,并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一道形成了难以逆转的货币白银化态势。对于中国以银为核心基准的近世货币结构而言,结合信用制度的角度可以看出,在西欧新兴国家信用日益聚合的趋势下,中国社会呈现出信用离散的特征。国家信用层级的缺失、金融技术与构架的迟滞及称量银本身所致的信用外在化、记账单位的紊乱是其最明显的表征,中西方金融体制在信用层面发生日益显见的分流。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诸雨辰  
从遗民的视角透视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转型,呈现出的往往是停滞、消歇或终结的消极一面。而关注那些进入政治与文化中心的京城文人群体,则能看到易代之际思想文化带有延续性、创造性的特点。清初京城文人是重要却易被忽视的文人群体,他们有着以苦为荣、以雅为高、以群为乐的价值追求,其文化思想转型呈现出既变异又承续的复杂理路。这些身居京城的文人因自感失节而萌生愧悔意识,又因易代而形成惶惑情感,由此产生了从压抑严苛到温柔敦厚的士风转型,以及由抽象思辨到传承文明的价值转向,整体上呈现出与晚明思潮相异的特色。他们在历史叙述、经典解读以及审美评鉴中深化了对主体意志与自由选择的思考,又接续了晚明思潮对自我意识的探寻,从另一角度体现出中华文明的韧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义琼  
《丝绢全书》记载了隆庆四年(1570)到万历七年(1579)发生在徽州府的一件与国家丝绢赋税改革有关的大事。此事在隆庆年间由歙县讼师帅嘉谟率先提出,要求国家分配给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不能独征歙县,而应由六县按人丁数额一起分担。那么,丝绢税真的如宣称的那么重吗?徽州府县的赋役结构如何呢?丝绢事件的五个解决方案要改的及改变的是财政赋役中的什么呢?本文在夫马进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全面地从财政史的角度加以探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金柱  
明中后期,以文人化传奇为主导的戏曲体制日益兴盛,与这一时期的主情思潮彼此呼应。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戏曲家均为有过科举或仕进经历的士人群体,他们从剧本创作到排练指导,从参与“登场客串”到“以曲谋生”,与伶人群体产生诸多叠加交集并在价值取向、理想意志上呈现彼此靠拢、相互趋同、有机融合的态势;与此同时,伶人群体自然也相向而行,不断从艺术修养、价值理想、品格担当等维度向士人靠拢。但在这一融合与嬗变的背后,二者又出于不同的道德定位、理想声望、情感立场仍存在较大的思想抵牾与精神离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欣  孙天胜  
晚明时期,旅游风气盛极一时,尤其士人阶层好游成癖,他们置身山水,荡涤心灵,其动因在于追求性灵复归和个性解放。旅游本身的价值在晚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量游记文体的出版,则是他们对中华旅游文化的最大贡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敬峰  
不同于阳明其他弟子主要以讲学形式介入“朱、王之争”,有“王门的经学者”之称的季本则从“朱、王之争”的肯綮《大学》入手,倾力撰写《大学私存》,从文本和义理两个层面展开深入辨析。在《大学》文本上,季本在双谴双取朱子、阳明的基础上,构建颇有特色的“季氏改本《大学》”;在《大学》义理上,他大体沿袭阳明的思想主张,而与朱子相差甚远,开显出“立足经学、宗本阳明、兼摄朱子”的解决“朱、王之争”的学术方案。他的方案一方面折射出阳明心学内部绝非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皆是陵夷经典式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早期的“朱、王之争”中,朱子学始终是“在场的”,以参照物的形式影响着阳明学的演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早期“朱、王之争”的学术样态,也有益于理解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之间的双向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