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8)
2023(10218)
2022(9079)
2021(8672)
2020(7350)
2019(17023)
2018(17057)
2017(32420)
2016(18134)
2015(20424)
2014(20378)
2013(20162)
2012(18549)
2011(16779)
2010(16666)
2009(15117)
2008(14763)
2007(12587)
2006(10928)
2005(9381)
作者
(55151)
(45957)
(45769)
(43282)
(29254)
(22067)
(20495)
(18252)
(17589)
(16324)
(15735)
(15539)
(14554)
(14432)
(14206)
(14192)
(14056)
(13643)
(13156)
(13055)
(11749)
(11368)
(11211)
(10569)
(10352)
(10255)
(10255)
(10117)
(9381)
(9230)
学科
(67610)
经济(67532)
管理(47940)
(45302)
(38038)
企业(38038)
方法(32678)
数学(27863)
数学方法(27499)
(21575)
(17462)
中国(16248)
(15440)
业经(14684)
地方(13270)
理论(13112)
(11809)
农业(11754)
(11286)
贸易(11281)
(10899)
环境(10842)
技术(10705)
教育(10463)
(10411)
(10041)
财务(9982)
财务管理(9965)
企业财务(9447)
(9366)
机构
大学(262167)
学院(257887)
管理(100464)
(92303)
经济(90145)
研究(88888)
理学(87921)
理学院(86831)
管理学(85086)
管理学院(84643)
科学(61640)
中国(61364)
(56492)
(50074)
(46747)
业大(44954)
研究所(43546)
(40603)
农业(39965)
中心(38741)
(36442)
(35849)
师范(35393)
北京(35250)
财经(33649)
(31697)
(30608)
(29832)
技术(28977)
师范大学(28919)
基金
项目(185043)
科学(142957)
基金(132714)
研究(129910)
(118532)
国家(117582)
科学基金(98527)
社会(77879)
社会科(73500)
社会科学(73477)
(73350)
基金项目(71361)
自然(67541)
自然科(65908)
自然科学(65886)
自然科学基金(64678)
(62892)
教育(59578)
资助(54554)
编号(52688)
成果(43374)
重点(41908)
(39712)
(38975)
(38475)
课题(36635)
计划(36513)
科研(36216)
创新(35915)
大学(33929)
期刊
(97995)
经济(97995)
研究(71168)
学报(51667)
(45462)
科学(44390)
中国(44253)
大学(36527)
管理(34846)
学学(34415)
农业(31915)
教育(29590)
(28655)
技术(20633)
(16527)
(16400)
金融(16400)
图书(15920)
业经(15650)
财经(15560)
经济研究(14817)
业大(14151)
科技(14039)
(13832)
(13043)
理论(13040)
问题(12732)
实践(12241)
(12241)
林业(12013)
共检索到358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倪建福  欧巧明  令利军  王亚馥  邢更妹  李杉  崔凯荣  武光禄  
本研究将高梁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小麦感病品种甘麦8号,D2代出现了2株对条锈病免疫的变异株;D5代有9个株系抗条锈性已经稳定,用混合菌和分生理小种鉴定,对条中29、30、洛13 、水14、水14中梁17—s、HY3、条中31号表现免疫,通过侵染型基因测定,表明所获得的新品系89144组织中SOD活性升高,在原受体甘麦8号接种条锈菌后SA含量也有升高,但并不伴随有CAT活性下降和SOD活性升高以及H2O2含量的升高,推测SA为CAT过氧化活性提供一个电子的过程中SA的量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并且与CAT的时序调节相配合,据SA结合态和游离态含量的变化动态,推测SA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应该还有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皓  陈孝  牛永春  吴立人  林志珊  马有志  
YW243是通过多种抗源复合杂交、花药培养选育的普通小麦新品系,经多年田间和室内条锈病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表明,YW243在苗期和成株期均高抗国内现流行的条中29号、条中30号、条中31号、SU-11、条中32号等多种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京771测交后代遗传分析证明该品系含有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正坪  王立新  李荣禧  刘彩凤  李永杰  
分离鉴定小麦根腐病菌 ,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 ,结果表明 ,小麦根腐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Shoemakey)。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30℃ ,最适 pH值为 7,最适培养基为PDA ,6 0℃ 5min为致死温度。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萌发的最适 pH值为 7,最适温度为 2 5℃ ,在供试的营养液中 ,以土壤浸液中萌发率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严菊芳  张嵩午  
探讨叶片逆向衰老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为高产小麦育种研究提供参考。2006-2011年连续5年进行了小麦叶片逆向衰老顺序和正常衰老顺序的比较试验,对冠层温度和一些重要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具有逆向衰老现象的小麦即叶片逆向衰老小麦的冠温、叶温、千粒质量的变化和正常衰老小麦明显不同,其冠层较冷且结实后期倒二叶的叶温低于旗叶,千粒质量大于正常衰老小麦,且增幅明显。其正置茎顶三叶叶色、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正常衰老小麦相似,倒置茎则明显不同。在接近乳熟后期时倒置茎旗叶叶色等级高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倒二叶>旗叶>倒三叶,并持续到小麦成熟。自然界存在小麦的逆向衰老现象,这类小麦倒置茎上旗叶的衰老先于倒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丽娟  盛坤  董昀  王映红  蒋志凯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系,利用Vp-1基因的STS标记Vp1B3检测了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的新麦系列小麦新品系112个,并于收获期进行了室内整穗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12个小麦品系中Vp-1Ba(感穗发芽)、Vp-1Bb(抗穗发芽)和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0.71%,0.89%和38.39%,以Vp-1Ba基因型为主。Vp-1Ba基因型品系穗发芽率(24.42%)极显著高于Vp-1Bc基因型品系(16.55%)。同一亲本组合选育出的品系的穗发芽率有很大差异,但Vp-1基因类型基本一致。同一Vp-1类型品系间的穗发芽率有很大差异,故在使用Vp1B3标记时需要与整穗发芽法结合使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安玉麟  李彦  陈利平  
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精量稀播亩产千斤生物学、生理学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和高水肥管理的条件下,适当降低播量和基本苗,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是春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采用精量稀播并集约精细管理,走主蘖并重的道路,亩产量稳定可达到千斤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康振生  王瑶  黄丽丽  魏国荣  赵杰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研究了非亲和组合中小麦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非亲和组合分别由小麦品种牛朱特与条中 2 8号小种、杂种 4 6与条中 2 9号小种、天选 882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 ,对照亲和组合由小麦品种辉县红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菌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 ,菌落形成延迟或败育 ,病菌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量明显减少。寄主细胞的坏死与条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 ,免疫组合中病菌的受抑程度高于近免疫组合的。电镜观察发现 ,在抗病品种上 ,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王艳青  孙道旺  隆文杰  李程鹏  陈佳  王莉花  
【目的】文章旨在明确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采自云南澄江的荞麦上采用植物真菌组织分离法,通过观察病原形态特征、测定致病性及分析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树,鉴定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采自云南澄江荞麦基地的典型荞麦茎枯病症状样品上分离到与菌株M38形态一致的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38的rDNA-ITS序列长度为517bp(登录号:KP205542.1),与木贼镰刀菌菌株(MG736112.1和MG736187.1)的同源性均为100%,鉴定该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equiseti)。菌株M38的菌丝在培养基PDA和PSA上最适宜生长,菌落直径大小分别为61.69mm和57.93mm;菌丝在25~3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8℃,菌落直径大小为61.23mm,致死温度为65℃,10min;菌丝在pH值为8.0~10.0均适宜生长,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8.0,菌落直径大小为68.60mm;在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59.55mm;菌丝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66.55mm;菌丝在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落直径大小为71.16mm。【结论】引起云南省荞麦茎枯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equiseti);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温度为28℃,菌丝致死条件为65℃处理10min,pH值为8.0,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硝酸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尉天春  薛婧  姜晓东  赵晓军  张春来  冯铸  李新凤  
2019—2020年在山西省藜麦种植基地发现一种穗腐病.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和微丝肌动蛋白(ACT)基因序列分析,对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了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其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穗腐病的病原菌为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以葡萄糖为碳源和草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有利于枝状枝孢菌株LMSF-1的生长;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尹晓飞  徐智斌  黄洁  李振岐  宋纪蓉  尹涛  
 以650,700,750,800,850,900mL/L乙醇的地蚕提取液进行了小麦诱导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900mL/L乙醇的地蚕提取液诱导抗性平均可达80%以上。提取液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以100×的900mL/L乙醇的地蚕提取液喷雾处理小麦叶片,5d后接种小麦条锈病菌,小麦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均比对照有明显增加,表明地蚕提取液产生诱导抗性的机制是激活了小麦本身的抗病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建国  周进  金宏  
对11尾斑点叉尾鮰的部分可量可数性状、生长特点、食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血细胞数目、肌肉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等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红细胞数为2.16×106个/mm3,白细胞数为6 900个/mm3 ,鲜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5.76%,粗脂肪含量为8.66%,水分含量为74.56%,微量元素中铁为1.76 mg/kg,锌为0.366 mg/kg,鲜样中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比为1.89?0.27?1.6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璐  
为明确青海春小麦品种高原363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分别以成株期抗条锈性青海春小麦品种高原363与感病春小麦品种Taichung 29(T29)杂交并自交创建F_(2∶3)分离群体,通过在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互助县2个试验地点各2 a的田间病圃抗病性鉴定,使用单个分离世代分析法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高原363/T29 F_2群体的抗性遗传效应。F_(2∶3)群体的反应型和严重度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高原363/T29 F_(2∶3)群体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在西宁和互助共2个环境2 a测试下呈现双峰分布,没有出现连续性分布现象,但是又出现了不同区段内连续性变化,初步分析认为,高原363对小麦条锈病的成株期抗性是一种复杂遗传,这种遗传不仅仅由主效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不同地点测试下的高原363,无论是采用严重度数据得出的最优遗传模型还是使用反应型数据得出的最优遗传模型,都是被微效基因影响的2对主基因遗传,并且主基因的作用方式(C-1:2MG-ADI加性-显性-上位性,C-5:2MG-AED完全显性,C-6:2MG-EEAD等显性)是不同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艳  乔麟轶  张晓军  李欣  杨足君  郭慧娟  王长彪  畅志坚  
为了更好地利用彭提卡偃麦草资源,拓宽小麦抗源育种选择范围,对其抗条锈性和遗传模式进行探究。利用彭提卡偃麦草渗入系CH7056和小麦品种SY95-71构建重组自交系,以条锈混合菌种CYR32+CYR33+v26对重组自交系的F_7和F_8家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遗传群体家系中抗感单株比例在2013年和2014年间均接近1∶1,由此推断CH7056中携带有1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暂命名为YrCH7056。利用细胞学技术(基因组原位杂交)已检测不到外源信号。通过对群体抗感池扫描DArT芯片,将YrCH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英  张明会  刘志恒  于海滨  王东来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铭飞  张龙现  宁长申  梁宏德  菅复春  张敏  
【目的】掌握鸵鸟隐孢子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流行动态,以及研究鸵鸟源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鸵鸟新鲜粪样404份,详细观察、测量卵囊形态大小;收集纯化阳性样品中的隐孢子虫卵囊,分别人工经口感染幼鸵鸟、雏鸡和小白鼠并利用组织病理学试验技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检测到阳性样品10份,总阳性率为2.48%(10/404),且感染率与鸵鸟日龄有一定的关系。其卵囊平均大小为5.43×4.38μm(4.0~6.0×3.7~5.0μm),形状指数1.24(长/宽),(n=50)。分离到的卵囊能成功感染雏鸡和幼鸵鸟,但不能感染小白鼠。受试雏鸡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幼龄鸵鸟呼吸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