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7)
2023(11126)
2022(9733)
2021(9473)
2020(7891)
2019(18784)
2018(18746)
2017(36493)
2016(19647)
2015(22107)
2014(22209)
2013(21746)
2012(19467)
2011(17446)
2010(17442)
2009(15842)
2008(15110)
2007(13006)
2006(11196)
2005(9603)
作者
(55055)
(45553)
(45410)
(43161)
(29172)
(21861)
(20511)
(17996)
(17368)
(16221)
(15707)
(15213)
(14347)
(14327)
(14078)
(13720)
(13655)
(13552)
(13048)
(12878)
(11348)
(11058)
(11036)
(10476)
(10153)
(10056)
(10040)
(10029)
(9093)
(8947)
学科
(77179)
经济(77091)
管理(54794)
(54486)
(44091)
企业(44091)
方法(39909)
数学(35221)
数学方法(34551)
(22710)
中国(19036)
(17743)
业经(16859)
(16573)
农业(15893)
地方(15213)
理论(14410)
(12874)
贸易(12868)
(12540)
(12494)
(12149)
技术(12035)
环境(11358)
(11214)
财务(11140)
财务管理(11121)
教育(10575)
(10541)
企业财务(10494)
机构
大学(273107)
学院(272579)
管理(112974)
(103039)
经济(100695)
理学(99253)
理学院(98208)
管理学(96167)
管理学院(95700)
研究(85233)
中国(61908)
(57608)
科学(54861)
(45435)
(41810)
业大(41437)
(41295)
中心(38883)
研究所(38514)
(37348)
财经(37233)
(36512)
北京(36256)
师范(36212)
(33759)
农业(32206)
(31403)
(31174)
经济学(29873)
技术(29362)
基金
项目(193507)
科学(152054)
研究(141924)
基金(139825)
(121048)
国家(120028)
科学基金(103968)
社会(87536)
社会科(82857)
社会科学(82831)
(75805)
基金项目(74396)
自然(68816)
自然科(67235)
自然科学(67223)
教育(66240)
自然科学基金(65971)
(63842)
编号(59257)
资助(58550)
成果(47409)
重点(42707)
(42113)
(40289)
课题(40278)
(40116)
创新(37283)
科研(36935)
项目编号(36560)
教育部(36334)
期刊
(107802)
经济(107802)
研究(76404)
中国(47386)
学报(42181)
管理(40258)
科学(39698)
(37904)
教育(33208)
(32603)
大学(32295)
学学(30299)
农业(26918)
技术(25418)
(18937)
金融(18937)
业经(18725)
经济研究(17225)
财经(16915)
图书(15322)
(14256)
科技(13818)
问题(13798)
理论(13574)
技术经济(13436)
(13289)
实践(12688)
(12688)
(12621)
统计(12567)
共检索到377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曙光  
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扶贫攻坚阶段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理论层面从阻断效应、重构效应、增长效应和社会一体化效应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同时也从融入障碍、共同体割裂效应、生活成本约束、就业困境和公共服务瓶颈等角度论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约束条件,并着重以广西模式为核心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动员激励-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四位一体核心机制。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模式包含基础设施、就业培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带动、社区重建、文化融入、心理介入、生态恢复等九个方面,从而从"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建立了系统性的制度框架。这些经验具有一定典型性,值得总结和推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月  冯晓龙  汪三贵  
测度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脆弱性,对贫困进行事前干预,不仅能增强扶贫政策的精准度和长效性,还能降低减贫政策成本。本文利用8省16县1050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度方法,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下,2015年、2016年农户的平均贫困脆弱率分别为54.29%、47.62%,且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与未搬迁农户脆弱率变动相比,已搬迁农户的脆弱率下降幅度更大;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户主年龄在65岁以上、未上过学、家庭抚养比在75%及以上、劳动力数量在6个及以上的家庭未来最容易陷入贫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琦  张诗怡  
后续扶持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点,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初衷所在。过去我国移民搬迁存在后续发展困境,原因在于政府单一化搬迁扶持供给以及由此导致的扶持措施供给与搬迁户脱贫发展需求的错位。随着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各地对于搬迁后续扶持越来越重视,形成了更多层次、更为精准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措施供给体系。通过对11个省份易地搬迁后扶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整合迁入迁出两地资源、丰富后续帮扶供给的可持续减贫机制,协调推动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从而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的难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雷馨圆   张祎彤   仇焕广   杨晓婷  
推动多元产业发展是破解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后耕地撂荒难题、促进迁出村人—地—业“资源重组”的关键途径,但当前较少研究关注迁出村的耕地利用和产业发展问题。基于此,在廓清研究对象为具备生产功能的迁出村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构建了人—地—业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从“人地分离”程度与“资源重组”程度两个维度归纳出搬迁户自行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间接参与和新型经营主体完全代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基于中西部地区8省区846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了搬迁距离对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产业帮扶模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户面临的“人地分离”问题加剧了耕地撂荒行为,参与产业帮扶能显著减少耕地撂荒行为;产业帮扶能缓解搬迁距离对撂荒行为的影响,且不同产业帮扶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进一步结合典型案例资料,深入剖析了三种产业帮扶模式的运行机制、适用条件和优劣势,为迁出村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帮扶模式的实践应用提供依据。并从迁出村资源盘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帮扶模式选择三个方面,为推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婷  何得桂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状况事关全国脱贫攻坚的整体质量。不仅要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的规模和进度,还要重视易地扶贫搬迁的质量。"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质量的主要标准。基于对秦巴山区某地易地扶贫搬迁状况的调研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不够精准,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居民获得感不强,搬迁户可持续生计面临挑战等问题。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要以"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为主线,以"搬得出"为手段,以安居乐业为目的,促进社会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玲玲  区小兰  
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具体来说是产业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城镇化相协调、搬迁人口市民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城镇化相协调、组织管理的健全与治理城镇化相协调、生态的优先发展与生态城镇化相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城乡公共服务享受不均;制度缺陷导致权益保障失衡;生态问题突出等是制约广西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构性因素。而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身份角色困境,对搬迁型社区不适应等则是制约其协调发展的非结构性因素。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在制度上保障搬迁群众权益;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多层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社区治理,促进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社区,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式促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云南省会泽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制定并实施"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思路举措,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实施易地搬迁,确保10万群众"搬得出"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云贵川3省8县交界,国土面积5886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95.7%,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聪  王颖文  刘杰  荀阳  
基于多维贫困理论,以陕西南部安康地区为例,使用"A-F"双临界值法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指数进行测度,实证分析移民搬迁视角下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农户家庭,"搬迁户—打工户"家庭多维贫困指数最低,"非搬迁户—非打工户"家庭多维贫困指数最高;外出务工和外出务工强度能有效减轻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状态,家庭收到汇款额和打工时间对减轻多维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受非搬迁户样本影响,外出务工强度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并不显著;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生计活动,对减轻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有积极作用,相较于非搬迁户,外出务工的减贫效应在搬迁户群体中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伟军  赵雪雁  李花  
生计空间作为农户生计实践的重要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空间的优化与重构,不仅是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生活、生产、社交、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评价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改善效果,识别影响生计空间质量的关键障碍因子,揭示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安置初期,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改善效果一般,仅有约35%的农户认为生计空间改善效果较好;(2)从不同维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活空间的改善效果最佳,社交空间次之,对制度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3)耕作半径扩大、住房面积压缩、社区参与度降低、非农就业不足是制约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4)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可促进生计空间向城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可能致使生计空间向无序化、边缘化和原子化方向发展。最后,针对性提出构建可持续生计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和自然资源匮乏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云南省怒江州贫困农户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数据,采用DID模型对绝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户在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前后的生计资本变动状况进行政策评估,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其中,依托企业带动安置模式(模式一)和山上搬山下安置模式(模式三)对提高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利于降低农户易地扶贫搬迁交易成本,并实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模式二)对纯农型农户生计资本变动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有利于提升农兼型和兼农型农户的生计资本;依托退耕还林逐步安置模式(模式四)对易地扶贫搬迁绝对贫困户生计资本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却有利于提升农兼型为主的相对贫困户的生计资本,造成"搬富不搬穷"的现象。此外,人力资本提升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作用最为显著,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次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梅  申云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张兴宇  陈文强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教育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会泽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贫困群众"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大民生工程,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教育短板,让贫困山区适龄儿童搬出山区,享受更好的教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源源  熊瑛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伴随30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出现了大批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过程、实施安置、移民的后续发展和效益评估4个方面。这些文献为当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后续研究应在发展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机制和政策、改善和提升易地扶贫中的基层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后续脱贫发展措施和探索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长期区域发展规划有效结合等4个方面有所拓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国明  张梦琪  陈璐  陈镜夫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助推村域重构、促进村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基于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的实地调查,客观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与成效,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经验、存在问题,剖析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的机制。[结果]陆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健全、建设用地更为集约、集体土地实现股份化改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乡村治理结构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均大幅提高。[结论]易地扶贫搬迁可有效促进贫困村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组织上全面重塑提升,但当前模式存在资金筹集难、房屋不动产登记慢、原地不搬迁户的后续处置问题,在推广中应注意农民财产补偿、后续产业发展、政策适用区域、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机制为:以人为核心的政府、村委会、农户、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与资金的统筹支持下,将农民补偿与安置搬迁相结合、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新村建设与生态修复相关联,形成多重保障多轮驱动的发展链条,有效消除或改善了村域致贫因素,促进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改善与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本刊记者  
本刊讯为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写了《纪实》《画册》。其中,《纪实》共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十三五"时期考察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报告、工作纪实、典型案例和工作大事记等5个部分,共计64万余字,详细记录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和单位"十三五"以来支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关情况,全面展现了 22个省(市、区)推动落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艰辛历程和显著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