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08)
2023(10964)
2022(9549)
2021(9064)
2020(7504)
2019(17640)
2018(17620)
2017(34128)
2016(18334)
2015(20688)
2014(20666)
2013(20257)
2012(18244)
2011(16285)
2010(16228)
2009(14516)
2008(13844)
2007(11792)
2006(10157)
2005(8612)
作者
(52182)
(43206)
(42898)
(40933)
(27480)
(20651)
(19391)
(17134)
(16355)
(15182)
(14935)
(14429)
(13649)
(13490)
(13401)
(13037)
(12975)
(12941)
(12286)
(12210)
(10762)
(10486)
(10290)
(9832)
(9615)
(9563)
(9517)
(9406)
(8582)
(8565)
学科
(69586)
经济(69512)
管理(50416)
(47490)
(39800)
企业(39800)
方法(32775)
数学(28192)
数学方法(27845)
(18304)
中国(17907)
(16259)
业经(15908)
地方(15899)
(15563)
理论(13056)
农业(12298)
(12052)
(12044)
贸易(12035)
(11620)
技术(11426)
环境(11418)
(10874)
(10114)
财务(10051)
财务管理(10035)
教育(10021)
(9997)
企业财务(9449)
机构
大学(254403)
学院(253405)
管理(103256)
(93881)
经济(91607)
理学(90526)
理学院(89479)
管理学(87874)
管理学院(87436)
研究(82119)
中国(58370)
(54424)
科学(53836)
(40959)
(40525)
业大(39095)
(38807)
研究所(37436)
中心(36955)
(35274)
(35257)
师范(34946)
北京(34094)
财经(33810)
(30775)
农业(30547)
(30469)
(29208)
师范大学(28478)
技术(27743)
基金
项目(182598)
科学(143214)
研究(133118)
基金(131372)
(114713)
国家(113791)
科学基金(98036)
社会(81685)
社会科(77373)
社会科学(77350)
(71952)
基金项目(71422)
自然(65370)
自然科(63870)
自然科学(63856)
自然科学基金(62673)
教育(61098)
(60724)
编号(55226)
资助(53209)
成果(43848)
重点(40552)
(39225)
(38594)
(38143)
课题(37675)
创新(35464)
科研(34747)
项目编号(33948)
大学(33782)
期刊
(99823)
经济(99823)
研究(71546)
中国(44422)
学报(40651)
科学(37839)
管理(36647)
(34681)
教育(30944)
大学(30285)
(28937)
学学(28340)
农业(24940)
技术(22326)
业经(17195)
(16750)
金融(16750)
经济研究(15476)
图书(15162)
财经(15105)
科技(13259)
问题(12989)
(12891)
(12739)
理论(12716)
实践(11924)
(11924)
资源(11824)
现代(11705)
技术经济(11560)
共检索到351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明  孙一富  
晋蒙交界明长城沿线堡寨式聚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变迁现已成为普通聚落。本文选取明长城沿线老牛湾堡至铁山堡段军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初步探析堡寨演变的三种类型:聚落规模不变在原址上进行人口繁衍,聚落在原址边界扩张,聚落废为空城或另建新址,提出堡寨演变的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象明  周庆华  
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具有一定纵深的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山西省地处明长城军事防御时期的核心地带,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军事堡寨,这些军事堡寨主要面临如下的困境:生态环境脆弱、文化遗产"孤岛化"和"边缘化"、遗产本体遭受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等。以问题为导向,在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下提出由"生态经济区、绿色廊道、游步道、展示功能区"四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军事堡寨区域保护与利用网络模式,该模式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呈线性分布的军事堡寨,以及沿线紧密相关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并将推动明长城沿线地区的生态保护及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象明  周庆华  
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明长城沿线的一些军事堡寨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僻以及军事功能弱化等原因逐步演化为无人居堡寨。无人居堡寨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岁月价值。针对无人居堡寨保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明长城沿线无人居堡寨的保护模式为生态图景模式,从而实现将生态环境和堡寨遗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的目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亚琛  马冬青  张兵华  
文章以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饱和度层级分析的方法解析古镇聚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七级古镇的空间发展演变规律,揭示了鲁运河沿线七级古镇空间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核心动因和内生动因,提出基于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空间传承的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以保障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空间适应性、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为目标,提出发展策略,以期对鲁运河沿线古镇聚落的发展提供指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张杰平  张潇  丁志华  
古道商贸型传统村落是山西境内传统村落的重要类型。本文在对井陉古道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简要剖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因道而生、因道而兴的西郊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求村落在古道发展变迁影响下的空间形态演变响应与发展规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逵  张晓莉  
清代淮盐税收甲于天下,仅其—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覆盖了苏、皖、赣、湘、鄂、豫六省.淮盐运销促使了淮盐运输线路的形成,此线路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城镇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该文运用古地图解读法对清代"四省行盐图"中淮盐运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将点状城镇聚落串联成线,根据各城镇聚落在淮盐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分为产盐古镇和运盐古镇两类,并探讨盐业经济给沿线城镇聚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沿线城镇聚落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俊杰  杨华  邓华锋  
为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周边地区的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以2 km×2 km的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北京明长城两侧3 km范围内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中,灌木林地所占面积比例最高,达26.58%,但其生态风险程度也最高,无立木林地破碎度和分离度最高,所受干扰程度和自然损失度也最大,农地斑块形状最复杂。研究区生态风险分布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存在一定数量的高风险和低风险聚集区,聚集现象显著,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八达岭、黄花城、慕田峪、金山岭以及司马台等著名长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春凤  冯兵  龚克  刘声伟  
桂北城镇空间形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聚落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镇特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空间生长的连续性、空间要素的有机性与空间形态的人文性是实现小城镇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