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62)
2023(11416)
2022(10092)
2021(9399)
2020(7919)
2019(18235)
2018(18101)
2017(34916)
2016(18988)
2015(21186)
2014(21045)
2013(20841)
2012(18983)
2011(17112)
2010(16841)
2009(15024)
2008(14577)
2007(12490)
2006(10796)
2005(9177)
作者
(56319)
(46720)
(46372)
(43961)
(29565)
(22515)
(20968)
(18716)
(17683)
(16515)
(16064)
(15580)
(14707)
(14616)
(14414)
(14280)
(14263)
(13876)
(13278)
(13159)
(11814)
(11308)
(11235)
(10630)
(10541)
(10374)
(10320)
(10196)
(9434)
(9409)
学科
(73518)
经济(73434)
管理(53584)
(51092)
(43043)
企业(43043)
方法(36095)
数学(31263)
数学方法(30890)
(19267)
(18395)
中国(18159)
(17344)
业经(16633)
地方(14792)
农业(13031)
理论(12879)
(12527)
贸易(12522)
(12340)
(12176)
(12133)
财务(12113)
财务管理(12095)
(11958)
技术(11897)
环境(11839)
企业财务(11522)
(10365)
(10013)
机构
大学(267873)
学院(266090)
管理(107500)
(100680)
经济(98376)
理学(94418)
理学院(93359)
管理学(91622)
管理学院(91154)
研究(88414)
中国(62677)
科学(58399)
(56594)
(48211)
(44919)
(44919)
业大(44732)
研究所(41507)
中心(39574)
农业(38227)
财经(36961)
(36905)
北京(35461)
(34551)
师范(34167)
(33769)
(32057)
(30262)
经济学(29373)
技术(28647)
基金
项目(192292)
科学(149810)
基金(138885)
研究(136484)
(123078)
国家(122088)
科学基金(103992)
社会(84098)
社会科(79703)
社会科学(79680)
(76021)
基金项目(74853)
自然(70151)
自然科(68515)
自然科学(68499)
自然科学基金(67230)
(64330)
教育(62332)
资助(56884)
编号(54941)
成果(43560)
重点(43061)
(41663)
(40518)
(40088)
课题(37845)
创新(37370)
科研(37287)
计划(36471)
大学(35398)
期刊
(105450)
经济(105450)
研究(74746)
学报(48314)
中国(46774)
(43481)
科学(42169)
管理(38088)
大学(35249)
学学(33331)
(32528)
农业(30730)
教育(28583)
技术(22785)
(18416)
金融(18416)
业经(17691)
财经(17030)
经济研究(16614)
(16218)
图书(14483)
(14397)
科技(14298)
问题(13558)
理论(13265)
业大(12877)
技术经济(12826)
(12803)
实践(12232)
(12232)
共检索到370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向高  王爱玲  秦向阳  李志民  
春玉米与生姜间作是根据二者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与营养生态位相协调而设计的。本试验以行比为处理,研究了间作后春玉米与生姜的生理特性变化及互补与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间作的春玉米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光合速率较单作都有提高;而生姜的生理特性则随配置方式及生育期的不同而不同。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配置方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得出1:2式为春玉米与生姜间作的最优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辛学兵  尹昌君  
本文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生姜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生理效应、产量效应及土地利用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对比单作姜园平均可使生姜冠层叶温降低 2 .5℃ ,空气相对湿度提高 1 6% ;对比清耕果园 ,可使0~ 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 8.5% ;可使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 1 6.6% ,苹果光合速率提高 1 0 .0 % ;生姜和苹果单位产量分别提高 3.1 %和 2 .0 % ;间作系统土地当量值可达 1 .64,总体土地利用率可提高 6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雅琪  王寅  朱琳  李玉玺  郑春雨  陈安吉  冯国忠  高强  
为评估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ISSM)的应用效果并为区域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09-2020年开展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施肥(CK)、农民习惯(FP)、高产管理(HY)和ISSM 4种管理方式对玉米产量、植株磷钾养分吸收量、利用效率及土壤磷钾养分状况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12年间CK处理玉米产量大幅下降,FP处理产量略有下降,而HY和ISSM处理产量呈上升趋势。ISSM处理的年均产量、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较FP处理显著增加26%、24%和32%,达到了HY处理的98%、91%和85%。ISSM处理的平均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较FP处理增加18.7和1.2个百分点,较HY处理增加17.4和24.8个百分点。采用ISSM方式12 a后较FP处理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的全量磷、钾和速效磷、钾含量及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的速效磷、钾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植株磷、钾吸收利用指标间,土壤磷、钾养分与>0.25 mm粒级团聚体磷、钾养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ISSM方式可实现春玉米的长期高产稳产,增加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提高土壤磷钾养分供应能力,促进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沈迪柱  张波  
高产攻关玉米试验综合效益评价黑龙江林甸县农经总站沈迪柱,张波玉米是林甸县主产粮食作物之一,年均播面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左右,是该县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饲料。为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实施丰收计划,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在去年卫星村72亩玉米高产攻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军  吕艳杰  刘慧涛  边少锋  王立春  
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常年种植面积约15 732万hm2,总产量为10 335万t左右,分别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7.3%和总产的40.2%[1],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3]。在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用地数量与质量矛盾日益突出的全球背景下,粮食总产进一步增加必须依靠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4-6]。然而,东北黑土地农田长期玉米连作,产量不断提高主要依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涂晓杰  芦悦  宋书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附加值高的鲜食毛豆品种辽00128和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辽单565进行间作,比较玉米和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光合速率变化,计算各处理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没有太大的差异,而间作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但最终相同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玉米单作(SM)处理和大豆单作(SSB)处理。玉米/大豆2∶1间作(I2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每公顷39194.48元,比SSB处理增加1097.81元,比SM处理增加605.13元。I21处理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显著高于SM处理,I2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晨  黄波  冯良山  郑家明  白伟  杜桂娟  向午燕  蔡倩  张哲  孙占祥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置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收量,结合间作系统花生结瘤固氮和土壤有效氮分布,明确不同配置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为玉米‖花生间作氮高效利用模式的区域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单作(M)、花生单作(P)、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2P4)和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4P4)模式,玉米单作及每种间作模式下设3种不同玉米种植密度(6、9和12株/m2),共10个处理,分析不同配置(行比和密度)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优势。【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和花生植株氮浓度变化并不明显,受作物占地比例影响,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的产量、氮产量均低于相应单作,且氮产量与间作生物产量表现相一致。玉米‖花生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氮吸收当量比NER>1),且主要归因于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pNERm为0.63—0.80)。随着玉米行比和密度的增加NER也随之增大,其中M4P4模式(NER 1.06—1.22)的氮吸收要显著高于M2P4模式(NER 1.0—1.06)。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比花生更有竞争力(Amp>0),且竞争吸收氮养分能力也更强(CRmp>1),M4P4行比以及玉米增密有助于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增加系统氮养分吸收优势(△NU>0)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C)。与玉米间作可促进花生结瘤固氮,M4P4行比配置下花生根瘤数量、单株根瘤重量和单个瘤重均高于M2P4配置,且以中、低密度处理为优。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Nmin)表现为花生条带土壤Nmin高于玉米条带,且单作花生土壤Nmin高于间作花生,而单作玉米土壤Nmin低于间作玉米。【结论】玉米‖花生间作可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其中玉米对系统氮吸收的贡献较大,适度增加玉米行比和密度有助于增加系统氮素吸收当量比、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M4P4-6和M4P4-8为玉米‖花生间作较佳配置,玉米花生种间互作对间作系统干物质量和花生生物固氮的促进,以及玉米在吸收氮养分上的强竞争能力是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氮素吸收利用优势的重要原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殷红  刘芳  李建东  殷萍萍  王国骄  燕雪飞  
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A因素为种植模式,内设玉米清种和玉米与苜蓿间种,B因素为混群杂草密度。根据上一年的玉米田杂草群落组成,按杂草混合种群比例,内设6个不同杂草密度处理,即每平方米有杂草0、25、50、100、200、400株。结果表明:玉米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在杂草密度为25株/m2时两种种植方式间有显著性差异,叶绿素b含量在杂草密度为100株/m2时两种种植方式间差异性显著,并且均是清种玉米处理比间种苜蓿处理要高;清种玉米处理的MDA含量要高于间种苜蓿的MDA含量;在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灌浆期,当杂草密度为100和200株/m2时,两种种植方式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间种苜蓿比清种玉米含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颖  邹超亚  
通过随机区组与二次旋转组合设计的分阶段两年定位试验,对间作群体产量,田间生长动态,群体结构与生产力,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反映产量、产值、纯收入等多目标性状的数字模型,得到了间作复合群体的理想搭配模式及适宜取值范围。证明优化结构的间作复合群体可使种内种间矛盾趋于最小,形成高功能高效益的间作体系,发挥其最高生产力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豆间作模式,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cm、玉米大豆距离60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和玉米行距50cm、玉米大豆距离50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作对照,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M1)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张瑞富  高聚林  刘志雄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农户(NH)、高产高效(GCGX)、再高产(ZGC)和再高产高效(ZGCGX)4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及生理特性。研究表明,不同土层春玉米根重生育期内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各生育时期均为ZGCGX>ZGC>GCGX>NH;不同土层春玉米根重占总根重的比例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0~20 cm表现为NH>GCGX>ZGC>ZGCGC,20~40 cm和40~60 cm表现为ZGCGX>ZGC>GCGX>NH;不同栽培模式吐丝期根系活力最大,乳熟期最小,均为ZGCGX>NH>GCGX>ZGC;SOD和POD活性在吐丝...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珊珊  张翼飞  杨克军  明立伟  杜嘉瑞  徐荣琼  孙逸珊  李伟庆  李桂彬  李泽松  李佳宇  
【目的】针对我国高纬度寒冷地区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普遍偏高,制约机械粒收技术高效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将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按一定比例间作,以期明确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方法】以生育期长短不同的品种郑单 958(ZD958)、先玉 335(XY335)和益农玉 10(YNY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生育期长的品种与生育期短的品种间作,即 ZD958 与 YNY10 间作(Z‖Y)、XY335 与 YNY10 间作(X‖Y)2 个水平;设置 6 种间作幅宽(行数)比例,即 6:6、4:4、2:2、1:1、0:1、1:0,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间作比例的减小,生育期长的品种生理成熟和收获期的籽粒含水率降低,生理成熟前、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及总脱水速率呈加快趋势,平均灌浆速率(G_(mean))、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的粒重(W_(max))逐渐增加,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_(max))、籽粒活跃灌浆期(D)逐渐缩短,产量和百粒重增加明显(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童成昊  周文章  莫本田  陆龙超  邓似辰  秦杨  李干洲  徐龙鑫  武俊达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不同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生产性能、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宜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土壤肥沃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内种植6个玉米品种(‘曲辰11号’、‘筑青1号’、‘金玉908’、‘金玉818’、‘禾玉9566’和‘黔青446’)。结果表明,鲜草产量最高为‘金玉818’,达60.22 t·hm~(-2);各参试品种的风干物质含量均在35%~44.5%,穗比重均高于茎比重和叶比重,穗位高表现趋势与株高较为一致,株高最高的是‘筑青1号’(325.44 cm),其次为‘金玉908’(291.38 cm)和‘金玉818’(290.57 cm);营养品质测定结果显示,‘金玉818’、‘禾玉9566’和‘金玉908’在CP含量以及ADF含量均达到国家一级青贮玉米标准;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金玉818’>‘筑青1号’>‘禾玉9566’>‘黔青446’>‘金玉908’>‘曲辰11号’。综合评价发现,‘金玉818’产量最高、农艺性状优异、营养品质较高,最适宜在喀斯特地区作为青贮玉米推广种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范成方  史建民  
文章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及全国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数据,运用粮食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及熵权法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相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玉米种植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效益在波动中上升;1998~2012年平均玉米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10.08%,比小麦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117.01%低6.93个百分点,表明玉米平均种植效益水平略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水平。山东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效益:(1)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种植劳动力的数量,提高活劳动生产率;(2)提升生产资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