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
- 2023(977)
- 2022(675)
- 2021(688)
- 2020(380)
- 2019(771)
- 2018(749)
- 2017(1141)
- 2016(672)
- 2015(890)
- 2014(757)
- 2013(591)
- 2012(594)
- 2011(645)
- 2010(665)
- 2009(499)
- 2008(504)
- 2007(436)
- 2006(444)
- 2005(429)
- 学科
- 济(2590)
- 经济(2586)
- 教育(2530)
- 思想(1994)
- 政治(1872)
- 思想政治(1728)
- 政治教育(1728)
- 治教(1728)
- 德育(1712)
- 中国(1273)
- 管理(1205)
- 业经(1165)
- 业(1106)
- 农(1056)
- 史(838)
- 学(791)
- 农业(790)
- 产业(780)
- 企(778)
- 企业(778)
- 总论(709)
- 信息(702)
- 信息产业(685)
- 发(542)
- 理论(537)
- 财(513)
- 制(504)
- 发展(471)
- 展(469)
- 建设(466)
- 机构
- 大学(10253)
- 学院(10104)
- 研究(3666)
- 济(3501)
- 经济(3416)
- 管理(2577)
- 中国(2444)
- 范(2182)
- 师范(2176)
- 理学(2164)
- 理学院(2137)
- 京(2129)
- 科学(2122)
- 管理学(2058)
- 管理学院(2037)
- 财(1835)
- 师范大学(1747)
- 所(1747)
- 江(1722)
- 研究所(1564)
- 教育(1477)
- 中心(1458)
- 财经(1458)
- 北京(1404)
- 院(1372)
- 农(1336)
- 经(1314)
- 州(1303)
- 社会(1248)
- 技术(1241)
共检索到17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守军
春秋时期的赋役思想东北财经大学张守军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奴隶制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出现了新的封建上地占有关系。一些占有大量土地(包括私田和井田)的贵族和平民开始把土地租给奴隶耕种,收取地租,从而出现了新的地...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忠林
春秋时期军赋制度改革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由于性质不同的改革在各诸侯国先后交替进行,加之古文献记载简略,常以"初税亩""作爰田""作丘甲""井衍沃""用田赋"等称之,致使后人对其缺乏系统一致的认识。有鉴于此,将这场变革放在西周至战国间的社会变迁和国野二元对立体制下进行考察,厘清了改革的基本脉络和政策进路。这场变革大致分"两步走",先改变国人的税制,再对"野"征发军赋。至于在鲁国进行的、较之晚五十年的"用田赋",则是军赋起征形式的变革。通过这场席卷列国的赋税制度改革,各诸侯国的财力和军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战国时期愈演愈烈的军事斗争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春秋 国野 军赋 田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建录
1909年俄国探险家П·К科兹洛夫从我国内蒙古黑水城掘走大批西夏文献,现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这批西夏文献除大量佛经外,还包括字典、辞书、类书、法律文献以及译自汉文的兵书、类书等。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西夏研究资料,拓展了西夏研究领域,为西夏...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枫
关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与赋役改革,国内学界与日本学界已对制度总体、摊丁入亩、均田均役、图甲变动、户籍重建、赋役册籍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清前期赋役问题的研究不但脱离了明清并论的附庸地位,且研究视野日益扩大。对相关成果的梳理既有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可指明日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金艳丽
金属铸币起源是经济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段颖龙先生在《东周钱币起源"契券"考》一文中提出东周钱币起源于"契券"。对此观点,本文从历史、考古、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综合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春秋时期金属铸币是金属称量货币和实物货币相结合而产生的。
关键词:
春秋 金属铸币 起源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东晋南朝的赋役制度,史学界已有许多论著、论文作了深入的研究,但因这一时期史事纷繁,有关资料又很不足,所以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拟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田租 东晋初年的田租制度仍西晋之旧,“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申斌
明洪武到弘治年间,州县官府的赋役管理从基本不依赖核算向需要且能够进行核算的状态转变。洪武、永乐时期,在官府体系内部,只有田赋被部分地纳入核算管理,其他赋役征发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无法计量,也没有计划性。宣德以降,地方官员吸收民间粮里阶层分担赋役负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均平"的改革,以确保赋役的可持续征发。在探索均平之道的过程中,不同地方官员多采取量化赋役负担、预定征收计划、将派征对象标准化并进行摊派核算的方式。其中,田赋额等开始扮演摊派对象的角色。这开启了州县层面赋役征收核算体系的发展之路,也导致府、州、县与户、工等部及布政使司之间产生了赋役核算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二重会计结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日举
自前凉张骏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置高昌郡开始,至北凉残余势力沮渠安周承平十八年(460年)为柔然所灭,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的一个属郡,在一百三十四年间高昌郡历经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的交替统治。在这些割据政权交替统治下,高昌地区人民受尽苛捐杂役搜刮之苫,史籍中就有“赋役繁重”、“赋繁役重”的说法。但是,关于此一时期高昌郡的赋役制,史籍却完全失载。吐鲁番出土的言及北凉时期赋役的文书,可说是仅有的宝贵资料了。本文试图据有关的十七件文书,就高昌郡的赋役制略作考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衍德
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陈衍德笔者在参与《中国赋役制度史》①一书的撰写时,注意到元代农村基层组织与赋役制度的关系问题,但限于该书的体例和篇幅,无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元代农村的基层组织是社,社的编制以自然村为基础。在中国封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曹旅宁
自南北朝始,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佛教寺院经济产生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佛教,赋予僧侣地主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但这也严重影响封建国家赋役收入。中唐以后封建国家逐渐取消寺院的经济特权,到了宋代,寺院特权就极其衰微了,佛教寺院僧尼须承担二税、和籴与和买、科配、免丁钱等。到了元代,由于统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爱萍
清初进取云贵与平定吴三桂之乱皆取道湘西辰沅地区,由湖广滇黔驿道与沅水及其支流进入云贵前线,军需物资的供给和转运给湘黔通道沿线州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摊派至州县的军需负担转化为里甲差役,官方在解决军需负担和调整里甲赋役的过程中,以固定粮额均摊于各里甲之中,照粮当差。麻阳县令黄志璋采取不拆碎粮多盛甲、允许民间自行合户的政策,民间根据粮额标准,具有了灵活重组户籍的空间,具体体现为地方大族内部的析户分甲与粮少不能自立小户、帮户的合户占甲行为。在某些情形下,宗族也采取了不同房支之间联合立户的策略。这一番里甲赋役调整,对基层乡村社会的人群组织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清初 湘西 麻阳 赋役 里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白文固
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白文固元代寺院僧尼的赋役,是个格外复杂的问题。造成其复杂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元代赋役制度本身杂乱无章的因素,又有历朝在政策执行上因时立制的因素,也有文献记载方面的歧异舛误诸原因,使这一问题混乱难稽。因此,目前史学界在关于这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壮钊
明代中后期以来,里甲制度逐渐式微。不过由于政府仍利用里甲来作为户籍身份的标识以及催征钱粮的依托,所以里甲的名目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进入民国,村制的推行为里甲的废除提供了制度基础。各地在废除里甲的同时改办村粮,由村来负责税粮的催征与管理。村粮制的实施,有利于村财政制度的建立与运行。里甲的废除与村粮制的推行,体现了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立之一面。
关键词:
里甲 赋役 山西 村制 村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