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1)
- 2023(1885)
- 2022(1641)
- 2021(1670)
- 2020(1445)
- 2019(3123)
- 2018(3250)
- 2017(5865)
- 2016(3581)
- 2015(4213)
- 2014(4379)
- 2013(4177)
- 2012(4240)
- 2011(3840)
- 2010(4053)
- 2009(3998)
- 2008(4200)
- 2007(4020)
- 2006(3609)
- 2005(3340)
- 学科
- 济(13268)
- 经济(13241)
- 业(10014)
- 管理(8705)
- 农(7348)
- 企(6339)
- 企业(6339)
- 学(5040)
- 农业(4996)
- 方法(4767)
- 中国(3820)
- 数学(3688)
- 数学方法(3537)
- 制(3377)
- 体(3202)
- 财(3064)
- 理论(2853)
- 业经(2726)
- 教育(2704)
- 地方(2450)
- 银(2450)
- 银行(2439)
- 收入(2420)
- 行(2327)
- 贸(2221)
- 贸易(2218)
- 易(2149)
- 教学(2100)
- 策(2097)
- 融(2079)
- 机构
- 大学(54772)
- 学院(53345)
- 研究(20267)
- 济(16730)
- 管理(16543)
- 经济(16165)
- 中国(15627)
- 科学(14204)
- 农(13814)
- 理学(13641)
- 理学院(13426)
- 管理学(12950)
- 管理学院(12861)
- 京(12234)
- 所(11563)
- 农业(10840)
- 研究所(10365)
- 业大(9658)
- 中心(9496)
- 江(9459)
- 范(8573)
- 财(8573)
- 师范(8454)
- 省(7771)
- 北京(7753)
- 州(7555)
- 院(7018)
- 农业大学(6852)
- 师范大学(6713)
- 技术(6637)
共检索到90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年丰
西汉开创了强盛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族。后世许多诗人对西汉的开创、东汉的中兴,都有着深深的认同,形成了浓重的汉朝情结。以钱澄之为代表的明遗民诗人身处异代,怀黍离之悲,"夷夏之防"观念也使他们特别推重"汉"以及与"汉"相关的人、事、物,在诗歌中通过以"汉"代指"明",表现了遗民诗人独有的"汉朝情结"。
关键词:
明遗民 钱澄之 诗歌 情结 汉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年丰
钱澄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与黄道周、张溥有师生之谊,与陈子龙、蒋埰等友与。他幼承家学,少年即表现出对阉党斗争的气概,明亡以后,曾参与组织抗清义军。随着清朝统治渐趋稳定,钱澄之中年开始总结自己一生经学、诗文等成就,并在徐乾学等人的帮助下刊刻著述得以流传,他的一生经历了激扬文字——壮怀激烈——深粹辛酸的复杂过程。
关键词:
明遗民 钱澄之 生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孔定芳
明清易代后,明遗民以"不仕二姓"为政治姿态,而以"体制外"的方式"偷生"于新朝,这就意味着"生计"问题将成为他们遗民生涯的严峻考验。显然地,遗民立场的坚守,"生计"保障是最低限度的考量。然而,作为汉文化的担当者,明遗民毕竟不能沦为逐利之徒,因为他们有更为超越的关怀。职是之故,择业之慎、生计之苦以及治生言说之苛,便为明遗民的生计镀上了一层别样的底色。
关键词:
明遗民 治生 生计 道统担子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王代金
"蔡格尼克效应"指出,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将这个效应迁移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就意味着当学生遇到尚存缺陷的"空白"(即留白)时,其将会积极主动地设法"补白"这一缺陷,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诗歌在创作时往往追求"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就产生了许多"空白",需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小玲
在多恩的诗歌中,说话者或者处于话语主体地位的往往是男性,而女性通常是说话者的意识客体,或者是被动的、沉默的说话对象。多恩对不忠、叛逆的女性表现出厌恶与贬斥,女性自我辩护与反抗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甚至在对忠贞、神圣女性的赞美声中,也无法听到女性自己的声音。多恩所刻画的形象丰富多彩而又矛盾重重的女性,实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性别定势的一种回应,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男权意识。
关键词:
多恩 失语女性 男权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卫俏嫔
干注册会计师这行已经大约十年了,每年的冬春季节都是在无比繁忙中度过,只有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能够理理思绪,想想审计以外的事情。上大学时,曾经和几个好友疯狂地迷恋上诗歌,到处搜罗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还喜好现代诗。记得汪国真来学校讲演时,我们几个人晚饭没吃,跑到阶梯教室占座位。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汪国真的亲笔签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姚瑶
唐寅以其一生行藏和体悟所创作的诗歌,充分表现了其奋发情怀、生命情怀、失落情怀、及时行乐情怀、隐逸情怀和宗教情怀,呈现出独抒情怀的文学风貌。这一文学风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明中叶吴中独抒情怀之文学思潮的体现。此种文学思潮与前七子复古思潮差不多处于相同时段,却又相对独立于复古思潮而存在,它产生于明中叶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之下,代表人物众多,影响广泛而深远。
关键词:
唐寅 诗歌 独抒情怀 文学思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拓 余新忠
医史学家范行准将王宏翰誉为“中国第一接受西说之医家”,实则明遗民祝石接受西洋医学比王宏翰更早。祝石不仅与艾儒略、卫匡国、利类思、南怀仁等耶稣会士来往密切,而且成功将多明我会士引入浙江兰溪。他曾参与校刊多部汉文西学文献,包含丰富西洋医学知识的《形神实义》,即其中之一。在自撰医学论著《录医》中,祝石公开宣扬西洋解剖学,抨击中国传统医学,拉开了中西医论争的序幕。他运用西洋蒸露法等在社会名流中广泛行医,得到钱谦益、陈维崧等学者的高度认可。周笙曾将祝石的医方收入《医林口谱六治秘书》中,王宏翰也很可能参考过祝石的医学论著。祝石是一位被遗忘的中西医汇通先驱。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哈嘉莹
杨维桢的诗歌思想体系是以“诗本性情”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了对诗歌创作、诗歌风格以及诗歌形式的论述,并有与其诗歌思想相辅相成的诗歌实践。将“诗本情性”这一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诗歌创作规范,扭转了元代以政教为中心的诗学观念,并对后世的“性灵”文学思想有不容抹杀的开启作用。
关键词:
诗本性请 艺术个性 自我崇尚 个性张扬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卫国
文章通过对镜子这一意象意义的追溯及其在不同学说中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卞之琳的创作经历和时代环境,指出了卞之琳诗歌中镜意象的三层意蕴:一是对自我及时空的观照,二是女性想象,三是虚妄中的自赎。通过这三层意义的分析和揭示,由点到面,还原了一个最本真的卞之琳。
关键词:
卞之琳 镜 投射 女性想象 自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倩
对"柳腰"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关联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唐代诗歌中大量出现"柳腰"意象的原因。认为唐代女子的服装和舞蹈容易展现细腰,而与文人交往密切的歌舞妓更是能展现细腰。柳树在唐代的公共场所和私家园林多有种植。细腰的常见和柳树的广泛种植,是产生"柳腰"意义模式的必要条件;而唐代送别场合、宫廷和文人集宴上,"柳"和"腰"的同时在场,娼家门前普遍的柳树种植,这些是产生"柳腰"的充分条件。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这些条件刚好同时成立,这便促使"柳"和"腰"这两种事物在唐代诗歌中被频频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柳腰 柳树 细腰 唐代 诗歌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丹丹
林徽因的诗歌感情真挚,典雅悱恻,其爱情诗于言情古韵之中谱写出一曲唯美动听的情殇箫音。文章主要针对其诗歌中的情感艺术进行探讨,在晶莹清丽、傲骨凌风的诗美下诗人以敏锐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唯美的方式和婉约的情调来展示独特睿智的生命体悟,进而表现诗意美所传达的内心情绪。她的言情总是在含蓄中进行着有节制的萦回,十分典雅且独具风神,并竭力把这种情绪熔铸进精巧的想象之中,在有节制的潇洒中最终成就其独特的诗风。
关键词:
林徽因 审美意蕴 内在神韵 情殇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曲金燕 贾愚
康熙年间,由秦松龄、严绳孙编纂的《无锡县志》收录了36位作家的39首运河诗歌,涉及无锡古运河沿岸的五牧、梁溪、芙蓉湖、泰伯渎等区域,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游历和交友情况,蕴含丰富的文化主题,向读者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运河风貌,为研究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弥补了一些正史语焉不详的遗憾。
关键词:
康熙《无锡县志》 运河诗歌 运河文化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珈萌
苏轼诗歌中有不少作品以"我"入诗,表现了宋人对独立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推崇。而通过与其他人物对象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强化诗人的主体精神,则成为苏轼诗歌的重要特点。其比较方式也极为多样:双向比较,丰富了诗人主体精神的表现内涵,增加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深度,扩充了诗歌表现的张力;转换比较,呈现了诗人主体认知的过程性变化,显示出首尾开阖的章法结构;隐性比较,含蓄蕴藉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诉求,在诗歌技法上更为高妙。同时,苏轼还能在比较中冲破现实的桎梏,为自己或友人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出路,体现了宋人通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苏轼 比较思维 主体精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