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0)
2023(4975)
2022(4179)
2021(3895)
2020(3360)
2019(7558)
2018(7493)
2017(14816)
2016(8191)
2015(8680)
2014(8842)
2013(8649)
2012(8193)
2011(7016)
2010(7083)
2009(6387)
2008(6551)
2007(5871)
2006(4960)
2005(4488)
作者
(25295)
(21334)
(21107)
(20155)
(13522)
(10367)
(9406)
(8234)
(8046)
(7665)
(7447)
(6978)
(6968)
(6952)
(6769)
(6476)
(6463)
(6136)
(6134)
(5908)
(5468)
(5218)
(5205)
(4871)
(4830)
(4764)
(4721)
(4603)
(4594)
(4277)
学科
(32584)
经济(32553)
管理(24919)
(24636)
(20269)
企业(20269)
方法(15947)
数学(14440)
数学方法(14266)
(12554)
(8688)
财务(8667)
财务管理(8646)
(8614)
企业财务(8272)
(7525)
中国(7447)
(7199)
地方(6425)
(5980)
银行(5958)
业经(5725)
(5563)
农业(5415)
(5393)
金融(5393)
(4952)
技术(4927)
(4714)
贸易(4709)
机构
大学(113049)
学院(111907)
(44870)
经济(43899)
研究(41673)
管理(39453)
理学(34296)
理学院(33848)
管理学(33068)
管理学院(32880)
中国(31689)
科学(28217)
(25983)
(24288)
(23174)
(22941)
研究所(21021)
农业(20903)
业大(20522)
中心(19025)
财经(18035)
(16796)
(16458)
(14858)
北京(14853)
(14683)
经济学(14341)
财经大学(13609)
(13491)
农业大学(13389)
基金
项目(78780)
科学(61381)
基金(58887)
(54849)
国家(54480)
研究(50467)
科学基金(45089)
社会(32533)
自然(31892)
自然科(31234)
自然科学(31225)
基金项目(30908)
社会科(30889)
社会科学(30880)
自然科学基金(30695)
(30257)
(26410)
资助(24726)
教育(23143)
重点(18872)
编号(17679)
(17555)
计划(16931)
(16431)
(16301)
科研(15978)
创新(15386)
科技(14791)
(14725)
成果(14570)
期刊
(45875)
经济(45875)
研究(31190)
学报(26023)
(23015)
中国(22196)
科学(20783)
(20624)
大学(18366)
学学(17739)
管理(15393)
农业(15206)
(11055)
金融(11055)
财经(9463)
(8725)
经济研究(8594)
技术(8203)
(8114)
教育(7513)
业大(7181)
(6791)
业经(6289)
农业大学(5984)
问题(5976)
财会(5872)
科技(5466)
会计(5345)
统计(5305)
技术经济(5082)
共检索到166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玉龙  赵景山  王正  高震  杜雄  党红凯  
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与实际环境温度间的矛盾,于2019—2021年连续2个生长季,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冬早春阶段性升温调控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首个生长季设置4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0日(CT1)、1月26日(CT2)、2月1日(CT3)、2月7日(CT4)增温,3月20日结束增温;第2个生长季设置3个阶段性升温处理:1月25日(CT1)、2月1日(CT2)、2月8日(CT3)增温,3月15日结束增温;2个生长季均以常规生产为对照(CK)。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增温阶段积温增加138.1~405.1℃,第二生长季CT1拔节—开花日均温降低2.50℃,第一生长季开花—成熟日均温降低2.31℃,第一生长季提前小麦返青25 d,且延长返青—成熟总天数21 d。第二生长季CT1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可显著提高17.6%,旗叶面积可显著提高33.7%。2020—2021生长季花后5 d净光合速率可显著提高11.7%,第一生长季花后CT1旗叶丙二醛含量可显著下降28.0%。在第二生长季中,CT1穗长可显著提高15.7%,粒长显著提高2.3%,花后15 d籽粒灌浆速率则可显著提高41.0%,CT1穗粒数可显著提高8.8粒,千粒质量显著提高2.0 g,产量可显著提高35.8%。由此表明,增温处理提前了小麦返青,小麦源库物质积累的开始时间提前,结束增温措施之后的相对降温,既延长了源库物质积累的总时间,同时又为源库活性的提高准备了条件,且存在增温处理实施时间越早,小麦源库性能提高越多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闫鹏  孙小诺  杜雄  高震  边大红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与环境实际温度间的矛盾,通过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研究拔节前增温及拔节后揭除塑膜相对降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和衰老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华北平原冬小麦通过调控温度延缓小麦衰老和挖掘产量潜力提供理论及方法依据。【方法】2015—2017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深州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衡观35"为试验材料,晚冬早春采用搭建温室的方法,设置覆盖2层塑膜(M2E,1月25日—3月25日)、覆盖2层塑膜(M2L,2月5日—3月25日)、覆盖1层塑膜(M1,2月20日—3月25日)、常规生产对照(CK)共4个处理,以覆盖有孔和无孔塑膜以及时间的早晚和长短来调控温度和小麦生长发育时间,由此获得了时间相同的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不同、发育进程相同而所处日期和温度不同的结果。试验过程中记录每个处理各生育期起始时间,并测定光合特性、衰老相关酶活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早覆盖的M2E处理的冬小麦比对照开花提前8 d,成熟提前3—4 d;灌浆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提高17.3%、净光合速率提高30.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23.7%、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27.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19.4%、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3.8%;开花时的旗叶面积增大27%,收获时籽粒产量提高22.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9%。随着增温时间的推迟和覆盖时间的缩短,上述指标与对照差异越来越小,以至于M1处理上述指标与CK均显著不差异。【结论】晚冬早春阶段增温既维持了旗叶较高的光合速率,又显著延缓了旗叶衰老,进而为灌浆提供了物质基础;既增加了小麦穗粒数,又延长了小麦灌浆时间,从而获得了高产,获得高产的同时虽然增加了耗水量但促进了水分的高效利用。晚冬早春阶段增温是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有效平衡热量资源供应与生长发育所需的方法,既可减轻晚冬早春冻害对小麦返青及拔节的影响,又可规避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带来的危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素娟  李琳  陈阜  张海林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思洋  张青松  李婷玉  张福锁  
【目的】通过对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及氮素管理时空变化的分析,明确华北平原五省2005—2014年冬小麦产量、效率及环境效益的演变规律。【方法】基于2005—2014年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华北平原产量、产量差与氮素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变异趋势,从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3个维度设计了华北地区氮素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并据此对该区目前氮素管理现状进行评价。【结果】(1)2005—2014年华北冬小麦产量均值为6.5 t·hm~(-2),呈逐年递增趋势,10年增幅达7%,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安徽北部、山东、河北、江苏北部。10年产量差均值为1.4 t·hm~(-2),整体呈下降趋势,10年降幅高达47%,产量差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北、江苏北部、河南、安徽北部。安徽北部产量差降幅最大,产量差最小;山东省内产量差差异较大,呈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2)2005—2014年华北冬小麦施氮量均值为226 kg·hm~(-2),除江苏北部外均呈增加趋势,10年平均增幅为3%,施氮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北部、河北、山东、安徽北部、河南。同省施氮量差异较小而省间差异明显。(3)2005—2014年华北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NUE)均值为44%,从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安徽北部、山东、河北、江苏北部。空间差异大,施氮量高的地区NUE较低。(4)2005-2014年华北冬小麦氮盈余均值为165 kg·hm~(-2),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北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施氮量高的地区氮盈余较高。(5)2005—2014年华北冬小麦满足华北地区氮素可持续管理评价体系安全边界的县数仅占总体的2%。以该区域氮盈余及产量均值分区,其中河南省均值位于低氮盈余高产量区;山东及安徽北部均值位于低氮盈余低产量区;河北及江苏北部均值位于高盈余低产量区。【结论】2005—201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增加,产量差减小;同时氮肥投入增加,氮盈余较高,氮素利用效率低。五省中河南氮素管理较为合理,山东和安徽北部氮盈余较低,产量提升空间大;河北及江苏北部氮肥投入量高、效率低、环境压力大,将是未来华北氮素管理的重点地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宏勇  张永强  张喜英  毛学森  裴东  高丽娟  
通过对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浆速率等数据的分析发现:拔节期胁迫对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充分灌水处理生物产量较高但是水分利用效率低;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的处理对土壤储水量的消耗有明显的不同最大相差143.3mm;以棵间蒸发形式消耗的无效耗水也有明显的差异,最多相差20mm。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振岭  陈新平  张福锁  徐久飞  石立委  李俊良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6 kg/hm2P2O5,88 kg/hm2K2O,其中氮磷肥用量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在现有的小麦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穗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穗粒数,土壤速效钾和千粒重与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过量氮磷肥施用和高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的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亚莉  王亚斌  邵景力  池娅萍  林坜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实施的日益临近,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调控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针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确定了优先考虑严重超采中心区及深层水减采等一系列地下水调控原则,结合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给出了南水北调实施后的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应用所建立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水调控的恢复效果,结果显示,经过10年地下水开采调整,重点控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中心漏斗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石家庄漏斗年均水位上升速率2.1m/a;深层地下水漏斗影响范围也有显著缩小,德州水位回升年均上升速率为(0.8~1.5)m/a。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和平  刘晓楠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大口径根钻取样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基本规律及其氮、磷肥和水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生长时间分布规律是冬前较快,越冬不停,拔节至抽穗最快,抽穗后生长减缓并达到最大;根长和根重的增长遵循Logistic模型.空间分布规律是:冬小麦根系随土层深度的分布,无论是根长还是根重都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少,遵循指数递减模型.施用氮肥和磷肥能显著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水分亏缺限制冬小麦根系的生长,但使根系分布下移.灌溉不仅能促进小麦根系前期的生长,而且可以延缓小麦根系后期的衰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左红娟  白由路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王志勇  
【目的】在氮磷钾合理供应前提下,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方法】采用微区试验的方法,供给小麦高丰度的15N,在小麦收获时,测定15N的去向。【结果】冬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26.6%—33.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6%以上。肥料氮施入土壤后,小麦当季利用率为22.1%—32.4%,当季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约占施氮量的29.6%—56.3%,其中60.3%—76.5%集中在0—40 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结论】小麦生育期吸收的氮素66%以上来自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28.2%,约40%的肥料残留在土壤中,成为土壤氮库的补充。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蒋震  安体富  杨金亮  
改革开放之后到经济新常态之前,我国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经济增长大局,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税制本身在发挥收入分配调节方面的功能不强。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按照供给侧管理的要求,应通过转变税制结构,强化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和骅芸  胡琦  李子怡  任思琪  马雪晴  潘学标  
为探究和利用高固碳、低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设置对照(CK)、低氮肥(LF)、适宜氮肥(SU)、减排(适宜氮肥+抑制剂,ER)以及高氮肥(HF)5种施氮处理,定量评估夏玉米生产全过程中的土壤排放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_(Soil))、农业投入增温潜势(GWP_(Indirect))、净初级生产力增温潜势(GWP_(NPP))、净综合增温潜势(Net GWP)和农田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总排放增温潜势(GWP_(Soil)+GWP_(Indirect))为10 831.3~14 301.9 kg/hm~2(以CO_2当量计),由高到低依次为HF>SU>LF>ER>CK;HF的GWP_(Soil)及GWP_(Indirect)均为最高,较CK处理分别高10.9%和153.3%;GWP_(Soil)对总排放量的贡献较大(>70%),农业投入中肥料对GWP_(Indirect)的贡献最大,为54.1%~69.7%(CK除外),灌溉次之;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Net GWP为负值,是大气的碳汇,SU和ER处理Net GWP最大,绝对值分别较CK处理高18.1%和17.9%。综上,ER和SU处理净利润最高,属于高收益-高固碳种植管理模式,但ER与SU处理相比,ER的GWP_(Soil)降低了8.7%,更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适合作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在华北平原推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韬  张荣  
一、分清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进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发展将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一是:当前,我国处于过渡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自身体制在经济增长状态下作适应性调整。因此,经济快速增长与经济体制调整,是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立勇  陈杰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宏观调控经历了"计划式"计划调控、"大起大落"式宏观调控、"软着陆"式宏观调控、"精确"式宏观调控等几个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亦具有阶段性。在借鉴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目标、模式、手段、工具选择等作出改善,明确宏观调控发展方向,可为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桐  赵悦航  黄晶  王冲  艾细魁  陈阜  褚庆全  
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黑龙港流域模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与作物产量的适用性,根据田间试验数据和FAO提供的参数值,对AquaCrop模型进行模型非保守性参数的本地化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AquaCrop模拟冬小麦冠层覆盖值和实测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15.90%,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NRMSE为4.23%;模拟夏玉米冠层覆盖值和产量值与相应实测值之间的NRMSE分别为11.59%和11.69%。本研究校准所得参数对黑龙港流域典型站点有较好的适应性,校验后的AquaCrop可以用于黑龙港流域冬小麦-夏玉米水分管理、产量潜力等相关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