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68)
2023(5521)
2022(4768)
2021(4445)
2020(3532)
2019(8085)
2018(7560)
2017(15378)
2016(8326)
2015(9011)
2014(8810)
2013(8411)
2012(7990)
2011(7342)
2010(7542)
2009(6946)
2008(6822)
2007(6295)
2006(5788)
2005(5169)
作者
(22415)
(18576)
(18305)
(17853)
(11915)
(8686)
(8231)
(7202)
(7039)
(6839)
(6257)
(6014)
(5991)
(5937)
(5890)
(5768)
(5587)
(5426)
(5424)
(5421)
(4600)
(4544)
(4481)
(4314)
(4281)
(4128)
(4072)
(3991)
(3767)
(3674)
学科
(32469)
经济(32431)
管理(27843)
(23009)
(18014)
企业(18014)
方法(12208)
(11999)
数学(11084)
数学方法(10921)
(10414)
中国(9903)
(8002)
(7212)
地方(7169)
业经(7151)
(7061)
贸易(7058)
(6904)
(6767)
农业(6588)
国家(6402)
及其(6353)
财政(6243)
环境(6028)
(5677)
银行(5672)
政策(5651)
(5504)
(5489)
机构
学院(115858)
大学(114063)
(54611)
经济(53568)
管理(46097)
研究(40413)
理学(39462)
理学院(39105)
管理学(38648)
管理学院(38403)
中国(30922)
(28497)
(22766)
科学(21852)
财经(21322)
(19681)
(19504)
中心(18503)
(18223)
研究所(17493)
经济学(17418)
(16162)
经济学院(15786)
财经大学(15716)
(14954)
(14375)
北京(14331)
师范(14285)
业大(14037)
(13832)
基金
项目(75036)
科学(60777)
研究(57778)
基金(56052)
(47748)
国家(47366)
科学基金(41284)
社会(38614)
社会科(36845)
社会科学(36840)
基金项目(28469)
(28365)
教育(26080)
自然(25054)
自然科(24515)
自然科学(24511)
自然科学基金(24082)
(23977)
资助(23228)
编号(23009)
成果(19445)
(17648)
(16748)
重点(16685)
国家社会(16417)
课题(16230)
(15608)
教育部(15551)
(15293)
(15248)
期刊
(62088)
经济(62088)
研究(39410)
中国(22710)
(21511)
管理(17823)
(14894)
科学(13900)
(13784)
金融(13784)
学报(13664)
教育(11455)
大学(11055)
经济研究(10933)
财经(10705)
学学(10468)
农业(9989)
业经(9955)
技术(9416)
(9282)
问题(7803)
(7355)
国际(6022)
技术经济(5862)
现代(5669)
世界(5567)
统计(5413)
理论(5292)
经济管理(5272)
(5201)
共检索到179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开始走向衰落的拐点时期。本文以长期变迁的视角,着重对明初至清中期政府政策对原始工业的积极效应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其中主要包括鼓励农业种植业以外的多种经营、松弛自古形成的重本抑末政策、废除阻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匠籍制度,以及推行以"一条鞭法"为主要内容的赋税制度改革等。以此弥补以往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明清时期政府政策的积极效应重视不够的状况,并试图进一步证实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敏  曹润林  
党和政府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政府投资与积极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视角,运用1993—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积极财政政策下,政府投资短期内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积极效应,可从长期看,却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实证结论支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表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佳雯  
借助世界银行积极劳动力市场计划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ISREL模型和因子分析,构建积极就业多项目的收入反事实分布和政府干预力度指标,考察不同项目对收入不平等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培训项目中政府瞄准的是自身条件相对更优的群体,"负选择"扶强扶优使项目偏离了真正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导致"优者恒优、劣者恒劣"的"马太效应";小贷项目"正选择"则一定程度上精准施策,更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同时促进了收入阶层流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文素  齐晨阳  龚浩  
明清两朝推行以"减并赋役"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的"减税"政策,虽然取得减轻赋役负担和均平税负的效果,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包括未能及时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造成国家财政"收支"总量失衡、"央地"财力失衡和"内外"管理失衡,导致国家出现新的混乱局面。明清两朝"减税"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对我国当前"减税降费"政策的推行有一定启发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佳贵  
近些年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再就业工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再就业的政策,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劳动力市场。从1998年到2002年12月底,上千万人接受了再就业培训,1800多万人实现了再就业,超过同期下岗总人数的50%,效果十分显著。2002年9月,中央召开了“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加快推进这项改革,有助于加强政府债务和资产管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改进预算管理,推进财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容根  
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大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水平。客观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其中,持续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及其持续性进行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俊培  
继续扩大总需求、推进市场制度安排、提高就业水平,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三年前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无疑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从今天来看,应转入“内需”、“外需”并重的政策。目前,只有进一步扩大总需求,并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效率,使中国经济转入稳定增长的轨道。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赵巧英  
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发生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赤字。1995年开始,我国财政预算实行硬约束,财政赤字只能依赖发行国债来弥补。换言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来实现。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人大共批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1100亿、1500亿、1500亿、1500亿、1400亿共8000亿元。这些国债资金主要用于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境治理等基础项目投资以及对一些技术改造的支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拴友  
利用 IS— L M模型测算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发现 ,1998- 2 0 0 0年 ,财政发行国债增加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 1.5 1%、1.96 %和 1.6 0 % ,如果加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扩大出口退税 ,分别共拉动经济增长 2 .36 %、3.0 5 %和 2 .90 %。同时 ,经验分析表明 ,财政投资没有挤出私人投资 ;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总体上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增加财政支出不会挤出私人消费。在就业方面 ,3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分别促进非农就业增长 0 .5 7%、0 .73%和 0 .70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