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07)
- 2023(11073)
- 2022(9260)
- 2021(8391)
- 2020(6727)
- 2019(14883)
- 2018(14397)
- 2017(26428)
- 2016(14332)
- 2015(15675)
- 2014(15311)
- 2013(14975)
- 2012(14258)
- 2011(13007)
- 2010(13158)
- 2009(11950)
- 2008(11758)
- 2007(10616)
- 2006(9393)
- 2005(8663)
- 学科
- 济(61938)
- 经济(61895)
- 管理(42294)
- 业(42020)
- 企(34307)
- 企业(34307)
- 地方(23669)
- 中国(22432)
- 技术(18256)
- 农(18075)
- 方法(17101)
- 业经(17063)
- 地方经济(13429)
- 数学(13015)
- 农业(12976)
- 技术管理(12951)
- 数学方法(12854)
- 学(12005)
- 发(11384)
- 财(11363)
- 融(11250)
- 金融(11248)
- 银(11246)
- 银行(11222)
- 行(10981)
- 环境(10819)
- 制(10804)
- 理论(10395)
- 和(10178)
- 贸(9990)
- 机构
- 学院(198566)
- 大学(193654)
- 济(79334)
- 经济(77564)
- 研究(74227)
- 管理(73170)
- 理学(61530)
- 理学院(60711)
- 管理学(59760)
- 管理学院(59358)
- 中国(55715)
- 科学(45871)
- 京(42526)
- 所(37979)
- 财(35526)
- 研究所(34286)
- 农(33491)
- 中心(33198)
- 江(32754)
- 范(30026)
- 师范(29744)
- 业大(27641)
- 院(27613)
- 北京(27377)
- 州(27174)
- 财经(26911)
- 农业(25866)
- 省(24733)
- 经(24208)
- 师范大学(23637)
- 基金
- 项目(131788)
- 科学(104957)
- 研究(100128)
- 基金(91547)
- 家(80158)
- 国家(79376)
- 科学基金(68001)
- 社会(63596)
- 社会科(60330)
- 社会科学(60317)
- 省(56396)
- 基金项目(48526)
- 划(46107)
- 教育(45352)
- 自然(41675)
- 自然科(40697)
- 自然科学(40688)
- 编号(40685)
- 自然科学基金(39930)
- 发(35714)
- 资助(34882)
- 创(33363)
- 成果(32985)
- 重点(30816)
- 课题(30570)
- 创新(30106)
- 发展(28997)
- 展(28490)
- 部(27455)
- 国家社会(25724)
共检索到321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永平 行晓荣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重要路径。基于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应从非遗文化的内在脉络出发,加强对地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再造区域文化共同体。从学理上,晋陕豫三省应加快非遗学的建构,推动非遗学与黄河学的融合互补;在实践上,激活区域民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元主体合力,实现非遗的传承创新。非遗的传承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如友 石张宇
以黄河流域1 20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84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景观空间关联指数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为二者整体性保护与协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异质性特征,且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2)宏观和中观上,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但在微观上,二者仅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正向空间关联。(3)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空间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二者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丹丹 高歌
网络直播通过广泛传播渠道、互动的特性以及创新的形式赋能非遗产业发展,对于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构建网络直播促进非遗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非遗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网络直播对非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对不同区域的非遗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网络直播对非遗产业的发展大于西部地区。此外,交通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对不同区域的非遗产业发展起到了差异性影响。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直播中对非遗产业发展中的总体协调功能,企业应打造平台特色、突破流量困境,平台应规范主播直播行为、孵化非遗产品明星与非遗产品带货IP。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东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针对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足进行探讨,针对如何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给出相应的意见,以助推非遗民间舞蹈教学研究和教学的深入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之中的传承与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关键词:
民间舞蹈 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社区教育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其优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鉴于此,基于对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笔者从政策支持体系、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以黄河流域各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进行测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考察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关联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各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一一对应。(3)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且影响效果显著,即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夕宝 余景波 魏大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黄河流域九省区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发展,育人质量和层次都有了显著提高,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基本形成,但产教融合质量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黄河文化成为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子。受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资源投入不均、产业发展模式粗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和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协同育人建设薄弱的问题。因此,建议政府牵头,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对接发展战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增强高职人才培养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原动力。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安琪 李杨
文章基于大运河常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以金坛刻纸为例,探讨其缘起、工艺与价值,认为金坛刻纸在发展中存在传承人出现断层、实用性减弱、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现代设计感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挖掘金坛刻纸题材内容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符号、分层次融入不同层面的课程体系、与不同载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措施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的工艺技巧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大运河常州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刻纸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安忠
文章在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按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各子效应差异性明显,地区水平由西向东呈现逐渐提升的阶梯型态势,上、中、下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子效应的分布趋势存在一致性特征。基于实证的结果,文章从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弥补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加强区域协同及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晓东 金碚
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全域统筹协调,着重解决全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把生态保护和实现沿黄各省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协调起来,在实现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河领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使黄河流域真正成为人民宜居和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美好大地和文明社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治理现代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佟燕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合作,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文化保护组织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法律的建设与完善,但要切实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要注重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反思改进现有保护措施。满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传承·发展》一书从民俗学、民族学等视角出发,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鸿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一项重要举措,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把原生民歌引进高校课堂是高师办学的一个亮点,也是原生民歌传承的重要途径。原生民歌的模仿性教学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源于民间高于民间。原生民歌表演的创新性,使原生民歌更具有生活化、时代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民歌在高校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