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40)
2023(5820)
2022(5150)
2021(4894)
2020(4216)
2019(9894)
2018(9224)
2017(18518)
2016(9498)
2015(10571)
2014(10242)
2013(10314)
2012(9909)
2011(9103)
2010(9039)
2009(8375)
2008(8208)
2007(7191)
2006(6375)
2005(5637)
作者
(27724)
(23790)
(23321)
(22095)
(15174)
(11519)
(10461)
(9198)
(8990)
(8344)
(8254)
(8053)
(7553)
(7406)
(7392)
(7212)
(6970)
(6683)
(6644)
(6569)
(5732)
(5705)
(5641)
(5462)
(5348)
(5172)
(5121)
(4910)
(4756)
(4653)
学科
(47713)
经济(47641)
(33354)
管理(30145)
方法(26126)
(23867)
企业(23867)
数学(23379)
数学方法(23282)
(17189)
农业(13216)
(12068)
中国(10000)
地方(9713)
业经(9240)
(9208)
(8287)
(7808)
贸易(7799)
(7527)
收入(7516)
(7384)
财务(7377)
财务管理(7363)
企业财务(7170)
土地(6763)
(6595)
金融(6594)
(6479)
银行(6463)
机构
大学(146257)
学院(142842)
(63408)
经济(62451)
管理(61317)
理学(54009)
理学院(53498)
管理学(52863)
管理学院(52602)
研究(46205)
中国(36032)
(29308)
(29240)
(27378)
科学(26396)
财经(24195)
业大(22812)
中心(22322)
(22238)
(21834)
农业(21014)
(20466)
经济学(20336)
研究所(19870)
经济学院(18622)
财经大学(18291)
北京(17778)
(17723)
师范(17545)
经济管理(17014)
基金
项目(102333)
科学(83388)
基金(80144)
研究(72481)
(70629)
国家(70100)
科学基金(61263)
社会(50331)
社会科(47759)
社会科学(47749)
基金项目(42973)
自然(40215)
自然科(39299)
自然科学(39291)
自然科学基金(38664)
(36823)
教育(33370)
资助(32230)
(32049)
编号(27388)
(24684)
重点(22647)
国家社会(22286)
成果(21767)
教育部(21733)
(21034)
人文(20982)
(20806)
(19882)
创新(19705)
期刊
(63681)
经济(63681)
研究(39330)
中国(26290)
(23884)
科学(23066)
学报(23029)
(21713)
管理(20459)
大学(18159)
学学(17348)
农业(15341)
(14261)
金融(14261)
财经(12930)
(11038)
业经(10349)
经济研究(9772)
技术(9696)
问题(9446)
教育(9445)
(8116)
资源(7602)
(7400)
技术经济(7037)
(6990)
统计(6810)
(6317)
商业(6104)
理论(6092)
共检索到201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蓝红星  黄婉婷  陈光燕  
易地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脱贫户离农现象普遍,对迁出区土地利用产生连锁冲击,用好迁出区耕地资源,事关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以及脱贫成果巩固。本文建立生计分化、组织嵌入和耕地撂荒行为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和贵州24个大中型安置区827户搬迁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非农活动增加与身份认同加深为表征的生计分化,加剧了搬迁脱贫户撂荒耕地发生率,其中身份认同加深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大;组织嵌入能显著抑制搬迁脱贫户耕地撂荒行为和因生计分化而引发的耕地撂荒比率,进一步考察异质性组织嵌入的调节作用,发现其负向调节效应主要源自林果类组织。基于此,创新迁出区农地流转服务,依据移民生计分化鼓励内部定向流转,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扶持发展省工性林果业复合经营,尽快走出迁出区耕地撂荒与资源错配困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蓝红星   何蕾   胡原  
易地搬迁迁出区耕地的良性处置,既是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更是预防化解脱贫户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四川和贵州两省39个大中型集中安置区1149户搬迁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Probit模型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带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研究发现,新型主体带动显著提升搬迁户维持耕种的概率,遏制搬迁后耕地撂荒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主体带动对安置距离较近的搬迁户有偿转出耕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对较远的搬迁户维持耕种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型主体通过提高感知收益、改善技术服务和市场进入条件,以及替代稀缺劳动力助推搬迁户良性处置耕地。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旦新型主体带动中断,搬迁户倾向于放弃耕种,增加耕地无偿转出。本文建议支持“中坚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支持新型主体以服务带动搬迁户;创新流转返聘和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建立新型主体联农带农动态监测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晨  马彪  仇焕广  
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对搬迁户的社交距离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交距离又是影响搬迁户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8省(区)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安置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其影响集中体现在搬迁户公共事务参与频率减少和在迁入地与原居民和睦相处程度降低两个方面。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集中安置增加了搬迁户的社交距离,表现为搬迁户心理信任和公平感知的降低对社会融入产生了负向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后续扶持政策应该重点关注搬迁户与原居民如何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社交互动关系这一核心议题,以期为搬迁户在迁入地营造公平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和在迁入地的长期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易地扶贫搬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脱贫户仍存在较高的脆弱性,这将是中国减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户生计脆弱性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并剖析区域、安置方式、搬迁时间及生计策略的差异性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户生计脆弱性产生改善效果,此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安置方式与搬迁时间的交互项、生计策略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户生计脆弱性降低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多样化和个体志向水平是易地扶贫搬迁降低脱贫户生计脆弱性的重要机制,而家庭收入多样化的中介效应更为突出。本文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优化、扶贫工作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晶晶   黎洁  
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土地资源及迁入区就业资源,有助于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利用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1258份微观农户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区域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并考察了非农就业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非农就业区域对搬迁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和规模均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异地非农就业的边际效应均高于本地非农就业。(2)非农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强化了不同区域非农就业对撂荒规模的影响,且非农就业区域因素对耕地撂荒的贡献值要高于非农就业质量。(3)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男性劳动力、老一代劳动力的异地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行为及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迁入地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统筹后续就业帮扶与迁出区耕地资源再配置、推进迁出区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雷馨圆   张祎彤   仇焕广   杨晓婷  
推动多元产业发展是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后耕地撂荒难题、促进迁出村人—地—业“资源重组”的关键途径,但当前较少研究关注迁出村的耕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问题。基于此,在廓清研究对象为具备生产功能的迁出村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人—地—业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从“人地分离”程度与“资源重组”程度两个维度归纳出搬迁户自行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间接参与和新型经营主体完全代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基于中西部地区8省区846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了搬迁距离对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产业帮扶模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户面临的“人地分离”问题加剧了耕地撂荒行为,参与产业帮扶能显著减少耕地撂荒行为;产业帮扶能缓解搬迁距离对撂荒行为的影响,且不同产业帮扶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进一步结合典型案例资料,深入剖析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的运行机制、适用条件和优劣势,为迁出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帮扶模式的实践应用提供依据。并从迁出村资源盘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帮扶模式选择三个方面,为推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城镇集中安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方式,农村老人被安置进城后的养老状况直接影响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调研发现,进入城镇安置社区的农村老人返回农村养老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一种“养老型返迁”,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相差较大。其根源是易地搬迁老人在城镇安置社区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低,具体表现为经济整合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文化习得接受慢等,从而导致易地搬迁老人成为城镇社会中的“边缘人”。要理性看待易地搬迁老人的“养老型返迁”行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考虑易地搬迁老人独特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给予其制度性的返迁空间,并通过在城镇安置社区中发展老年产业、再造社区共同体等方式,为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提供支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城镇集中安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方式,农村老人被安置进城后的养老状况直接影响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调研发现,进入城镇安置社区的农村老人返回农村养老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一种“养老型返迁”,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相差较大。其根源是易地搬迁老人在城镇安置社区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低,具体表现为经济整合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文化习得接受慢等,从而导致易地搬迁老人成为城镇社会中的“边缘人”。要理性看待易地搬迁老人的“养老型返迁”行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考虑易地搬迁老人独特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给予其制度性的返迁空间,并通过在城镇安置社区中发展老年产业、再造社区共同体等方式,为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提供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聪  刘若鸿  许晏君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既强调精准脱贫,又要避免落入"政策陷阱",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谨防农户收入不平等导致的相对贫困风险。本文利用2015年的陕南入户调查数据,建立农户收入决定模型,探索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夏普利值过程进行收入不平等的回归分解,量化了各因素在不收入不平等上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搬迁政策有效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在实现贫困户有效增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五大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及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也不尽相同,生计资本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通过政策因素得以强化。本文为后续加强精准施策和精细管理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建兴  曾小溪  汪三贵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让已搬迁户在迁入地"稳得住"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数据,在控制样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搬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扶持政策和社会融入对搬迁户返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供就业机会的扶持政策和搬迁户自我身份认同、邻里互助的社会融入能够显著降低搬迁户的返迁意愿;而政府提供产业发展支持、金融贷款支持、社会保障支持的扶持政策和参加当地村(居)委会选举投票的社会融入对降低搬迁户返迁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利用返迁意愿的不同测量方式、考虑样本选择偏误,证实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这些结论意味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应强化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注意政策发挥效果的时滞性,落实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搭配使用;此外,政府除了提供经济扶持政策,还要重视和解决搬迁户的社会融入问题,确保搬迁户在迁入地能够"稳得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文娟   王兆林   曾薇   段小红  
生计资本是农户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活动对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PLS-SEM和fsQCA方法,探讨了生计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的净效应和组合效应。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依次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自然资本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金融资本是触发脱贫农户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识别出两种生计资本组合构型:构型1为缺乏自然资本情况下,同时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型2为具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农户创业所依赖的生计资本组合存在差异,因此需优化生计资本组合,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开展创业活动,为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倩  邱俊杰  余劲  
山区移民搬迁是否加剧耕地撂荒关系到移民稳定性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商洛、安康、汉中3市8县(区)1578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面板Logit和Tobit模型回归得出,移民年数对是否撂荒、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在1%的水平上有正向影响;仅当移民距离超过0.5 km时,农户耕地撂荒面积及撂荒耕地占比显著增加;不同移民类型中,工程移民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最大,避灾移民影响程度最小;另外,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农地流转特征显著影响了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可以得出,移民搬迁加剧了山区耕地撂荒,城镇生活的转变及务农时间机会成本的增加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对工程移民农户进行有土安置,加大生态移民区退耕还林支持力度,扶持扶贫、避灾移民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文杰  于永达  贾泽诚  
由行政化主导的易地扶贫搬迁对实现脱贫攻坚历史性目标起到重要作用,但短时间内大规模搬迁也可能使安置区面临产业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缺乏保障、移民群体社会融入困难、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需要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以实现转型发展。通过构建由易地扶贫搬迁主要相关方组成的分析框架发现:移民群体稳定脱贫与改善生计的意愿是安置区发展与转型的内生动力;中央政府推进安置区后续扶持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转型发展的宏观引领;基层政府在安置区这一特殊治理场域中有效落实政策与开展创新探索成为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助于安置区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基础,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促使安置区就业与社会环境得到改善。未来,安置区在规避和化解搬迁群众返贫风险的同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而实现产业稳步发展、就业有效保障、社会融入有序推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聪  
通过构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指数,测度了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实证检验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搬迁户与非搬迁户之间以及不同搬迁特征农户之间的贫困脆弱性差异显著;参与易地移民搬迁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不同的搬迁特征对搬迁户贫困脆弱性有着不同的影响,相较于扶贫、生态和避灾原因的搬迁农户,工程类搬迁农户更易陷入贫困,采取集中安置模式更有利于降低搬迁户陷入贫困的概率,新阶段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