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2)
2023(7827)
2022(6720)
2021(6539)
2020(5290)
2019(11893)
2018(11438)
2017(20628)
2016(10699)
2015(11372)
2014(10743)
2013(10241)
2012(9517)
2011(8653)
2010(9168)
2009(8435)
2008(8270)
2007(7639)
2006(6976)
2005(6117)
作者
(27737)
(23324)
(22857)
(21756)
(14957)
(10947)
(10212)
(8686)
(8660)
(8396)
(7855)
(7568)
(7538)
(7408)
(7133)
(7082)
(6853)
(6710)
(6697)
(6670)
(5701)
(5551)
(5440)
(5401)
(5289)
(5254)
(5185)
(5024)
(4671)
(4530)
学科
(40796)
管理(37675)
(36346)
经济(36302)
(32987)
企业(32987)
(15510)
技术(15412)
中国(13323)
(11834)
技术管理(11814)
方法(11706)
农业(11047)
业经(10571)
(10178)
(9538)
数学(9357)
数学方法(9186)
(8414)
银行(8406)
地方(8358)
(8131)
(7775)
贸易(7767)
(7563)
(7360)
金融(7360)
理论(7260)
(6508)
(6431)
机构
学院(145109)
大学(142282)
(62827)
经济(61500)
管理(59582)
理学(50708)
理学院(50213)
管理学(49591)
管理学院(49271)
研究(48507)
中国(38325)
(31036)
(28739)
科学(25905)
(23632)
财经(23116)
中心(22754)
(22661)
(20968)
研究所(20096)
(19181)
师范(19075)
(19036)
(18614)
经济学(18597)
北京(18257)
(17826)
业大(17179)
财经大学(16932)
经济学院(16515)
基金
项目(92820)
科学(75747)
研究(74317)
基金(67064)
(56540)
国家(55947)
科学基金(49659)
社会(48593)
社会科(46041)
社会科学(46031)
(37559)
基金项目(34457)
教育(34235)
(30731)
编号(30370)
自然(29633)
自然科(29000)
自然科学(28994)
自然科学基金(28538)
(25904)
成果(25792)
资助(25739)
创新(23066)
课题(21986)
(21002)
重点(20653)
(20472)
国家社会(19842)
(19427)
(19156)
期刊
(74551)
经济(74551)
研究(47898)
中国(34286)
管理(25878)
(23358)
教育(21572)
(18617)
(17902)
金融(17902)
科学(17706)
学报(15396)
技术(14033)
大学(13031)
业经(12995)
农业(12344)
学学(11913)
经济研究(11910)
财经(11239)
(9827)
科技(9395)
问题(8765)
技术经济(8272)
(8091)
论坛(8091)
(7708)
现代(7327)
(6729)
国际(6713)
图书(6589)
共检索到230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征学  潘彪  
进入"后扶贫时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回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试点实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4个阶段,在搬迁对象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资金和配套政策、搬迁后的融入和迁出地发展等方面日渐成熟,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搬迁之路。针对"后扶贫时代"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突出问题,应通过设置过渡期保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建立贴合搬迁群体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推动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推动搬迁群体融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全面提升迁出和迁入地区发展水平,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翟绍果  张星  周清旭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政策网络理论梳理其演进过程后发现,府际、生产者、专家网络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搬迁形式呈现出从移民自主开展到多方协同合作的总体特点。目前,该政策在资金支持、组织领导、政策体系与保障力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瞄准失焦、执行偏差、衔接缺乏、力度不足的问题,需要各网络主体通过形成共同价值选择、推进多元协同行动、实现体系优化来推动政策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勇  
"十五"初期,为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国家开始实施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试点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扶贫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下一步,应在对现
[期刊] 求索  [作者] 龙彦亦  刘小珉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关联甚广的扶贫政策实践,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搬迁、安置问题,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搬迁户赖以生活的"生计空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F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上的政策实践体现出对自身特有贫困特点的考虑。虽然该县Z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案例表现出一些与政策设计初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差异,但Z村的实际情况为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践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视角,即通过该政策为后续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构建施政基础。因此,有必要立足于Z村的易地搬迁实地调研情况,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该项政策进行反思,并尝试探究进一步的施政思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晓毅  
中国的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造成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口,将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出去,无疑是一种帮助他们脱贫的有效方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的生存问题,被证明是在保护环境基础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易地搬迁扶贫中也存在一些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建兴  曾小溪  汪三贵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让已搬迁户在迁入地"稳得住"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数据,在控制样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搬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扶持政策和社会融入对搬迁户返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供就业机会的扶持政策和搬迁户自我身份认同、邻里互助的社会融入能够显著降低搬迁户的返迁意愿;而政府提供产业发展支持、金融贷款支持、社会保障支持的扶持政策和参加当地村(居)委会选举投票的社会融入对降低搬迁户返迁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利用返迁意愿的不同测量方式、考虑样本选择偏误,证实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这些结论意味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应强化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注意政策发挥效果的时滞性,落实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搭配使用;此外,政府除了提供经济扶持政策,还要重视和解决搬迁户的社会融入问题,确保搬迁户在迁入地能够"稳得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升银  王学义  
文章运用四川省古蔺县459位搬迁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整体较好,搬迁农户整体评价较高。(2)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个维度的因素均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显著正相关,其中经济状况维度对实施效果的正向作用最大。(3)经济状况、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每提高1个单位,则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就分别增加0.728、0.594、0.547个单位。最后从三个维度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云南省会泽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制定并实施"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举措,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实施易地搬迁,确保10万群众"搬得出"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云贵川3省8县交界,国土面积5886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7%,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经伟  相倚天  
贫困落后及非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相伴相生的现象,"反贫困"是经济理论界经常关注的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脱贫搬迁工程在解决了"贫中之贫""难中之难"扶贫对象的同时,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题。实践是理论之源,易地扶贫搬迁实践工作,除了解决我国贫困、环保、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人口社会融合等问题且检验了经济理论外,有力推动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经济学、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贫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论创新,对人口迁移、区位理论、社会适应以及社会资本等理论也进行了扩展。随着我国反贫困工作不断深入,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获得更多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它所指导的中国实践将走向新的成功,对世界反贫困事业持续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柳立清  
政策特征和主体互动是影响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甸德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为个案,解读政策执行困境的生成逻辑。从基层视角来看,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多变的。基层政府和建房贫困户在应对政策变动的过程中,不能承受和解决政策变动带来的执行困难,双方互动的逻辑由"互惠"变成"缺位"和"依赖"。由此,政策执行在基层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政策多变引发的政策执行困境,侵蚀着基层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加剧了建房贫困户的生活困难和负债风险。要走出困境,应当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吸纳基层行动者参与,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困难,维护基层行动者之间的均衡互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蒙  
当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即将全面进入工作目标为"稳得住""可致富""能发展"的后搬迁时代,工作目标的达致依赖长效减贫机制的建构。从社区营造视角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地方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研究认为通过社区营造推动移民安置社区从过渡型逐渐转变为发展共同体,是实现搬迁户长效减贫的可行路径。具言之,移民安置社区营造聚焦在三个层面:社区主体层面,营造社区多元主体并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与贫困治理,从而激发社区内部的组织化减贫动力;社会空间层面,营造制度空间、公共空间、生计空间等多维空间,在社区秩序、社会交往和保护性生计的营造中促进移民的社区融入与生计安全;社会关联层面,营造紧密利益关联并借助具体社会关系的"传帮带",促进移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社区主体-社会空间-社会关联"三位一体的社区营造,移民安置社区的发展导向不仅是一种强化社区移民之间社会和心理联结的生活共同体,更是一种融入共同性的经济发展与能力建设的发展共同体。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和自然资源匮乏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云南省怒江州贫困农户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数据,采用DID模型对绝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户在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状况进行政策评估,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其中,依托企业带动安置模式(模式一)和山上搬山下安置模式(模式三)对提高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降低农户易地扶贫搬迁交易成本,并实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模式二)对纯农型农户生计资本变动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有利于提升农兼型和兼农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依托退耕还林逐步安置模式(模式四)对易地扶贫搬迁绝对贫困户生计资本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却有利于提升农兼型为主的相对贫困户的生计资本,造成"搬富不搬穷"的现象。此外,人力资本提升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最为显著,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次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董运来  王艳华  
"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随着空间位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搬迁群众也面临着生计方式改变、社会关系的断裂与重建、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社会融入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安置区社区的管理转型和良性发展。建议强化安置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培育搬迁群众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融入,最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内生化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高强  
易地扶贫搬迁是促进缺乏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但也存在搬迁与发展不同步、社区管理服务滞后、生态修复与拆旧复垦缓慢以及尚有大量同步搬迁人口留置等问题。当前,需要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框架下,统筹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措施,强化社区自治,促进社会融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压茬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着力解决同步搬迁人口问题,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