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50)
- 2023(8879)
- 2022(7452)
- 2021(7146)
- 2020(5784)
- 2019(13073)
- 2018(12772)
- 2017(24333)
- 2016(13119)
- 2015(14052)
- 2014(13484)
- 2013(13272)
- 2012(12136)
- 2011(10904)
- 2010(10557)
- 2009(9711)
- 2008(9364)
- 2007(8293)
- 2006(7343)
- 2005(6111)
- 学科
- 济(51830)
- 经济(51763)
- 农(47968)
- 业(43641)
- 农业(32565)
- 管理(29684)
- 企(20245)
- 企业(20245)
- 方法(17737)
- 业经(16619)
- 数学(16237)
- 数学方法(16130)
- 中国(13011)
- 地方(12902)
- 财(11121)
- 制(10923)
- 贸(10603)
- 贸易(10600)
- 农业经济(10498)
- 易(10336)
- 收入(10141)
- 发(9630)
- 村(9214)
- 农村(9204)
- 学(9158)
- 技术(8184)
- 分配(8153)
- 环境(8065)
- 土地(8014)
- 体(7978)
- 机构
- 学院(179705)
- 大学(173783)
- 济(73842)
- 经济(72489)
- 管理(69074)
- 理学(61164)
- 理学院(60491)
- 研究(60309)
- 管理学(59543)
- 管理学院(59241)
- 农(58622)
- 中国(47025)
- 农业(45258)
- 科学(39710)
- 业大(38805)
- 京(35378)
- 所(30692)
- 中心(29785)
- 财(29088)
- 农业大学(28745)
- 研究所(28266)
- 江(26537)
- 财经(23583)
- 范(23037)
- 师范(22721)
- 经济管理(22308)
- 业(22203)
- 省(22028)
- 经(21649)
- 经济学(21206)
- 基金
- 项目(129921)
- 科学(101445)
- 基金(94255)
- 研究(92772)
- 家(84214)
- 国家(83339)
- 科学基金(70476)
- 社会(60492)
- 社会科(56787)
- 社会科学(56771)
- 省(52913)
- 基金项目(51863)
- 自然(45735)
- 自然科(44627)
- 自然科学(44613)
- 自然科学基金(43826)
- 划(43160)
- 教育(39435)
- 编号(38426)
- 资助(35163)
- 农(33678)
- 发(29596)
- 成果(28614)
- 重点(28480)
- 部(27884)
- 创(27432)
- 业(26051)
- 创新(25579)
- 国家社会(25288)
- 科研(24879)
- 期刊
- 济(84445)
- 经济(84445)
- 农(63220)
- 研究(45289)
- 农业(42643)
- 中国(34653)
- 学报(34421)
- 科学(30487)
- 大学(26025)
- 学学(25140)
- 业经(22386)
- 财(19944)
- 业(19834)
- 融(17823)
- 金融(17823)
- 管理(17657)
- 农村(13798)
- 村(13798)
- 农业经济(13733)
- 问题(13326)
- 版(12380)
- 技术(12366)
- 教育(11928)
- 业大(11316)
- 经济研究(11029)
- 资源(10649)
- 农业大学(10215)
- 财经(10184)
- 世界(10147)
- 经济问题(9619)
共检索到254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旭红 赵雪雁
在中国减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山区农户福祉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后续扶持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共同富裕。基于陇南山区坪垭藏族乡农户调查数据,在评估搬迁前后农户主观及客观福祉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综合福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主、客观福祉均呈上升趋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的物质资助在不同分位点处均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资金补贴在0.25、0.50分位点处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就业支持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作用呈倒“U”型变化;随着综合福祉的提升,农户的内生动力也对其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家庭抚养比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福祉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伟军 赵雪雁 李花
生计空间作为农户生计实践的重要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空间的优化与重构,不仅是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生活、生产、社交、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评价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改善效果,识别影响生计空间质量的关键障碍因子,揭示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安置初期,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改善效果一般,仅有约35%的农户认为生计空间改善效果较好;(2)从不同维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活空间的改善效果最佳,社交空间次之,对制度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3)耕作半径扩大、住房面积压缩、社区参与度降低、非农就业不足是制约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4)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可促进生计空间向城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可能致使生计空间向无序化、边缘化和原子化方向发展。最后,针对性提出构建可持续生计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聪
通过构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指数,测度了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实证检验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搬迁户与非搬迁户之间以及不同搬迁特征农户之间的贫困脆弱性差异显著;参与易地移民搬迁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不同的搬迁特征对搬迁户贫困脆弱性有着不同的影响,相较于扶贫、生态和避灾原因的搬迁农户,工程类搬迁农户更易陷入贫困,采取集中安置模式更有利于降低搬迁户陷入贫困的概率,新阶段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伟 徐洁 黎洁
[目的]探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搬迁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及其对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制定及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基于Pandey等(2011)提出的适应能力评估框架,采用2015年底抽样调查的600多份农户问卷数据,构建农户生计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生计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并选择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搬迁农户适应能力对其生计适应策略的影响。[结果]不同适应性水平搬迁户之间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人均耕地面积、住房面积、物质资产、人均纯收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对他人信任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等农户生计适应能力指标均是影响农户生计适应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结论]生计资源致使农户生计适应能力表现各异,进而影响农户选择不同的适应策略。农户提升物质资产水平、积累金融储蓄能力、增强农户社会资本和网络,均有利于提升搬迁农户的生计适应能力,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兰海霞 马平易 杜昱璇
增强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不仅是新时期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出发,建立了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脱贫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评估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识别脱贫农户的生计障碍。研究发现:①从川坝河谷区、半山区到高山区,从早期脱贫到后期脱贫,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依次降低,且务工型与农工互补型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强于其他生计方式农户;②陇南山区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比重达28.83%,高山区、传统务农型及后期脱贫户中生计不可持续农户比重较高,而川坝河谷区、农工互补型与务工型及早期脱贫户中该比重较低;③生计不可持续脱贫户均面临着多元生计障碍,其中近2/3的农户面临多维资本—环境阻滞型与多重要素阻滞型障碍;④针对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面临的多元生计障碍,需分类实施多维生计干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文娟 王兆林 曾薇 段小红
生计资本是农户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活动对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PLS-SEM和fsQCA方法,探讨了生计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的净效应和组合效应。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创业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依次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而自然资本对创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2)金融资本是触发脱贫农户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识别出两种生计资本组合构型:构型1为缺乏自然资本情况下,同时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构型2为具备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农户创业所依赖的生计资本组合存在差异,因此需优化生计资本组合,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开展创业活动,为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 黎洁
为探讨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采用陕南安康项目区657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选择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生计能力的方法,考虑易地扶贫搬迁的内生性和选择偏差问题,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检验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作用,以考察和理解农户生计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物质资本和生计资本总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不同搬迁类型对农户五大资本的影响表现各异。结合计量估计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月 冯晓龙 汪三贵
测度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脆弱性,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增强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和长效性,还能降低减贫政策成本。本文利用8省16县1050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度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下,2015年、2016年农户的平均贫困脆弱率分别为54.29%、47.62%,且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与未搬迁农户脆弱率变动相比,已搬迁农户的脆弱率下降幅度更大;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未上过学、家庭抚养比在75%及以上、劳动力数量在6个及以上的家庭未来最容易陷入贫困。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 脆弱性 精准扶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时鹏 余劲
资金和土地问题是"后搬迁"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接续推进农户减贫面临的两个重要约束条件,而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风险预期、市民化感知及农户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利用陕西省8县(区)1250份搬迁农户数据,采用混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并分析了安置模式、农户年龄和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风险预期和市民化感知对退出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371和0.379,两者亦通过农户认知和退出意向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退出行为。(2)整体而言,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到农户认知的"自发性"、市民化感知的"政策协同性"和风险预期的"约束性"三重机制的影响。(3)分组结果显示:城镇化安置模式中,风险预期和市民化感知对退出行为的影响都更高;高龄组农户风险预期对行为态度和退出行为的约束性更强,而市民化感知的协同促进作用更低;政策认知会提高农户市民化感知对其退出行为的拉力,而降低风险预期的阻力。要实现宅基地顺利退出,在激活农户参与"自发性"的同时,通过升级农户市民化来提高搬迁对于宅基地退出的"协同性"拉动,同时通过就业扶持、优化搬迁前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等降低风险预期对宅基地退出的"约束性"作用。应根据不同的安置模式、不同农户年龄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户的政策认知水平,从而精准、高效地推动搬迁农户退出宅基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红娟 黄友弛
易地扶贫搬迁后,依托外源动力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提升其生计能力是易地扶贫搬迁“留得下,能干事”的关键。在构建“外源动力-内生动力-生计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择评价要素度量农户生计能力、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通过调研收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887份有效问卷数据,应用极差标准化和熵值法进行计算,并设计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者之间关系。得到:(1)外源动力可以有效提升农户生计能力,其中医疗保障、教育支持、产业扶持、培训投入各要素作用分别为0.318、0.256、0.236、0.205;(2)内生动力对农户生计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物质利益驱使、经验累积、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各要素作用分别为0.460、0.304、0.294、0.121;(3)农户外源动力通过内生动力进一步作用于生计能力,内生动力起中介作用。依据各要素的性质和作用,从政府和农户两方面提出农户生计能力提升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伟 徐洁 黎洁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脆弱性评估为易地扶贫搬迁在生计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研究通过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运用生计脆弱性指数衡量农户的生计脆弱度,探讨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及其维度的差异,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估计农户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和生计脆弱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工程移民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分布不均,内部分化明显,生计脆弱度相对较高,而各种安置方式的农户群体之间均在生计上表现出一定的脆弱程度。高收入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偏态分布,表现为相对低位均衡化。随着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的提升,从单一生计户到多种生计户,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均趋于升高,而两种生计户的生计脆弱度最低。风险冲击、信贷可能性和已搬迁时间以及家庭规模、家庭负担比、教育和对周围人信任度均是影响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的重要因素。针对项目区搬迁农户生计脆弱性差异和重要影响因素,提出降解生计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焕柄 张莉琴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了解脱贫农户在搬迁后能否获得就业、获得怎样的就业,能够为后续扶持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西部9省11县脱贫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使用线性概率模型及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农户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来源、安置方式以及家庭情况的差异性影响。【结果】研究发现:(1)易地扶贫搬迁显著减少了脱贫户的农业劳动,而对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2)将非农就业来源细分为公益性岗位就业和市场性就业发现,搬迁后脱贫农户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显著增加,而市场性就业没有明显变化。(3)差异性分析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安置户中更为明显,而城镇安置户的市场性就业面临较大挑战;搬迁后,资产缺乏型和人力资本缺乏型家庭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显著增加,而复合缺乏型家庭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未发生明显变化;另外,不同家庭情况搬迁户的非农就业和市场性就业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本文认为,搬迁农户的自主就业能力还有待增强,应坚持就业扶持和引导并重的政策思路,聚焦改善搬迁农户就业机会和技能水平,对特定搬迁群体进行分类施策及针对性帮扶,以此来激发和增强搬迁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经华 邬正鹏
自2011年实施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工作以来,陕西省汉阴县已建成集中安置点59个,对全县4511户共17787人实施了移民搬迁安置,并通过"一卡通"累计兑付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建房补助16359万元。截至目前,基础实施已全面完成,产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时鹏 余劲
本文基于陕南三市1712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农户搬迁决策和非农就业的联立方程,从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并检验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第一,生存的压力、搬迁的机会成本和资本禀赋是影响农户搬迁决策的重要因素,搬迁具有明显的农户“自选择”特征。第二,基于反事实假设,搬迁农户若不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下降5%和1.53%,而非搬迁农户若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提高23.49%和19.47%,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大于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分散安置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集中安置,搬迁对新生代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户。第三,搬迁通过空间位置的重置效应、培训机会的获得效应、发展环境的改善效应以及农户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效应四个渠道促进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综上,今后要在确保搬迁农户就业数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市场的包容性以重点解决老一代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问题,集中安置区既要重视当地就业机会的培育也应组织推动搬迁农户的劳务输出。应通过接续投资、精准培训及农户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尽快促进搬迁农户实现非农就业,但同时也应关注未迁出农户的发展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