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5)
2023(4855)
2022(4341)
2021(4067)
2020(3659)
2019(8385)
2018(8378)
2017(15669)
2016(8670)
2015(9847)
2014(9999)
2013(9910)
2012(8913)
2011(8162)
2010(8480)
2009(8014)
2008(7771)
2007(6597)
2006(5825)
2005(5118)
作者
(27865)
(23543)
(23436)
(22151)
(14779)
(11350)
(10549)
(9285)
(8922)
(8559)
(7978)
(7950)
(7754)
(7655)
(7451)
(7249)
(6788)
(6758)
(6752)
(6548)
(6070)
(5890)
(5824)
(5393)
(5319)
(5227)
(5227)
(5003)
(4947)
(4819)
学科
(40185)
经济(40158)
管理(26354)
方法(22544)
(21705)
数学(20437)
数学方法(20064)
(18418)
企业(18418)
(11552)
环境(10331)
地方(9927)
(8790)
中国(7959)
生态(7290)
(7211)
(6819)
(6764)
业经(6381)
理论(6317)
农业(5985)
资源(5581)
(5471)
贸易(5462)
地方经济(5227)
(5222)
技术(5188)
(5157)
(4809)
金融(4807)
机构
大学(127364)
学院(127040)
管理(48459)
(46114)
研究(45120)
经济(45062)
理学(42527)
理学院(41960)
管理学(40568)
管理学院(40390)
中国(33210)
科学(32786)
(27695)
(26219)
业大(24154)
(24112)
研究所(22530)
中心(21050)
农业(20483)
(19706)
(19486)
北京(17742)
(16847)
师范(16611)
(16587)
财经(16045)
(15386)
(14980)
(14508)
科学院(14489)
基金
项目(93864)
科学(73258)
基金(68252)
(62563)
国家(62141)
研究(60655)
科学基金(52276)
自然(37794)
社会(37513)
(37508)
自然科(36792)
自然科学(36782)
基金项目(36413)
自然科学基金(36054)
社会科(35522)
社会科学(35510)
(32336)
资助(29280)
教育(28039)
编号(22464)
重点(21898)
计划(19831)
(19669)
(19355)
(18757)
科研(18449)
科技(17980)
创新(17558)
成果(16740)
课题(16381)
期刊
(48199)
经济(48199)
研究(30490)
学报(26912)
中国(23719)
科学(23678)
(22404)
大学(19550)
学学(18734)
管理(17373)
农业(15418)
(13931)
技术(11555)
教育(10289)
资源(9447)
(9269)
统计(9064)
(8741)
金融(8741)
(8401)
林业(8204)
业大(7816)
业经(7706)
决策(7590)
科技(7462)
(7389)
财经(7262)
经济研究(6996)
技术经济(6457)
(6206)
共检索到180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詹紫馨   冯天骄   梅柏寒   王平  
【目的】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明晰林地植被与土壤的化学元素计量和分布特征,这对合理开展植被恢复类型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晋西黄土区4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分别测定乔木层的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地下部分以及0~100 cm土壤各层的碳、氮、磷质量分数,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法、冗余分析法等分析植被恢复类型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1)相比其他植被恢复类型,辽东栎天然林样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最高,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8.62±0.78)、(5.91±0.18)和(3.65±0.36)、(3.54±0.25) t·hm~(-2)。(2)辽东栎天然林草本层碳质量分数最高,为(552.90±19.33) g·kg~(-1),氮质量分数最低,为(10.36±0.30) g·kg~(-1)。(3)植物与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辽东栎天然林的土壤碳磷比最高,为15.22±0.28,而刺槐人工林土壤碳磷比最低,为8.28±0.26。(4)Mantel Test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土壤和植被中的养分相关关系显著(P<0.05),然而在辽东栎天然林中两者相关性相对较小,而且辽东栎天然林的乔木层对土壤和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近自然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多样性,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图5表2参4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迪  毕华兴  次仁曲西  王莉莉  高路博  许华森  鲍彪  
森林植被耗水规律是森林植被对水文过程影响机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以典型黄土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区域,依托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对研究区典型森林蒸散耗水及其环境因子进行定量监测,定量分析蒸腾、蒸发等各蒸散的强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研究区典型森林植被结构对植被耗水特征的影响。土壤蒸发实验运用称重法,树木蒸腾实验采用热扩散式茎流计法,并结合环境因子调查,对观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蒸发量与地表植被状况以及土壤温度有关;树木蒸腾耗水与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冠幅、树龄的线性关系显著。综合分析可知,影响森林耗水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土壤水分的变化,若土壤含水量较小,则森林植被首先满足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武晓莉  吕相海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曾馥平  陈洪松  肖润林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楠  张建军  张海博  孙若修  张守红  杨云斌  
【目的】评价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为筛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构建与管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的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刺槐人工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测定,采用熵权法(EWM)对各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种林分类型植被层的持水能力依次为:油松人工林(17.79 t/hm~2)>侧柏人工林(13.55 t/hm~2)>刺槐人工林(12.81 t/hm~2)>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6.71 t/hm~2)。油松人工林、侧柏人工林的主要持水层为乔木层;刺槐人工林中乔灌草的持水量相近;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中主要持水层为草本层。(2)4种林分类型中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分别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23.02 t/hm~2)>侧柏人工林(13.00 t/hm~2)>刺槐人工林(10.36 t/hm~2)>油松人工林(2.81 t/hm~2)。(3)4种林地土壤最大蓄水能力分别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地(3 182.43 t/hm~2)>油松人工林地(3 176.67 t/hm~2)>侧柏人工林地(2 995.3 t/hm~2)>刺槐人工林地(2 803.5 t/hm~2)。其中除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地与油松人工林地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林地持水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4)4种典型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综合排序为:山杨辽东栎次生混交林>侧柏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影响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林下草本层与枯落物。【结论】从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晋西黄土区应采用仿拟自然植被技术、封山育林等加强次生植被的建设与管护,营造林下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丰富的植物群落,以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作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池金洺   王子涵   王丽平   王正泽   于洋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结论】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梁  张建军  陈宝强  冯换成  
对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小流域内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及群落α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仿拟自然植被的恢复与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6年7—8月,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内实施封山育林35年的柳沟小流域为调查对象,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梁峁顶、沟底6种不同生境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1996年(封禁15年)、2007年(封禁26年)在柳沟小流域相同生境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封山育林小流域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植被覆盖度、群落木本植物组成、群落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邹美辰  
面对新型书目框架的应用和实施,如何准确地进行层次识别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的问题,在分析新型书目框架层次结构并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型书目框架各层次的书目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出了各层次的识别要素并建立了与CNMARC字段和BIBFRAME2.0类和属性的映射关系。文章为中文书目数据的层次识别提供了参考,促进了中文书目数据向新型书目框架转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吉有  欧阳志云  郑华  徐卫华  
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范围广、类型多,这些地区大都地处偏远,社会环境封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开展脆弱生态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是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现状及特征、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管理的组织实施以及管理手段与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高敏  杨宗儒  查同刚  张志强  吕志远  张晓霞  王红艳  朱嘉磊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退耕20年后典型林地间持水能力的差异,选取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退耕20年的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比较分析了该地区退耕林分间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结果表明:1)次生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为201.20和154.32 t/hm2,分别是人工林的1.35~2.14倍和1.33~2.06倍,人工林之间表现为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2)退耕林地土壤层的最大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介于5 102~5 563 t/hm2和1 007~1 25...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黄土高原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基于TM和OLI数据,分别估算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和生态恢复效果,并提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FVC指数从2002年的42.69%增加至2017年的47.67%,RSEI指数由2002年的45%增加至2017年的52.5%,反映出研究区生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除研究区内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的生态质量出现严重退化外,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FVC指数和RSEI指数都呈改善趋势,因此需对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加大生态治理力度;(3)除研究区汾河谷地外,其余地区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汾河谷地由于冬小麦大面积种植,植被覆盖度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遥感生态指数并没有明显改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丽丽  刘金萍  李建国  关冰  郭晴晴  郭跃  杨爽  
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属性层次-识别模型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体系。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运用该模型和方法对重庆市南岸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南岸区的生态系统属于亚健康类。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影响重庆市南岸区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的指标进行分析,表明南岸区的城市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阶段,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其城市生态健康有诸多限制性因素,必须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方法才能引导城市生态系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改善其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状况,从长远的考虑,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和方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辛鹏程   魏天兴   陈宇轩   于欢   沙国良   郭鑫   任康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方法】选取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为研究对象,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为对照,分析不同林分植物叶、枝、根,凋落物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1)典型林分的乔木各器官碳(C)、氮(N)、磷(P)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叶、枝、根,与C相比,各器官间N、P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大;油松各器官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叶、根、凋落物和土壤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2)刺槐叶C/N和C/P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叶N/P为14~16,其他林分叶N/P均低于14;凋落物N/P低于25,分解受N元素限制;(3)典型林分的植物各器官C、N与凋落物C、N显著正相关(P<0.05),而P与凋落物和土壤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C与凋落物C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凋落物N呈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物C/N、C/P与土壤C/N、C/P、N/P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生长发育和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N元素限制。刺槐具有良好的固氮作用且生长速率较快,在该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中可着重选择和保护。图3表1参3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宪锋  胡宝怡  任志远  
【目的】明晰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刻理解生态恢复和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0.02 g C·kg-1H2O·a-1(P<0.001),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年内WUE主要呈"双峰"模式,峰值分布在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