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53)
- 2023(3654)
- 2022(3001)
- 2021(2576)
- 2020(2017)
- 2019(4416)
- 2018(4044)
- 2017(6590)
- 2016(4144)
- 2015(4548)
- 2014(4339)
- 2013(4425)
- 2012(4183)
- 2011(3706)
- 2010(3624)
- 2009(3127)
- 2008(3060)
- 2007(2646)
- 2006(2278)
- 2005(2015)
- 学科
- 济(12945)
- 经济(12938)
- 管理(9108)
- 业(8125)
- 学(6401)
- 企(5803)
- 企业(5803)
- 方法(4493)
- 农(4400)
- 地方(4387)
- 中国(4301)
- 数学(3968)
- 数学方法(3901)
- 财(3568)
- 农业(3237)
- 业经(2979)
- 环境(2971)
- 税(2813)
- 税收(2623)
- 收(2590)
- 务(2444)
- 财务(2440)
- 财务管理(2439)
- 企业财务(2368)
- 贸(2319)
- 贸易(2312)
- 生态(2243)
- 制(2207)
- 易(2196)
- 土地(2068)
- 机构
- 学院(55851)
- 大学(55396)
- 研究(25280)
- 科学(19375)
- 中国(18624)
- 济(17340)
- 管理(17200)
- 经济(16890)
- 农(14918)
- 理学(14617)
- 所(14412)
- 理学院(14315)
- 管理学(13849)
- 管理学院(13745)
- 研究所(13618)
- 京(13039)
- 农业(11822)
- 业大(11621)
- 中心(11435)
- 州(10881)
- 院(10359)
- 江(10045)
- 省(9777)
- 室(9691)
- 实验(8997)
- 范(8739)
- 实验室(8621)
- 师范(8589)
- 财(8483)
- 研究院(8363)
- 基金
- 项目(43931)
- 科学(33743)
- 基金(31365)
- 家(30524)
- 国家(30335)
- 研究(27217)
- 科学基金(24294)
- 自然(18274)
- 自然科(17785)
- 自然科学(17781)
- 自然科学基金(17446)
- 省(17342)
- 基金项目(16790)
- 划(15780)
- 社会(15558)
- 社会科(14677)
- 社会科学(14674)
- 资助(12602)
- 教育(12152)
- 重点(11474)
- 计划(10435)
- 编号(10134)
- 发(10082)
- 科技(9933)
- 科研(9150)
- 部(8848)
- 创(8373)
- 专项(8206)
- 课题(8117)
- 创新(7989)
共检索到85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阳 王成 廖亮 段文军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森林中臭氧浓度不仅影响林木生长,也影响游憩环境质量,是森林康养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2017年春夏两季对温州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不同垂直高度臭氧浓度及气象因子昼夜24 h同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春季H3(林冠上层)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达到中国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外(≤200μg·m-3),两季节中其余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及小时均值均达到中国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60μg·m-3);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H1(距地面1.5 m), H2(林冠中部)和H3,且春季H1, H2和H3臭氧质量浓度日均值差值高于夏季;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均为日间高、夜间低,且高值出现于11:00-15:00,低值出现于5:00;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小时均值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春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与气压呈负相关。总体来讲,在雁荡山杉木林环境中,以臭氧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为游憩及游憩设施布设标准,在时间的选择上,夏季比春季更适合出游,且夜间优于白天;在空间的选择上,建议选择林下及树冠中部布置游憩设施,如林下栈道及空中栈道或森林木屋等设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阳 王成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关键词:
杉木林 垂直高度 空气颗粒物 变化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吕学斌 蒋祖云
试论雁荡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吕学斌蒋祖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雁荡山,在《雁荡山日记》中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句中“奇巧”一词指的是雁荡山奇峰秀美,巧夺天工,拟人状物,栩栩如生;“百出”指的是奇峰怪石,姿态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对气候事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变化。本研究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利用0、50、100和150 m4个水层关键水温因子,计算1950—2015年秘鲁外海基于垂直水温的适宜性指数(SI)以及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分析长时间序列下茎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环境以及适宜栖息地在不同PDO时期的变动规律。结果发现,PDO暖期内秘鲁渔场内4个水层水温明显高于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与PDO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DO冷期内秘鲁海域的垂向水温变冷,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高的茎柔鱼栖息地,导致栖息地适宜性上升,适宜的水温向西北方向移动,适宜栖息地面积扩张且向西北方向迁移;PDO暖期时垂向水温升高,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差的茎柔鱼栖息地,栖息地适宜性较低,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方向缩减。此外,茎柔鱼适宜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对春季,夏季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高,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北海域扩张。研究认为,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PDO位相转变驱动的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变化密切关联,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阎莉 王春峰 刘成秀
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邹 林伟立 徐晓斌 张万诚
对2009年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区域代表性。结果表明:香格里拉站地面O3月均值浓度在21.8~57.7ppb,年平均值为38.0±12.1ppb,在春季最高,平均值为54.1ppb,在夏季最低,平均值为28.0ppb。O3小时均值浓度超过60ppb的小时数占总有效小时数的6.6%,超过40ppb的小时数占43.0%。与相近纬度中国东部地区区域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观测结果相比,香格里拉站体现出不同的O3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影响香格里拉站的气流主要来自于其西南方向,3d的后向轨迹可追溯到孟加拉湾东北部地区。偏南的...
关键词:
区域本底 臭氧 青藏高原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雷丕峰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柏育材 徐兆礼
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甲壳动物十足目(Decapoda)和口足目(Hoplocari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其总资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航次拖网调查样品中,共鉴定十足目18种,口足目1种。3月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是衢山岛海域的主要优势种,6月的日本鼓虾无论在重量还是尾数上都是主要优势种。3月和6月两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840.65 kg/km2和92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欢 梅煜臻 吴瑛祖 郑锦航 陈文熙 王若愚
臭氧污染防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本研究选取2015—2021年近地表O_(3)日最大8h监测值等数据,探索了全国、省域、城市群及重点城市近地表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论述了“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臭氧污染治理成效。研究表明:①“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近地表O_(3)浓度年度值先升后降,2021年较2019年浓度阶段高值降低约8.2%,增长趋势已得到了遏制,高值集中在5~9月份的春、夏季和初秋。②全国近地表o_(3)浓度空间分布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高西低”态势,中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并向华中地区及沿海城市扩散。③城市群近地表O_(3)浓度表现出“连片化”分布特征,东部城市群浓度比西部城市群高,京津冀、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等华北及华东地区的城市群O_(3)浓度相对较高。④优化提升的国家级城市群的臭氧污染得到了明显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在2019~2021年间O_(3)浓度减幅分别达到了15.51%、6.35%、11.66%、5.26%、12.56%;发展壮大的区域级城市群中处于北部的城市群的O_(3)浓度较高,南部沿海的粤闽浙沿海、北部湾城市群的O_(3)浓度相对较低;培育发展的地区级城市群O_(3)浓度相对良好,其内中心城市O_(3)浓度存在较大差异,太原、哈尔滨、银川、乌鲁木齐等重点城市O_(3)浓度呈上升趋势。研究认为,我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应以5~9月份的春、夏季和初秋为重点时段,重点开展京津冀、长三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加强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等重点城市群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天津、石家庄、南京、杭州、济南、郑州、太原等臭氧污染严重城市臭氧污染防治工作。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华 徐兆礼
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鱼类总密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个航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30种,其中暖温种15种,暖水种13种。3月的鮸和刀鲚,6月的六丝矛尾虾虎鱼分别是本海域较重要的优势种。3月和6月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25.05 kg/km2和95.01 kg/km2,尾数密度为8.41×103ind/km2和37.74×103ind/km2。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现调查水域南部高于北部的分布趋势。依据贡献β值,衢山岛海域鱼类数量的变化与主要优势种数量变化有关。鱼类的种类组成与水团有着密切关...
关键词:
衢山岛海域 鱼类 优势种 种类组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捷 陈佳杰 徐兆礼
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为了考察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利用2008年4月(春季)和9月(夏季)这两个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生态类型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特征、以及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65.31kg/km2)和尾数密度(15.89×103ind/km2)都低于兴化湾重量密度(638.4kg/km2)和尾数密度(19.73×103ind/km2),夏季相反,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728.83kg/km2)和尾数密度(158.81×103ind/km2)远远大于兴化湾重量密度(1378.20kg/km2)和尾数密度(58.15...
关键词:
鱼类 优势种 密度 闽江口 兴化湾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桂林 方晰 田大伦 唐志娟 张铸三
比较研究了湖南会同第1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采伐迹地经不同更新方式转变为第2代杉木林地、自然更新灌木林地、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地、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林地、芒草Andropogon chinensis地的土壤(0~75cm)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垂直分布及其储量。结果表明,林地土壤(0~75cm)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除了板栗林地30~45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芒草地同一土层(P=0.049)外,其余不同林地同一土层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SOC平均质量分数大小排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科屹 张会儒 雷相东 娄明华 卢军
[目的]以云冷杉过伐林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在垂直层次上的结构特征,进一步探索云冷杉过伐林的生长过程、演替规律,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认识云冷杉过伐林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合理地制定和调整针对过伐林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2块面积1hm2的标准地数据,首先,采用定量的树冠光竞争高法划分林层,将林分从垂直层次上划分为上林层、中林层和下林层;其次,在垂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包括各林层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树种隔离程度、竞争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以树冠光竞争高度法划分的林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嘉宁 张云鹏 周柏屹 刘爱琴 吴鹏飞 马祥庆
【目的】了解杉木在天然林中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为杉木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杉木分布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立3 200 m2的样地,进行样地内乔木、灌木及草本种类和数量的全面调查,绘制杉木种群径级结构,计算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编制静态生命表,对2、4、6、8个龄级时间后的杉木种群进行时间序列预测,计算生态位宽度及杉木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杉木天然种群幼苗能够正常更新,但Ⅱ、Ⅲ龄级个体数量较少。随着龄级的增加,杉木种群的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分布,总体呈现衰退趋势。杉木种群中死亡率为负的龄级较多,整体表现出波动趋势。杉木种群的生命期望随龄级增加呈下降趋势。经过2、4、6、8个龄级时间后,杉木种群中小龄级个体数量略微下降,大龄级个体数量略微增加。杉木种群的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均处于群落前列,属群落建群种。不同杉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也较高,说明其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激烈。【结论】在茫荡山天然林中,杉木幼苗能够正常更新,但存活率较低。杉木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利用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杉木种群总体呈衰退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