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16)
- 2023(5379)
- 2022(4555)
- 2021(4006)
- 2020(3140)
- 2019(7055)
- 2018(6475)
- 2017(11814)
- 2016(6986)
- 2015(7432)
- 2014(7689)
- 2013(7447)
- 2012(6972)
- 2011(6334)
- 2010(6254)
- 2009(5633)
- 2008(5410)
- 2007(4768)
- 2006(4113)
- 2005(3625)
- 学科
- 济(32416)
- 经济(32404)
- 管理(16880)
- 业(13475)
- 地方(12492)
- 方法(10964)
- 学(10534)
- 数学(9988)
- 企(9928)
- 企业(9928)
- 数学方法(9855)
- 土地(8260)
- 农(8114)
- 地方经济(7732)
- 中国(7199)
- 环境(6068)
- 农业(5968)
- 业经(5698)
- 财(5455)
- 经济学(4786)
- 资源(4618)
- 和(4602)
- 发(4540)
- 壤(3849)
- 土壤(3835)
- 划(3822)
- 生态(3658)
- 问题(3611)
- 制(3398)
- 技术(3326)
- 机构
- 学院(98833)
- 大学(97615)
- 研究(39705)
- 管理(35005)
- 济(33981)
- 经济(33090)
- 理学(29938)
- 科学(29673)
- 理学院(29493)
- 管理学(28824)
- 管理学院(28670)
- 中国(27851)
- 农(25974)
- 所(22178)
- 京(22008)
- 农业(21002)
- 业大(20962)
- 研究所(20839)
- 中心(17760)
- 江(16505)
- 省(15907)
- 院(15230)
- 范(14779)
- 师范(14582)
- 科学院(14067)
- 财(14022)
- 农业大学(13826)
- 资源(13652)
- 北京(13550)
- 室(12815)
- 基金
- 项目(76382)
- 科学(58960)
- 基金(52740)
- 研究(50201)
- 家(49847)
- 国家(49522)
- 科学基金(40262)
- 省(32823)
- 社会(30451)
- 社会科(28888)
- 社会科学(28873)
- 基金项目(28411)
- 自然(28001)
- 划(27844)
- 自然科(27228)
- 自然科学(27219)
- 自然科学基金(26620)
- 教育(21713)
- 资助(20652)
- 编号(19527)
- 重点(18661)
- 发(18507)
- 计划(17371)
- 科技(16941)
- 部(15204)
- 创(15112)
- 课题(15028)
- 科研(14768)
- 成果(14617)
- 创新(14396)
共检索到143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左启林 于洋 查同刚 张恒硕 梁一鹏 欧阳佳焕
【目的】探索和评价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清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并量化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该流域4种典型的立地类型(农地、林地、果园、灌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质量分数等9种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建立最小数据集(MDS),并根据加权求和指数法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结果】(1)清水河流域内林地各土层的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在4种立地类型中均为最高;在0~20 cm土层,农地的容重和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立地类型(P<0.05);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pH无显著差异;有机质质量分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且与全氮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2)土壤质量指数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砂粒体积百分比以及速效钾质量分数。4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灌草地、农地、果园,土壤质量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结论】清水河流域土壤质量整体状况较好,林地和灌草地土壤质量较高,而农地和果园土壤质量相对较低。图4表2参3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钟欣平 秦仕忆
【目的】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养分质量特征,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土地生产力恢复、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核桃地、柚木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及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的C、N元素含量较低,核桃地、玉米地和金银花地土壤的TP、TK和AK含量较亏缺,火龙果地和柚木地土壤的养分元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经相关性分析,土壤TN含量与pH、AN含量与SOC含量、TP含量与TK/AK含量和TK含量与A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BD与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花椒(2.334)>金银花(1.283)>玉米(-0.330)>核桃(-0.386)>柚木(-1.153)>火龙果(-1.598)。【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作物栽培与管理过程中应补充N、P、K等矿质元素,并注重养分作用效应的协同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渝 王克勤 宋娅丽
【目的】土壤粒径分布是影响土壤性质的指示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分布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系。【方法】以滇中尖山河流域坡耕地、荒草地、林地、园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其土壤剖面(0~10cm、10~20 cm、20~30 cm)的颗粒组成、活性有机碳(A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分有机碳(LFC)、总有机碳含量(SOC)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坡耕地、荒草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土壤粒径中粗粉粒的平均含量均在整个土层中所占比例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43.13%、52.92%、41.70%、41.17%;不同土层土壤AOC、POC、LFC、SOC均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含量整体均表现为园地>林地>坡耕地>荒草地;土壤有机碳与砂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粉粒、粘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坡耕地土壤在利用过程中,可增加耕层砂粒和粗粉粒含量,改变其机械组成,人为改土培肥,提高作物产量;退耕还林以及在荒草地种植农作物可作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不仅可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同时也是改善土壤质量、恢复土壤肥力、提高碳储量以及实现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的根本保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笑雨 白金珂
为明确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的基本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草地、耕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相关基本理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指标,并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SQI)定量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饱和导水率属于极敏感指标,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砂粒属于高度敏感指标,pH、容重、粉粒、黏粒属于中度敏感指标。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全氮、粉粒、黏粒、电导率构成,最小数据集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青藏高原南部土壤质量信息(P<0.01)。根据最小数据集计算的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乔木林地(0.675)>草地(0.523)>耕地(0.508)>灌木林地(0.494),且乔木林地土壤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评价结果能够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丽霞 张志强 王新杰 王盛萍 查同刚
近50 a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1959、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和1960—2005年该流域实测输沙和降水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法研究了该流域年输沙量、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并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流域年输沙量47 a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位于1980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极端降雨指数下降。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雨 土地利用 侵蚀产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静霞 杨新兵
【目的】水是植被分布的限制因子,为改善清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生态建设,对该流域典型林分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展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TRIME-FM)对清水河流域立地条件一致的4种典型林分类型(落桦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进行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结果】:(1)4种林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其大小排序为:白桦林(17.80%)>落桦混交林(14.16%)>华北落叶松林(12.38%)>山杨林(11.45%),8-9月份土壤蓄水量最大的为白桦林(142.40 mm),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土壤水分 变异系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菲菲 徐增让 詹卫华 鲁春霞 曹文德 茹伟娜
利用2007年5月Lansat5TM数据,运用单通道算法,基于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地表特征参量进行了反演,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典型地表特征参数值。在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植被指数最高、地表温度最低,农田的植被指数最低而地表温度最高,草地介乎林地和农田之间。城镇建设用地主要表现为热岛效应,而水域则主要表现为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双低特征。进一步对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表明,由于结构、功能的不同,土地利用二级类在地表特征参量方面也表现出了有规律地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物理特征,可以丰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贡璐 张雪妮 吕光辉 韩丽
以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为靶区,选择8a棉田、30a棉田、人工林、天然林、荒草地、撂荒地及盐碱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选择土壤含水量、容重、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7个理化指标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等5个酶活性指标进行实验室分析并解析其分异规律;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评价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差异并划分等级。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显示:天然林>人工林>8a棉田>30a棉田>撂荒地>荒草地>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晓艺 苏正安 马菁 杨鸿琨 何周窈 周涛
为查明河北省坝上与坝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能力,选择张北县(坝上风蚀区)和阳原县(坝下水蚀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微型圆盘入渗仪测量土壤入渗特性,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阳原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渗透性能表现为:高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耕地>林地,张北县表现为:草地>耕地>灌木林地>防护林地;(2)不同入渗模型拟合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hilip模型拟合效果最佳;(3)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稳定入渗时间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总孔隙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草地土壤入渗能力最强,后期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更加重视草地涵养水源的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袁杰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程国 童珊
【目的】以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特征。【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容重和pH变化规律与有机质相反,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砂粒为主,粘粒含量较低;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为:乔木林地(1.91)<灌木林地(1.94)<草地(2.06)<耕地(2.1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关系不显著。【结论】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呈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质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旦旦 张鹏辉 王健 肖庆利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 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关键词:
黄土坡面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抗蚀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莉丽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杨、侧柏、油松、杏4种林地土壤>0.2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大,而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分形维数D值较大,说明林地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与>0.2 mm,MWD,GMD和D值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宏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谢霞 樊亚辉 张飞 买买提·沙吾提
本文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Landsat TM影像资料为基础,采用SVM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和土壤盐渍化分类。在ArcGIS下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通过盐渍化敏感性指数与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重建立了区域土壤盐渍化敏感度模型,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得出区域土壤盐渍化敏感性程度的空间分布图,使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面状化、连续化、可视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大小依次为:未利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耕地。②极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艾比湖西北方向的沼泽地带及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艾比湖湖周及东北方向的裸地和东南方向靠近湖的木特塔尔沙漠外围,这些区域大部分是未利用地,植被覆盖率极低;中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湖面、绿洲与荒漠的过度地带以及绿洲内部的未利用地,多以较低植被覆盖的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轻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湖心外围、绿洲与湖滨过渡带,是土壤盐渍化敏感区域和不敏感区域的过渡地带;研究区其余地区均为不敏感区域,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艾比湖西侧以耕地为主的绿洲内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迎秋 魏忠义 韩春兰 孔令苏 王秋兵
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采用传统的SPSS统计方法对城市土壤(0~10cm)有机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黑碳)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城市土壤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黑碳含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工业区、居民区、公园、工业区,分别为22.134 g.kg-1、9.092 g·kg-1、3.129 g·kg-1和17.232 g·kg-1,对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4.3%、64.0%、36.0%和113.4%。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的富集,且变异性...
关键词:
城市土壤 有机碳 利用类型 变异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粘粒含量 相关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