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12)
- 2023(7417)
- 2022(6254)
- 2021(5859)
- 2020(4643)
- 2019(10189)
- 2018(9993)
- 2017(18733)
- 2016(10438)
- 2015(11456)
- 2014(11404)
- 2013(11434)
- 2012(10859)
- 2011(10052)
- 2010(10413)
- 2009(9675)
- 2008(9474)
- 2007(8850)
- 2006(8328)
- 2005(7457)
- 学科
- 济(52557)
- 经济(52407)
- 农(48798)
- 农业(32674)
- 业(32130)
- 管理(20044)
- 地方(19390)
- 业经(18385)
- 中国(14249)
- 方法(13743)
- 农业经济(12498)
- 企(12375)
- 企业(12375)
- 发(11179)
- 制(10663)
- 数学(10442)
- 数学方法(10337)
- 学(9534)
- 村(9507)
- 农村(9485)
- 发展(9302)
- 展(9289)
- 地方经济(8949)
- 土地(8068)
- 建设(7920)
- 财(7696)
- 体(7612)
- 收入(7591)
- 和(7530)
- 及其(7487)
- 机构
- 学院(149737)
- 大学(143160)
- 济(62580)
- 经济(61217)
- 管理(55819)
- 研究(54385)
- 理学(47766)
- 理学院(47190)
- 农(47125)
- 管理学(46414)
- 管理学院(46136)
- 中国(43094)
- 农业(35321)
- 科学(33463)
- 江(31163)
- 京(30478)
- 业大(28796)
- 所(27732)
- 中心(27076)
- 财(26237)
- 研究所(24916)
- 范(22964)
- 师范(22793)
- 省(22176)
- 农业大学(21391)
- 州(20489)
- 财经(19751)
- 经济管理(18830)
- 发(18767)
- 院(18413)
- 基金
- 项目(99168)
- 科学(78932)
- 研究(77628)
- 基金(70324)
- 家(60536)
- 国家(59810)
- 社会(52220)
- 科学基金(51166)
- 社会科(47861)
- 社会科学(47849)
- 省(42627)
- 基金项目(37823)
- 编号(33969)
- 划(33154)
- 教育(33150)
- 自然(29848)
- 自然科(29048)
- 自然科学(29043)
- 农(28589)
- 自然科学基金(28512)
- 成果(27368)
- 资助(26292)
- 发(24539)
- 课题(23052)
- 重点(22293)
- 部(21812)
- 国家社会(20752)
- 发展(20512)
- 展(20199)
- 创(19947)
共检索到241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君丽 过慈明
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明清时期,战乱灾荒频繁、农村土地掠夺式开发等破坏了农业生产,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也逐渐形成不同层级、功能各异的农村商品流转体系。明清官府、地主和高利贷者等利用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趁机抬高租额及各种额外盘剥,农民不断失去生产资料,生活状况堪忧。农民收入微薄,依靠以副补农、出卖劳动力和从事商贩活动等谋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陆益龙
本文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 ,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的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生育心态及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诸如“效用最大化”、“传统文化决定论”、“生产方式决定论”以及“养儿防老”等理论假设所包含的限制性条件。笔者认为 ,当前农民生育心态的基本特征是生男追求 ,而不是多生追求。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是农民在现时性的生活场域中所形成的兴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良品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乌江流域 民族地区 社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是这一市场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其中,农村集市与小农密切相关,因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概况 1、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故而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静态地看,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市场等级层次也有不同;动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麦思杰
地方志的纂修往往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变动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地方社会逐步被整合至国家权力体系,府江流域昭平县的"民户"与"僮人"发生了激烈的田产官司。清代以后,许多拥有"民户"身份的僮人借助科举制度逐渐转变为乡绅。乾隆年间,乡绅与官府合作纂修《昭平县志》,透过文化手段的运用确立了其对田产的控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美丽 周应恒 王图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国友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食生"等独特的地方民族习俗等各方面。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积淀为现今云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
云南 农村 饮食 俗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一涛
教育是社会底层成员子女改变身份的主要途径。但是,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历程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贫困、农村学校的落后、高校录取政策等因素都在阻碍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流动。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努力,防止农村孩子因为贫困而被拒绝在教育的门外。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高考改革也要以增加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为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社会流动 田野考察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跃生
本文是在河北南部农村所做调查基础上写成的。作者着重就集体经济时代农民的 生活水平、生存能力和集体保障水平作了分析 ,指出集体经济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有限的 ,但农民的生存能力却大大增强 ,表现在农民家庭养育人口的数量明显增加 ,区 域和全国性人口的大幅度上升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的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农民 生存条件 华北南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晓军 戴俊生
本文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规律。结果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持续且不断增强的促进作用,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则相对较小。最后,依据结论提出了创造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逐步发掘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潜力,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其科
"文革"时期农村人民公社粮食分配分为两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国家征购、集体扣留、社员口粮三部分的分配,二次分配是社员口粮具体分到社员的分配。"文革"期间,滕县农村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由于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征收农民余粮,致使社员口粮分配没能得到相应提高和改善,社员长期处于半温饱状态。国家通过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获取农业剩余支持国家工业化,使农民失去了扩大再生产能力,降低了农民自我抵御风险能力。改变人民公社体制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靠强大政治压力和一厢情愿方式追求美好理想,只能使美丽的理想泡沫破灭的更加悲壮。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宾长初
大乌圩是清代广西四大圩镇之一,与苍梧戎圩、桂平江口圩齐名,是西江流域著名的商品集散地。从现存的列圣宫碑刻以及地方志资料来看,大乌圩成圩于明末,经清前期发展,商业在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经咸丰兵燹后于光绪年间有所恢复。大乌圩地处西江流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商业繁盛。嘉庆年间重修列圣宫碑刻资料显示,当时有848家(次)商号捐款,有199家商号参加抽厘。从抽厘总额3057余两估算,嘉庆年间大乌圩商人年经营额为100余万两。
关键词:
清代 大乌圩 商业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潘君祥 于顾道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流域.,早在唐宋就取得了基本经济区的地位,明清以后更有发展。但在古代,由于其内部各分区之间联系松驰,影响了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取得相应发展,轮运业、电讯和铁路交通的发展也为长江流域经济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有效手段,特别是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使长江流域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并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长江流域紧密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长江沿线的大中城市进行的,而这种经济联系本身也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下面,我们将分别对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以及这种经济联系的手段、内容和作用作一历史考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蒋乃华 封进
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农民是重要的微观基础。实证分析表明 ,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区的农户的进城意愿不同 ,且影响他们进城意愿的主要因素也存在差别。在二元经济特征基本消失的经济发达地区 ,农户的城乡意识已经淡泊 ,他们的收入状况、受教育状况和年龄状况都与进城意愿无关。在处于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户进城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 ,年龄结构偏轻、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非农收入占比较大、已有一定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户家庭更愿意迁进城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户进城的意愿主要受到非农收入的影响。因此 ,在发达地区政府的城市化工作以人口的就地转移为中心 ,在其他地区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和完善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