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
- 2023(733)
- 2022(715)
- 2021(696)
- 2020(531)
- 2019(1163)
- 2018(1104)
- 2017(2149)
- 2016(1262)
- 2015(1453)
- 2014(1333)
- 2013(1300)
- 2012(1268)
- 2011(1212)
- 2010(1284)
- 2009(1005)
- 2008(1078)
- 2007(950)
- 2006(923)
- 2005(829)
- 学科
- 济(4911)
- 经济(4900)
- 人口(4377)
- 中国(3780)
- 管理(2621)
- 业(2372)
- 国人(2006)
- 中国人(1958)
- 方法(1911)
- 数学(1749)
- 数学方法(1722)
- 问题(1548)
- 企(1511)
- 企业(1511)
- 农(1420)
- 财(1194)
- 学(1177)
- 制(1150)
- 农业(1115)
- 地方(1069)
- 策(1041)
- 研究(1027)
- 教育(842)
- 人口问题(834)
- 关系(774)
- 史(760)
- 贸(749)
- 贸易(748)
- 制度(736)
- 度(736)
- 机构
- 大学(18527)
- 学院(17440)
- 济(8016)
- 研究(8013)
- 经济(7847)
- 管理(5726)
- 中国(5482)
- 理学(4916)
- 理学院(4841)
- 管理学(4736)
- 管理学院(4697)
- 所(4539)
- 科学(4179)
- 京(4102)
- 研究所(4044)
- 财(3726)
- 中心(3170)
- 财经(3065)
- 范(3001)
- 师范(2984)
- 经济学(2923)
- 经(2809)
- 北京(2776)
- 经济学院(2677)
- 社会(2529)
- 院(2525)
- 江(2472)
- 师范大学(2471)
- 科学院(2317)
- 财经大学(2316)
共检索到28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中一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与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并非人们传统认知中者之间的关系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复杂。这些发现既可为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口性别略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人口性别比 性别比失衡 婚姻后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
中国人口经历了长达1/4世纪的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过程,其结果是男女性人口数量的严重失衡。现有统计资料难以准确反映男女失衡的规模,间接估算,1980~2006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出生队列累计,男性比女性"多出生"3331万人,其中"应该多出生"1846万人,"偏高多出生"1485万人;2006年0~26岁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402万人,其中"应该多出"1965万人,"偏高多出"1437万人。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男女人口失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庆军
民国时期,人们为了探求中国“积弱”的病因和救国良策,对人口问题曾予以关注。曾在西方社会产生轰动效应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也引起了反响,并对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思想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影响。本文拟就民国时期的人口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范子英 顾晓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性别比失衡状况日益严峻,而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男孩偏好背后的经济动机。2003年,我国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的试点政策,试点县区针对独女户和纯女户在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扶持政策。本文基于这一外生的自然实验,运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估计了真实经济激励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研究发现,"关爱女孩行动"使得试点县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显著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排除了瞒报、移民等因素的干扰之后,该结论依然非常稳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关爱女孩行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激励发挥作用,同期实施的打击"两非"行政干预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倾斜性的政策切实改善了试点县区的女性地位,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增加了10%。由于真实经济激励产生了显著的作用,这意味着通过制度安排来提高生育女孩的相对收益,是促使我国性别比再平衡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
性别比失衡 经济激励 “关爱女孩行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范子英 顾晓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性别比失衡状况日益严峻,而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男孩偏好背后的经济动机。2003年,我国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的试点政策,试点县区针对独女户和纯女户在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扶持政策。本文基于这一外生的自然实验,运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估计了真实经济激励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研究发现,"关爱女孩行动"使得试点县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显著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排除了瞒报、移民等因素的干扰之后,该结论依然非常稳健。进一步
关键词:
性别比失衡 经济激励 “关爱女孩行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韩光辉
民国时期(1912——1948年)的北平市包括北京内城、外城和四郊三个地域单元,面积707平方公里。因此北平市人口应该是生聚于这一区域内的人口总和。但是《大英百科全书》及《世界大都市》等书却因区域的含混,对该市人口变迁问题发生了某种误解。例如,后一书所列民国年间北平市人口:1920年为 849,554人,1925年为 1,266,148人,1930年为 1,383,873人。该书指出:北平市在“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是何原因,未予说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陈卫 陶涛 蔡菲 杨成钢 宋月萍 陈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安全 张立斌 郭丽丽
本文基于地位寻求理论,分析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可能影响,并采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引起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且在省级层面上能够解释6%23%的住房价格上涨。同时,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住房支付能力越弱的地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的影响越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影响的大小,更多的是取决于房价本身,而不是家庭收入水平。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发现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和相关的政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安全 张立斌 郭丽丽
本文基于地位寻求理论,分析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中国城市房价的可能影响,并采用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引起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且在省级层面上能够解释~6%23%的住房价格上涨。同时,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住房支付能力越弱的地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的影响越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房价影响的大小,更多的是取决于房价本身,而不是家庭收入水平。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发现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佳莹
[目的 /意义]通过对图书馆行业女性从业者远多于男性这一普遍现象进行社会性别文化归因,寻求对图书馆员这一社会角色的多角度解读。[方法 /过程]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从劳动性别分工、性别分层、性别关系及性别刻板印象角度对图书馆员性别比失衡现象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当传统社会性别文化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图书馆员性别比失衡现象便不可避免,这是其文化建构本质及社会对图书馆员职业的价值判断所决定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川川 陶美娟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婚姻支付行为的影响。经验分析显示,适婚人口性别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导致彩礼支出显著上涨2.037%,但对嫁妆支出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分样本考察显示,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彩礼支出的影响只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显著。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从夫居文化越盛行的地方,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彩礼支出的正向作用越强。最后,本文初步考察了婚姻支付背后的经济动机,发现父母支付的彩礼和嫁妆与子女婚后给予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显著正相关。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圣涛 卜京
本文将社会群体划分为已婚和未婚群体,在婚姻与劳动力市场的模型基础上引入性别比失衡因素,探究性别比失衡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同时,采用中国1989-2014年省(区、市)际面板数据和2011年CHNS数据库分别进行宏微观层面的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比失衡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即性别比失衡会导致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下降,并且男孩家庭或男性群体对性别比上升的响应更为敏感。本文结论对于未来我国完善人口政策与扩大内需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性别结构 消费需求 影响机制 内需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