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14)
- 2023(4323)
- 2022(3956)
- 2021(3965)
- 2020(3411)
- 2019(8308)
- 2018(7707)
- 2017(13485)
- 2016(7629)
- 2015(8988)
- 2014(8920)
- 2013(8759)
- 2012(8145)
- 2011(7629)
- 2010(7891)
- 2009(7195)
- 2008(6912)
- 2007(5582)
- 2006(4849)
- 2005(4410)
- 学科
- 济(33995)
- 经济(33977)
- 管理(18541)
- 方法(17904)
- 业(17849)
- 数学(16546)
- 数学方法(16184)
- 企(14758)
- 企业(14758)
- 中国(8635)
- 学(8567)
- 地方(8467)
- 农(7654)
- 财(6117)
- 贸(5809)
- 贸易(5803)
- 易(5606)
- 业经(5319)
- 农业(5288)
- 理论(5188)
- 技术(4878)
- 和(4585)
- 环境(4562)
- 资源(4341)
- 融(4208)
- 金融(4207)
- 制(4201)
- 地方经济(4186)
- 划(3976)
- 生态(3682)
- 机构
- 大学(106346)
- 学院(105411)
- 济(41976)
- 经济(41218)
- 研究(41212)
- 管理(40363)
- 理学(34915)
- 理学院(34443)
- 管理学(33364)
- 管理学院(33176)
- 中国(30468)
- 科学(27421)
- 京(23859)
- 所(21740)
- 农(21526)
- 研究所(20042)
- 业大(19349)
- 中心(18713)
- 财(17402)
- 江(16601)
- 农业(16294)
- 北京(15717)
- 院(15670)
- 范(14963)
- 师范(14818)
- 财经(13640)
- 省(13236)
- 经(12529)
- 科学院(12517)
- 州(12250)
- 基金
- 项目(76465)
- 科学(59949)
- 基金(55289)
- 研究(51634)
- 家(50701)
- 国家(50367)
- 科学基金(41944)
- 社会(31471)
- 省(30188)
- 社会科(29815)
- 社会科学(29806)
- 自然(29654)
- 基金项目(28973)
- 自然科(28905)
- 自然科学(28900)
- 自然科学基金(28339)
- 划(26543)
- 教育(24443)
- 资助(23686)
- 编号(19764)
- 重点(18122)
- 部(16436)
- 发(16241)
- 计划(15688)
- 创(15588)
- 成果(15168)
- 科研(15092)
- 课题(14794)
- 创新(14644)
- 科技(14186)
共检索到164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高敏 杨宗儒 查同刚 张志强 吕志远 张晓霞 王红艳 朱嘉磊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退耕20年后典型林地间持水能力的差异,选取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退耕20年的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比较分析了该地区退耕林分间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结果表明:1)次生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为201.20和154.32 t/hm2,分别是人工林的1.35~2.14倍和1.33~2.06倍,人工林之间表现为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2)退耕林地土壤层的最大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介于5 102~5 563 t/hm2和1 007~1 2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楠 张建军 张海博 孙若修 张守红 杨云斌
【目的】评价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为筛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构建与管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测定,采用熵权法(EWM)对各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种林分类型植被层的持水能力依次为:油松人工林(17.79 t/hm~2)>侧柏人工林(13.55 t/hm~2)>刺槐人工林(12.81 t/hm~2)>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6.71 t/hm~2)。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的主要持水层为乔木层;刺槐人工林中乔灌草的持水量相近;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中主要持水层为草本层。(2)4种林分类型中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分别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23.02 t/hm~2)>侧柏人工林(13.00 t/hm~2)>刺槐人工林(10.36 t/hm~2)>油松人工林(2.81 t/hm~2)。(3)4种林地土壤最大蓄水能力分别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地(3 182.43 t/hm~2)>油松人工林地(3 176.67 t/hm~2)>侧柏人工林地(2 995.3 t/hm~2)>刺槐人工林地(2 803.5 t/hm~2)。其中除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地与油松人工林地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林地持水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4)4种典型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综合排序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侧柏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林下草本层与枯落物。【结论】从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晋西黄土区应采用仿拟自然植被技术、封山育林等加强次生植被的建设与管护,营造林下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丰富的植物群落,以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作用。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水源涵养 熵权法 晋西黄土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廷 张建军 孙若修 李梁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退耕地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显著增加,0~60 cm土层平均密度分别为:农地(1.38 g/cm~3)>荒草地(1.27 g/cm~3)>纯林地(1.20 g/cm~3)>混交林地(1.18 g/cm~3),退耕还林后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土壤密度差异显著(P 林地(52.87%)>农地(47.82%)>荒草地(45.97%)。退耕后形成的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孔隙度差异显著(P 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混交林地、纯林地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1%和50.37%,与农地的毛管孔隙度(45.62%)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纯林。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年限 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恒硕 查同刚 张晓霞
【目的】为评价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为该地区水土保持林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农地为对照,对晋西黄土区5种典型退耕还林林分(包括自然恢复山杨林、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纯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连续2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1)所有人工林土壤密度随退耕年限呈现先上升(退耕后前1~4年)后下降(退耕后4~23年间)的趋势,在10~15年下降至一个比初始值更低的值后逐渐趋于平稳;自然恢复林随退耕年限土壤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最高下降幅度为11.21%(0~20 cm土层)。(2)人工林土壤总孔隙度在前10~15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自然恢复林土壤总孔隙度随恢复年限上升趋势越来越缓慢,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累积变化率为1.4%和0.6%。(3)5种典型林分的毛管孔隙度均随退耕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人工林内20~40 cm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化大于0~20 cm土层,自然恢复林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的累积变化率分别为2.5%和1.5%左右。【结论】退耕年限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显著(P <0.05),4种人工林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退耕后的前10~15年内,其中刺槐×侧柏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更明显,建议该地区人工林恢复类型应以刺槐×侧柏混交林为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祖英 王兵 赵雨森 牛香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研究典型立地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配合,综合效益最佳的退耕还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典型立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入户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00多个,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凉城县试验点退耕还林优化模式为山杏×沙棘×紫花苜蓿,并研究提出了其系统仿真模型、模式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优化模式 系统动力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夫凯 周金星 崔明 刘玉国 雷荣刚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Ⅴ)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池金洺 王子涵 王丽平 王正泽 于洋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结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晓莉 吕相海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广财 武少松 姜志德
气候变化问题目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农业成为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选择,而农户生产项目的碳效应计量是解释有关问题的关键。鉴于此,立足于构建农户生产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并选择计量方法,运用典型农户案例对案例农户生产项目予以分析,以期对农户层面碳效应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予以初步运用。研究表明:提出的关于农户层面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是可行的;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和碳汇效应并存且因项目不同而差异明显,总效应表现为碳排放;农户不合理的生产行为模式(如秸秆焚烧)严重影响了农户生产的低碳水平。
关键词:
碳效应 生产项目 典型农户 黄土退耕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广财 武少松 姜志德
气候变化问题目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农业成为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选择,而农户生产项目的碳效应计量是解释有关问题的关键。鉴于此,立足于构建农户生产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并选择计量方法,运用典型农户案例对案例农户生产项目予以分析,以期对农户层面碳效应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予以初步运用。研究表明:提出的关于农户层面分析框架和计量方法是可行的;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和碳汇效应并存且因项目不同而差异明显,总效应表现为碳排放;农户不合理的生产行为模式(如秸秆焚烧)严重影响了农户生产的低碳水平。
关键词:
碳效应 生产项目 典型农户 黄土退耕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詹紫馨 冯天骄 梅柏寒 王平
【目的】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明晰林地植被与土壤的化学元素计量和分布特征,这对合理开展植被恢复类型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晋西黄土区4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分别测定乔木层的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地下部分以及0~100 cm土壤各层的碳、氮、磷质量分数,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法、冗余分析法等分析植被恢复类型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1)相比其他植被恢复类型,辽东栎天然林样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最高,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8.62±0.78)、(5.91±0.18)和(3.65±0.36)、(3.54±0.25) t·hm~(-2)。(2)辽东栎天然林草本层碳质量分数最高,为(552.90±19.33) g·kg~(-1),氮质量分数最低,为(10.36±0.30) g·kg~(-1)。(3)植物与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辽东栎天然林的土壤碳磷比最高,为15.22±0.28,而刺槐人工林土壤碳磷比最低,为8.28±0.26。(4)Mantel Test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土壤和植被中的养分相关关系显著(P<0.05),然而在辽东栎天然林中两者相关性相对较小,而且辽东栎天然林的乔木层对土壤和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近自然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多样性,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图5表2参4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