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2)
- 2023(2979)
- 2022(2522)
- 2021(2675)
- 2020(1953)
- 2019(4808)
- 2018(4780)
- 2017(6984)
- 2016(5257)
- 2015(5990)
- 2014(6133)
- 2013(5192)
- 2012(4988)
- 2011(4872)
- 2010(5090)
- 2009(4104)
- 2008(3928)
- 2007(3668)
- 2006(3481)
- 2005(3246)
- 学科
- 教育(18855)
- 济(11040)
- 经济(11031)
- 中国(10501)
- 理论(5758)
- 教学(5604)
- 地方(5449)
- 学(5320)
- 管理(5099)
- 业(4926)
- 农(4275)
- 发(4094)
- 发展(3682)
- 展(3560)
- 革(3385)
- 方法(3349)
- 改革(3258)
- 地方经济(3234)
- 思想(3225)
- 研究(3162)
- 高等(3149)
- 政治(3138)
- 农业(3135)
- 数学(3130)
- 学校(3044)
- 数学方法(3028)
- 思想政治(2955)
- 政治教育(2955)
- 治教(2955)
- 德育(2928)
- 机构
- 大学(65049)
- 学院(59729)
- 研究(28269)
- 教育(28061)
- 范(22050)
- 师范(21985)
- 师范大学(18461)
- 科学(17205)
- 京(16542)
- 济(14698)
- 所(14642)
- 经济(14096)
- 研究所(13515)
- 管理(13395)
- 中国(12855)
- 北京(11636)
- 理学(11485)
- 职业(11357)
- 技术(11168)
- 中心(11098)
- 理学院(11087)
- 江(11016)
- 教育学(10699)
- 管理学(10548)
- 管理学院(10374)
- 院(10137)
- 州(8709)
- 农(8420)
- 研究院(8162)
- 教育学院(7843)
共检索到103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一君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布依族 学校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毛建军 郑淑玉
乡土教材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具体依托,也是深化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论文以贵州黔南、黔西南等布依族聚居区为关照对象,对布依族地区近80年乡土教材的编撰进行梳理。在梳理布依族地区乡土教材编撰历史脉络的同时,从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教育两个维度对布依族地区乡土教材进行深度审视。
关键词:
乡土教材 布依族 民族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崇启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千百年来,布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丰富着他们的思想,凝聚着民族的精神,繁荣着民族的家园,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中小学校园这个平台,将布依族文化发扬光大,使之代代相传,薪火不断,是布依族民族中小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布依族 校园文化 建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荣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承场域、传承主体和传承方式遭受破坏和异化,并呈现出意识不明、实践缺失、资源匮乏等困境。鉴于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存在互动的耦合效应,既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又能够达到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因此,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缩影,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实施路径,通过形成专业群落、构建课程体系、引入民间艺人、加强校企合作、运用现代技术等手段,能够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体系的建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馨 陈永毕 杨霄 王思恬
【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典型区域划分、整体网络布局优化的方法,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称黔西南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理有序开展的空间布局和模式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筛选约束因子,形成综合阻力面,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构建生态网络划分典型区域,结合生态断裂点及生态暂歇点识别,提出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及分区管控建议。【结果】黔西南州生境斑块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性,核心区面积为5 908.81 km~(2),集中连片分布于研究区东南及西南部区域,生境质量较高;北部及中部区域因带状耕地分布较多,打破了林地的空间连续性,导致核心区斑块破碎化严重。基于MSPA识别出斑块面积大于1 km~(2)的生态源地44个;基于MCR模型生成潜在生态廊道55条,总长度约2 563.422 km;基于生态廊道进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出生态节点43个。生态网络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中部及北部生态源地相对较少,导致生态廊道断裂,南北区域缺少物质信息交流的渠道。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生态典型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管控策略,新增生态旅游景点26个、生态暂歇点39个和生态断裂点32个;提出生态网络整体优化布局建议。【结论】黔西南州生态网络构建及典型区域优化有利于形成更具连续性、完整性的生态保护格局和空间网络体系,进而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的生态网络范式,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策略。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柯平,彭亮
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欠发达地区民族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的难点。文章调研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政府的科学规划、明确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圈、专项资金和人才队伍投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不完善、创新不够,地方政府投入有限、对口帮扶不够,民族文化普及和宣传不够,特殊困难人群关怀不够。文章提出欠发达地区民族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主要包括:规范管理体系,推进民族资源数字化;加强财政、项目和人才支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殿斛 彭雪萍 贺薇
全国各地在推行基础教育改革《音乐课程标准》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因地域差异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为例,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问题,为促进区域音乐教育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提供资鉴。
关键词:
中小学 音乐师资 现状 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云生
明清时期,回族移居河南又出现高潮,不仅人数与年俱增,分布区域也逐渐扩展到省内各个村落。在分布格局上由小集中向大分散变迁,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聚居区转变为开放性象征聚居区,是今天河南回族分布格局产生的基础。其分布模式的形成受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互动、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有关。
关键词:
大散小聚 河南回族 明清时期 分布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陆秋婷 兰岚 雷秀雅
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对幼小衔接阶段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采取问卷法,以北京市和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6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及其16名班主任为调查对象,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地小学生的人际关系生态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即宏观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影响着父母的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外观系统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处于外观系统的父母期望虽未直接影响儿童,但会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互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洋
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长河里,历朝历代权利更迭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动乱,古代的普通民众生活质量不高,大多数人的毕生所求不过是一生温饱。在战争年代,被战火波及较为严重的地区,很多普通百姓会跟随整个家族一起迁徙到其他地方,为了求得一个能让他们平静生活的地方,在新的地方谋求生路解决温饱。这种迁徙的出发点是群众自发性组织,并非为官府强制要求,还有一种迁徙方式是政策要求,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国家刚刚建立或国家刚刚经历一场浩大的叛乱后,某个地区的人口总数量因为战火而急剧下降,国家为了平衡全国各地的发展,会通过政策要求其他省份的部分群众迁徙到此处生活,通过人们在此处世代繁衍生息,逐渐让这片土壤恢复生机。无论是哪种迁徙方式,都是由战乱引起的社会变迁,都造成了群族大规模转移的现象。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瑞
明清时期,在人口规模较大、内部事务繁杂的徽州宗族中,除设立族长等管理、处置族务外,往往还根据实际需要在族内设置各类名目的执事人员,由他们协助处理宗族内部一些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事务。这些执事人员的称谓及其所发挥的职能与宗族祠堂关系较为密切,这与祠堂在明清徽州宗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关。在明清徽州同一宗族内部,不同名目的执事人员在族务管理过程中往往协同发挥作用,相互之间进行着必要的分工、协调与配合。在族务管理过程中,执事人员要受到族长等宗族首领以及宗族法的制约。执事人员多实行任期制,在任期间,若有徇私舞弊或玩忽职守等行为,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执事人员是明清徽州宗族族务管理运作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在族务...
关键词:
徽州 宗族 执事人员 族务管理 社会管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果毛吉 旦正加
梳理了以民国时期(1940-1949年)果洛创办学校教育的情况,并依据有限的文献史料揭示了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果洛早期学校教育成败得失的理性判断。除了丰富我国民族教育史的内容外,对于当今偏远地区办学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明清时期的通州不仅是漕运码头和仓储重地,也是南来商货的水陆转运码头,入京货物和北销商品在此分流。户部和工部在通州均设有税关,张家湾是其分税口;粮食、纸张、酒、曲、布匹、杂货等是户关转运的主要商货;从牙行、牙税的设置看,张家湾的商货转运量可能大于通州城。晋商在通州和张家湾都设有会馆,布匹、茶叶是其北运的大宗商品,张家口、归化城等是其主要转销地;换言之,通州和张家湾是晋商经营的北疆贸易和中俄恰克图贸易的重要转运码头。
关键词:
明清 通州 商业 坐粮厅 张家湾 会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钞晓鸿
明代崛起于关中地区的商人群体是陕商的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又与关陕本土密不可分。无论如何,陕商是一个实力不弱、值得称述的商人集团,在明清商界数百年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陕商研究无论是对于明清商业史研究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雪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明。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制度的有机部分。研究中国经济史不能不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以地主制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臻于鼎盛并走向晚期,某些地区和生产部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皆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相对而言,从总体来看,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