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98)
- 2023(4281)
- 2022(3726)
- 2021(3385)
- 2020(2985)
- 2019(6628)
- 2018(6500)
- 2017(11501)
- 2016(6466)
- 2015(7404)
- 2014(7271)
- 2013(7106)
- 2012(6874)
- 2011(6238)
- 2010(6698)
- 2009(6259)
- 2008(6191)
- 2007(5826)
- 2006(5578)
- 2005(5277)
- 学科
- 济(22830)
- 经济(22773)
- 管理(16621)
- 业(16266)
- 企(13198)
- 企业(13198)
- 中国(8574)
- 农(7846)
- 学(7565)
- 方法(7402)
- 制(6961)
- 财(6585)
- 数学(5977)
- 数学方法(5831)
- 银(5438)
- 银行(5411)
- 融(5388)
- 金融(5388)
- 业经(5260)
- 行(5214)
- 地方(5210)
- 农业(4947)
- 贸(4383)
- 贸易(4377)
- 教育(4331)
- 体(4304)
- 易(4241)
- 理论(4106)
- 度(3839)
- 制度(3835)
- 机构
- 大学(94026)
- 学院(90283)
- 研究(38421)
- 济(34542)
- 经济(33608)
- 管理(29814)
- 中国(29777)
- 科学(24378)
- 理学(24039)
- 理学院(23692)
- 管理学(23133)
- 管理学院(22984)
- 京(21909)
- 农(21058)
- 所(20854)
- 研究所(18741)
- 财(18560)
- 中心(18079)
- 江(17134)
- 农业(16710)
- 业大(15178)
- 省(14527)
- 北京(14367)
- 院(14050)
- 财经(13379)
- 范(13153)
- 师范(12901)
- 州(12849)
- 经(12090)
- 部(10996)
- 基金
- 项目(57092)
- 科学(43467)
- 基金(40874)
- 研究(39326)
- 家(38889)
- 国家(38072)
- 科学基金(30195)
- 社会(23720)
- 社会科(22233)
- 社会科学(22223)
- 省(21647)
- 自然(20482)
- 基金项目(20300)
- 自然科(19983)
- 自然科学(19970)
- 自然科学基金(19629)
- 划(19504)
- 教育(17966)
- 资助(17712)
- 编号(14845)
- 成果(14057)
- 重点(13581)
- 部(12392)
- 发(12343)
- 课题(11711)
- 计划(11630)
- 创(11521)
- 科研(11377)
- 创新(10831)
- 大学(10386)
共检索到161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明智
明季以后,修身日记成为儒者较为普遍的修身方式。修身日记的发展,不仅受到以《功过格》为代表的善书运动的影响,还与明代学术由“尊德性”向“道问学”的转向有关。在晚明,阳明后学的“现成良知”说和袁了凡的《功过格》造成了“狂者自医”、道德功利主义等不良后果。对此进行回应的刘宗周、陆世仪等人提倡“迁善改过”之法,这反映出儒者修身方式面临困境,儒学内部工夫论呈现礼仪化趋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明智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类型,修身日记是儒者专用于省察自身的工具,其内容多元、体制多样。宋元时期儒学的发展和书院有较密切的联系,明末清初的善书运动也对当时的儒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可从两方面理解该文体:第一,非系统的修身日记与宋元书院的学规、日课型日记有直接继承关系;第二,簿记式修身日记的符号,尤其是其《功过格》的符号,多来源于佛教与道教。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蕉
本文旨在从儒家修身思想中寻找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动力,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提炼现代价值。通过对理论的系统剖析、相应对照,提出传承儒家修身中“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强国为民的君子”的教育理念,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时代所需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儒家修身思想 现代大学教育 实践之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亚楠
儒家修身的实践属性,从"仁""明德"到"达德",体现出孔子"修己以敬"至"安人"的道德超越突破视野。修身活动中,通过自修而纯化道德意志的推衍方式,与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塑造等形成了显性教育与隐性自修相互契合的双重道德构建模式。将儒家修身思想运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教育工作,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构建的重要结构性补充。
关键词:
价值认同 修身 儒学 道德 教育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亚楠 张新刚 王树冰 李泽盛
本文论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的由来和发展,并以修身之重要性为切入点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儒家思想探索学生管理工作,并与传统文化中之人文主义精神结合,思索多维度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儒家“修身” 学生管理 道德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占江 晋晶娜
"商书"是传统商人经营管理中的实用工具书,是商人经营管理经验的结晶。晋商中流传的商书显示,晋商不仅在人生终极追求方面以儒家观念为皈依,而且在日常经营以及处理内部关系方面也多以儒家伦理为行为准则,晋商通过这些伦理规范实现其获利目的,达到义利统一。晋商的这种文化面貌从明清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之后,这表明商人群体是维系儒家伦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晋商商书与东南地区商书有着内容、思想方面的一致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晋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中国传统商人群体的文化面貌。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祥俊
儒家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个体与全体、整体的矛盾关系,它以伦理生活、道德实践为基础,追求情感融通的实质普遍性,而不同于侧重理性认知的形式普遍性。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展开其情感普遍化维度,本体意义的情感普遍性是亲情显现的依据,而全体意义的情感普遍性则是亲情显现的结果,共同构成一个本体即全体的融通为一的情感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建构起了一个情感普遍化的纵贯融通模式,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秩序、理智认知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亲情观念的普遍化维度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人的情感生活、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生活世界,今天仍然是我们探索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思想前提。
关键词:
儒家 亲情 情感普遍性 纵贯融通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和治家的言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所有这些,在《曾国藩日...
关键词:
《曾国藩日记》 读书 修身 治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杜祖贻
儒家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代表华人的传统。因此,当社会出了问题,便归咎于儒家思想。百年来,儒学成为攻击摧毁的对象。其实魏晋以后,儒学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有限,因此儒家不应负起社会封建腐败的全责,而蒙不美之名。作者认为,由孔、孟、荀集大成的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官僚将之政治化、塾师将之教条化、学究将之支离化,再加上近世中外学者将之西方化,以致本来代表中华民族经验与智能的学说不断被消磨损耗,沦为难以理解难以实践的碎文剩义。本文首先列举论证,肯定正统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继而提出复兴儒学的具体方案,并倡议华人社会中有识之士,负起继往圣开绝学的使命:将优秀的中华文化重新定位,使世人研习之、认识之,为社...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包丹丹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人"、"物—我"、"身—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人格。经籍性知识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们既是"仁—生"之境的表达者,也是"仁—生"之境的兴发者。作为实用技能之"艺"的学习,只有"依于仁",方能兴起于亲亲之家;"艺"而能"游",则让"仁—生"之境步入艺术化境地。"意义—兴发"的教育之学,可能成为我们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领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建福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关键词:
儒学 文化教育传统 儒家文化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霞翔
1917年恽代英在武昌发起成立互助社,尤为注重"日程修养",采用"修养记分格"、假期自省表等程式淬砺意志、砥砺品行,力求提升个人及互助社成员的集体道德修养。在近代国家危机严重的情势下,作为一种日常修身"技术","日程修养"既体现出恽代英所蕴积的炽热的道德情怀,亦为其后来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转向做好了准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顾颉刚与王重民交游考: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的初步考察
京师黟县会馆初探:以方志与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论企业伦理建设中传统思想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儒家“诚信”观念为基点的考察
刘国钧著作的海外收藏研究——以WorldCat馆藏记录为中心的考察
清末赴日考察官商的实业教育课程观述略——以“东游日记”为中心
评《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兼谈“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型——以张岱年先生为中心的考察
清代北部边疆榷关税收分配考察——以杀虎口、张家口和归化城为中心
“留住”乡村:乡村文化记录的实践路径初探——以村史馆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