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42)
- 2023(16949)
- 2022(14554)
- 2021(13692)
- 2020(11033)
- 2019(25427)
- 2018(25073)
- 2017(47165)
- 2016(25621)
- 2015(28644)
- 2014(28688)
- 2013(28394)
- 2012(26555)
- 2011(24098)
- 2010(24309)
- 2009(22246)
- 2008(21365)
- 2007(19067)
- 2006(17000)
- 2005(14910)
- 学科
- 济(106994)
- 经济(106868)
- 业(68748)
- 管理(65993)
- 企(50259)
- 企业(50259)
- 农(40681)
- 方法(39999)
- 数学(34192)
- 数学方法(33810)
- 中国(32683)
- 地方(31485)
- 农业(27806)
- 业经(26178)
- 学(23721)
- 财(22740)
- 制(19458)
- 贸(17688)
- 贸易(17672)
- 环境(17439)
- 易(17002)
- 银(16791)
- 发(16757)
- 融(16748)
- 银行(16747)
- 金融(16745)
- 和(16519)
- 技术(16250)
- 行(16163)
- 地方经济(16156)
- 机构
- 学院(358999)
- 大学(358739)
- 济(140943)
- 管理(139246)
- 经济(137571)
- 研究(128367)
- 理学(119456)
- 理学院(117967)
- 管理学(116002)
- 管理学院(115343)
- 中国(95494)
- 科学(80447)
- 京(78640)
- 农(65373)
- 所(64832)
- 财(63074)
- 研究所(59037)
- 中心(58682)
- 业大(55955)
- 江(55324)
- 范(52411)
- 师范(51980)
- 北京(50246)
- 农业(49427)
- 财经(49345)
- 院(47316)
- 州(44863)
- 经(44786)
- 师范大学(42101)
- 省(41364)
- 基金
- 项目(246812)
- 科学(193266)
- 研究(183812)
- 基金(175716)
- 家(153928)
- 国家(152301)
- 科学基金(129158)
- 社会(114437)
- 社会科(107942)
- 社会科学(107913)
- 省(98551)
- 基金项目(93953)
- 教育(82993)
- 自然(82374)
- 划(82154)
- 自然科(80306)
- 自然科学(80290)
- 自然科学基金(78809)
- 编号(76611)
- 资助(70491)
- 成果(62614)
- 发(57070)
- 重点(55572)
- 课题(53381)
- 部(53168)
- 创(50716)
- 创新(47270)
- 科研(46482)
- 国家社会(46372)
- 发展(45580)
- 期刊
- 济(167051)
- 经济(167051)
- 研究(108669)
- 中国(77941)
- 农(63840)
- 学报(58488)
- 科学(55525)
- 管理(49834)
- 教育(46230)
- 财(45276)
- 大学(44713)
- 农业(43237)
- 学学(41760)
- 融(33874)
- 金融(33874)
- 技术(31158)
- 业经(30707)
- 经济研究(24206)
- 财经(22812)
- 问题(22115)
- 图书(21351)
- 业(20765)
- 经(19487)
- 科技(18874)
- 资源(18431)
- 版(18153)
- 理论(16729)
- 技术经济(16591)
- 现代(16326)
- 发(16090)
共检索到548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国明 张梦琪 陈璐 陈镜夫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助推村域重构、促进村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基于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的实地调查,客观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与成效,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经验、存在问题,剖析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的机制。[结果]陆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健全、建设用地更为集约、集体土地实现股份化改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乡村治理结构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均大幅提高。[结论]易地扶贫搬迁可有效促进贫困村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组织上全面重塑提升,但当前模式存在资金筹集难、房屋不动产登记慢、原地不搬迁户的后续处置问题,在推广中应注意农民财产补偿、后续产业发展、政策适用区域、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机制为:以人为核心的政府、村委会、农户、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与资金的统筹支持下,将农民补偿与安置搬迁相结合、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新村建设与生态修复相关联,形成多重保障多轮驱动的发展链条,有效消除或改善了村域致贫因素,促进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改善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存铭 房艳刚 袁庆学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榆县乡村聚落于清末东北开禁放垦后兴起,民国和改革开放前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近30年乡村聚落规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极其缓慢,之后国家政策和政府外力干预成为其空间优化的主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构了部分乡村聚落,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该地区仍面临人口继续流失、人口逐渐老龄化、聚落空心化覆盖面广且程度深等困境,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阶段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少琦 房艳刚 邹存铭
为揭示东北半干旱脱贫地区乡村类型的特殊性并服务于增强其发展动力和乡村振兴,论文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吉林通榆县为例,运用熵值法、Getis-Ord Gi*指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村域尺度乡村多维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乡村主要优势条件和短板的分析,以乡村现有发展特点和未来主导战略命名乡村类型,并提出主次结合、多维协同的类型化乡村振兴战略。结果表明:(1)通榆县乡村不同维度发展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村落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靠近县域经济中心或靠近乡镇政府与交通干线的村庄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易形成热点区,边缘或偏远地区的村庄形成冷点区,呈现出以县域经济中心为圆心的圈层式结构;县域中部靠近镇政府驻地且有交通线经过的村庄,社会活力指数较高。(2)通榆县乡村综合发展受村落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交通、经济、社会维度对乡村发展具有交互增强作用。(3)综合发展型乡村要“聚合力”、勇争先;内外联动型、特色发展型、农牧结合型乡村要“扬优势”、显特色;交通虹吸型、巩固搬迁型乡村应“补短板”、强弱项;弱质型、防范返贫型乡村应“育新机”、辟新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曙光
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扶贫攻坚阶段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理论层面从阻断效应、重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社会一体化效应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同时也从融入障碍、共同体割裂效应、生活成本约束、就业困境和公共服务瓶颈等角度论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约束条件,并着重以广西模式为核心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动员激励-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四位一体核心机制。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模式包含基础设施、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带动、社区重建、文化融入、心理介入、生态恢复等九个方面,从而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建立了系统性的制度框架。这些经验具有一定典型性,值得总结和推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茂章 周璟
通过阐述易地扶贫搬迁概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产业扶贫经验和民族特色资源等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土地资源、资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利因素。结合湖南省石门、沅陵、桑植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案例,总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1种模式,并提出根据安置地情况选择合适产业、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茂章 周璟
通过阐述易地扶贫搬迁概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内涵,分析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产业扶贫经验和民族特色资源等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土地资源、资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不利因素。结合湖南省石门、沅陵、桑植等国家级贫困县调研案例,总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11种模式,并提出根据安置地情况选择合适产业、产业发展模式等促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月 冯晓龙 汪三贵
测度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脆弱性,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增强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和长效性,还能降低减贫政策成本。本文利用8省16县1050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度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下,2015年、2016年农户的平均贫困脆弱率分别为54.29%、47.62%,且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与未搬迁农户脆弱率变动相比,已搬迁农户的脆弱率下降幅度更大;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未上过学、家庭抚养比在75%及以上、劳动力数量在6个及以上的家庭未来最容易陷入贫困。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 脆弱性 精准扶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伟军 赵雪雁 李花
生计空间作为农户生计实践的重要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空间的优化与重构,不仅是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生活、生产、社交、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评价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改善效果,识别影响生计空间质量的关键障碍因子,揭示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安置初期,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改善效果一般,仅有约35%的农户认为生计空间改善效果较好;(2)从不同维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活空间的改善效果最佳,社交空间次之,对制度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3)耕作半径扩大、住房面积压缩、社区参与度降低、非农就业不足是制约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4)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可促进生计空间向城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可能致使生计空间向无序化、边缘化和原子化方向发展。最后,针对性提出构建可持续生计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高强
易地扶贫搬迁是促进缺乏生存条件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但也存在搬迁与发展不同步、社区管理服务滞后、生态修复与拆旧复垦缓慢以及尚有大量同步搬迁人口留置等问题。当前,需要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框架下,统筹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措施,强化社区自治,促进社会融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压茬推进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着力解决同步搬迁人口问题,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汤洁 毛子龙 王晨野 徐小明 韩维峥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地采集的土样测试数据和1989年、2000年、2004年8月份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对吉林省通榆县旱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沙地、盐碱地、湿地等11种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在以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中,1989年~200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减少387.70×10~4t,2000年以后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云南省会泽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制定并实施"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举措,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实施易地搬迁,确保10万群众"搬得出"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云贵川3省8县交界,国土面积5886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7%,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忠旭 潘影 张燕杰 李振男 武俊喜
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融入生态系统服务,建立了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落和农牧户尺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西藏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村——白朗村及村内农牧户在搬迁前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村落尺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迁入村在消除贫困(SDG 1)、能源可持续(SDG 7)和可持续住区(SDG 11)三项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值较搬迁前显著增加,但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降低2.9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直接影响的农牧户收入、用水和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从49.4%增加至54.23%,但政策间接影响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其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由50.6%降低至45.77%;在农牧户尺度,易地扶贫搬迁显著促进了搬迁农牧户消除贫困(SDG 1)和体面工作(SDG 8)目标的实现,且在村落资源总量有限、大量人口迁入的情况下原住农牧户各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依然稳定增长。研究为白朗村搬迁后的管理和投入工作提供方向,并为未来其他地区搬迁工作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迁入人口数量的确定提供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琦 张诗怡
后续扶持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初衷所在。过去我国移民搬迁存在后续发展困境,原因在于政府单一化搬迁扶持供给以及由此导致的扶持措施供给与搬迁户脱贫发展需求的错位。随着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各地对于搬迁后续扶持越来越重视,形成了更多层次、更为精准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措施供给体系。通过对11个省份易地搬迁后扶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整合迁入迁出两地资源、丰富后续帮扶供给的可持续减贫机制,协调推动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从而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的难题。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供给侧 精准扶贫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玲玲 区小兰
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具体来说是产业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城镇化相协调、搬迁人口市民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城镇化相协调、组织管理的健全与治理城镇化相协调、生态的优先发展与生态城镇化相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城乡公共服务享受不均;制度缺陷导致权益保障失衡;生态问题突出等是制约广西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身份角色困境,对搬迁型社区不适应等则是制约其协调发展的非结构性因素。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在制度上保障搬迁群众权益;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多层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社区治理,促进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式促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国楠
可持续生计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在国际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局限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增加贫困群众生计资本、丰富生计策略、取得可持续生计的良好效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实践的典型代表,易地扶贫搬迁不但与可持续生计理论具有理论和内容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体系构建、组织实施主体、创新性构建生计资本等方面都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生计理论,为促进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可以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吗?
扶持政策、社会融入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返迁意愿——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证据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评估——基于S省三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微观追踪数据
摆脱贫困: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质量提升机制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基于2014—2020年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857户家庭7期追踪数据的分析
如何提升易地搬迁脱贫的精准性及实效——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部分地区的村户调查
我国县域贫困问题剖析——基于吉林省4200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农户就业的影响——基于西部9省11县的调研
易地扶贫搬迁:国家重大民生工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