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11)
- 2023(10961)
- 2022(9410)
- 2021(8307)
- 2020(6855)
- 2019(14952)
- 2018(14480)
- 2017(26799)
- 2016(14565)
- 2015(15558)
- 2014(14461)
- 2013(13917)
- 2012(12441)
- 2011(11300)
- 2010(11066)
- 2009(10293)
- 2008(9597)
- 2007(8224)
- 2006(7220)
- 2005(6190)
- 学科
- 济(52369)
- 经济(52306)
- 管理(40354)
- 业(38102)
- 企(29941)
- 企业(29941)
- 方法(24415)
- 数学(21758)
- 数学方法(21524)
- 农(16546)
- 财(14635)
- 学(14030)
- 中国(13645)
- 业经(12408)
- 贸(11867)
- 贸易(11864)
- 易(11560)
- 农业(11421)
- 环境(10229)
- 制(9419)
- 务(9149)
- 财务(9137)
- 财务管理(9120)
- 技术(8895)
- 企业财务(8652)
- 地方(8652)
- 划(8104)
- 理论(7943)
- 银(7809)
- 银行(7750)
- 机构
- 学院(201308)
- 大学(200025)
- 济(78063)
- 经济(76566)
- 管理(72839)
- 研究(72485)
- 理学(64247)
- 理学院(63477)
- 管理学(62066)
- 管理学院(61763)
- 中国(51910)
- 科学(50499)
- 农(49739)
- 京(42139)
- 农业(40332)
- 业大(40008)
- 所(39019)
- 研究所(36358)
- 财(33256)
- 中心(32162)
- 江(29212)
- 财经(27273)
- 农业大学(26892)
- 院(26321)
- 北京(25428)
- 经(25020)
- 范(24666)
- 师范(24164)
- 经济学(24028)
- 省(23951)
- 基金
- 项目(148600)
- 科学(115488)
- 基金(108396)
- 家(100567)
- 国家(99790)
- 研究(97500)
- 科学基金(83136)
- 社会(62604)
- 社会科(59418)
- 社会科学(59401)
- 省(59378)
- 自然(57670)
- 基金项目(57459)
- 自然科(56406)
- 自然科学(56386)
- 自然科学基金(55405)
- 划(51222)
- 教育(44330)
- 资助(43257)
- 编号(36995)
- 重点(34547)
- 发(32112)
- 创(31841)
- 计划(31757)
- 部(31252)
- 创新(29892)
- 科研(29870)
- 科技(28196)
- 业(27776)
- 成果(27152)
共检索到281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程翔 刘开振 薛轲尹 杨蕊 尹立俊 王小燕
【目的】探寻江汉平原晚播小麦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减氮模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播和晚播2个播期,并在2个播期下分别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每个施氮量下设置2个基追比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其产量构成因素穗数、千粒重均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播期推迟,开花期和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其中开花期总干物质量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叶片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而穗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则与叶片、茎鞘和穗轴与颖壳有关。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植株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降低,其中晚播小麦开花期叶片含氮量增加,开花期茎鞘、成熟期茎鞘和穗轴与颖壳的含氮量减少;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成穗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②同一播期不同氮肥处理间比较,晚播条件下,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由180 kg/hm~(2)减少至150 kg/hm~(2),晚播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在2019—2020年分别降低3.33 (M_(1))、293.34 kg/hm~(2)(M_(2)),在2020—2021年分别降低158.67 M_(1))、13.50 kg/hm~(2)(M_(2)),均远低于正常播期降低幅度;究其原因晚播小麦在减氮至150 kg·hm~(-2)时,穗数和穗粒数更为稳定,而千粒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进一步减少施氮量,两个播期下产量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同一底追比例条件下,减氮,开花期茎鞘和穗含氮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穗轴与颖壳含氮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同一播期和底追比例条件下,减氮,成穗率均显著上升,M_(1)氮素利用效率显著上升,M_(2)氮素利用效率保持稳定。【结论】江汉平原地区,在氮肥运筹模式不断优化条件下,晚播小麦减氮处理产量与正常氮量产量相比降低不显著,但成穗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播期推迟20 d内,推荐氮肥运筹模式为:基追比例为底肥:冬前追肥:拔节期追肥=1:1:1,施氮量可由正常施氮量降为150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许 王宜伦 韩燕来 谭金芳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其中N3处理最佳。冬小麦返青期前对氮的积累量约占总积累量的9.4%~11.2%,返青期后对氮的需求量大,返青至灌浆期可吸收氮素63.3%~66.6%,灌浆期后可吸收氮素23.5%~25.9%;N3处理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较高。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春生 卢崇靖 孙婉 刘洋 张震 王志敏 张英华
为探究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8—2020年以强筋品种‘藁优2018’和中筋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灌水定额为1 200m~3/hm~2,施氮总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为3∶7(B_1)、5∶5(B_2)和7∶3(B_3),于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采用微喷水肥一体化进行等量追肥和灌水,测定2个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3个氮肥基追比处理中,B_1处理显著降低冬小麦穗数,B_3处理显著降低千粒重,B_2处理则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因而产量最高;2)B_1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进而提高了加工品质;3)B_2处理显著增加花后氮素吸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氮肥基追比例为5∶5可提高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提升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微喷灌 基追比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万代 樊树平 晁海燕 王化岑 罗毅
研究了总施氮量 2 4 0kg/hm2 的条件下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追氮比例产量增加 ,品质改善 ,但不同穗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就多穗型品种而言 ,少施底氮 ,重施追氮 ,产量增加较多 ,形成时间、评价值及曲线面积等品质指标明显改善 ;大穗型品种随追氮比例增大品质有所改善 ,但幅度较小 ,重施底氮 ,少量追氮 ,产量较高。试验结果显示 ,多穗型品种以氮肥基追比 5∶5或 3∶7为宜 ;大穗型品种以 7∶3为宜。
关键词:
氮肥基追比 小麦 穗型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文龙 吕英杰 刘笑鸣 佟桐 曹鑫波 顾万荣 魏湜
【目的】本文探究了供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单958(低氮高效品种)和绥玉7号(低氮低效品种)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6个供氮水平,分别为0、100、140、180、220和260 kg·hm-2(记为N0、N1、N2、N3、N4和N5),分析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叶片和茎秆内的氮素含量、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的原因。【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玉米氮素吸收转运、氮肥生理利用率、玉米产量及产量因子表现为郑单958显著高于绥玉7号。【结论】郑单958相对于绥玉7号具有更高的氮相关酶活性,从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获得更高产量,此研究为黑龙江适宜品种选用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氮效率 氮代谢酶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新媛 赵思达 郑险峰 王朝辉 何刚
【目的】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连续7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索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地上部吸氮量、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为小麦增产及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处理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不施用氮肥)、84 kg·hm~(-2)(N84,当地推荐氮肥用量的一半)、168 kg·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未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氮肥较不施氮肥小麦增产18%—29%,而超高氮肥用量较推荐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公顷小麦穗数增加5%—7%,产量平均增加5%—6%。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16%—33%。秸秆还田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地上部吸氮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地上部吸氮量平均增加5%—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平均增加18%,增加的硝态氮含量主要分布在70—170 cm土层。N168处理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土壤氮处于亏损状态,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弥补了氮亏缺,进一步增加氮肥用量,将大幅增加土壤氮盈余量。相对于秸秆还田,氮肥用量对土壤氮盈余量的影响更大。【结论】秸秆还田配施高氮肥用量能增加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但同时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盈余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土壤表观氮平衡等,秸秆还田配施168 kg·hm~(-2)氮肥更利于维持小麦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传辉 杨四军 顾克军 顾东祥 石祖梁 张斯梅 常志州
【目的】探讨添加秸秆与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确立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宁麦16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秸秆和氮肥2个因素,其中秸秆设添加(26 g/盆)和不添加2个水平,氮肥设5个水平,其小麦全生育期的施氮量分别为0,0.08,0.12,0.16,0.20 g/kg ,共计10个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最后对添加秸秆、氮肥用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效应量进行计算。【结果】无论添加秸秆与否,小麦籽粒产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广才 李春喜 张保明 王崇义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各器官氮素含量、NDFF(氮素含量来自肥料氮的百分比 )、植株的氮素利用率以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收获期小麦各器官的含氮量为子粒 >叶片 >根系 >叶鞘 >颖壳 ;各器官的NDFF以根系最多 ,其次为子粒和茎秆 ;以增加底肥的比例和分次追肥处理的植株氮素利用率较高 ;以分次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 ;以增加追肥比例处理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最高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 氮素利用 ~(15)N示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研究了限水灌溉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利用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 ,施 2 2 5kg/hm2 纯氮处理达到最高产量 ,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下降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植株体内的氮素较多地分配于营养器官 ,地上部器官叶片占的比例最大 ,而收获指数依次降低
关键词:
限水灌溉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翠翠 常介田 高素玲 杨青华
为了探讨水稻新品种新稻18适宜的基肥与追肥比例,通过对新稻18氮肥不同基追处理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作为水稻中熟中粳高产水稻的代表,氮肥基肥与追肥在4∶6和3∶7时穗数分别达到3.45×106/hm2和3.48×106/hm2,穗粒数分别达到158.7,158.6粒,千粒质量达到27.9,27.2g,与其他4个处理相比差异显著,产量优势明显;同时氮肥基肥与追肥在3∶7的比例下整精米率较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较低,胶稠度较长,表现出较好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因此,在氮肥基追比为3∶7时,理论产量为9 584.7 kg/hm2,综合品质最优,是较为合理的一种氮肥基追模式。
关键词:
新稻18 无机氮 基追比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小芬 解燕 杨树明 邹炳礼 刘加红 张瑞勤 吕亚琼 蔡永占 张素华 邱学礼
【目的】为建立云南曲靖烤烟增产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养分管理模式。【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在常规施肥量(全部基施)的基础上扣减氮磷钾肥用量(10%、20%、30%、100%)及氮肥基追比(基肥∶追肥为70%∶30%和30%∶70%)对烤烟产质量及氮磷钾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减施氮磷钾肥10%~20%+氮肥基追比70%∶30%能促进烟株生长发育,提高烟叶等级结构、产量、产值及氮磷钾养分利用率,使中部和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氧化钾含量升高,降低烟叶总氮、烟碱含量,对烟叶水溶性氯含量无影响,使中、上部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在氮磷钾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高追氮比例降低了烤烟的产量及养分利用。【结论】在氮磷钾常规施肥的情况下,减施氮磷钾肥10%且低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烟叶产值、烟叶品质及肥料利用率。最佳养分管理模式罗平点为施纯N 63 kg/hm~2、P_2O_5 126 kg/hm~2、K_2O 189 kg/hm~2;沾益点为施纯N 94.5 kg/hm~2、P_2O_5 189 kg/hm~2、K_2O 283.5 kg/hm~2,氮肥基追比均为70%∶3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春生 任婕 张震 周晓楠 王志敏 张英华
为探究冬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于2018—2019年在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120(N_1)、210(N_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量处理,每个施氮量下设置拔节期一次性追氮(JS)和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等量分次追氮(4T)2种追氮方式,测定冬小麦产量、蛋白质组分含量、面团品质、氮素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微喷灌条件下,氮肥分施(4T)显著促进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千粒重,进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N_3-4T处理的产量最高,为9 951.2 kg/hm~2。在相同追氮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JS处理显著提高了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延长了面团稳定时间;4T处理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高氮处理下(N_3)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形成时间均显著下降。在相同施氮量下,相较于JS处理,4T处理可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但是4T处理显著降低了谷醇比,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低于JS处理。4T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可降低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洗和迁移的风险。综上,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分次追氮可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效提高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洗的风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立慧 徐珊珊 侯朋福 薛利红 李刚华 丁艳锋 杨林章
【目的】研究不同地力条件下,水稻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探明水稻高产适宜的基蘖肥运筹比例以及其是否受土壤地力条件的影响。【方法】选用武运粳23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5种基蘖肥运筹比例R_1(10﹕0)、R_2(7﹕3)、R_3(5﹕5)、R_4(3﹕7)、R_5(0﹕10)在2种地力水平(高地力、低地力)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低地力土壤下,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分蘖速度先增加后减少,高峰苗数降低,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基蘖肥比例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
关键词:
密度 晚播 冬小麦 氮素 氮素利用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