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37)
- 2023(8402)
- 2022(6888)
- 2021(6464)
- 2020(5295)
- 2019(11829)
- 2018(11193)
- 2017(20898)
- 2016(11155)
- 2015(12504)
- 2014(11835)
- 2013(11783)
- 2012(10966)
- 2011(10002)
- 2010(9456)
- 2009(8664)
- 2008(8481)
- 2007(7013)
- 2006(6027)
- 2005(5341)
- 学科
- 济(48009)
- 经济(47958)
- 管理(28424)
- 业(27412)
- 方法(23102)
- 企(20962)
- 企业(20962)
- 数学(20488)
- 数学方法(20394)
- 中国(16640)
- 贸(13332)
- 贸易(13326)
- 易(13108)
- 农(12901)
- 财(10855)
- 业经(10082)
- 学(8957)
- 农业(8661)
- 制(8355)
- 环境(7684)
- 银(7573)
- 银行(7542)
- 出(7397)
- 产业(7393)
- 行(7283)
- 关系(7093)
- 融(7066)
- 金融(7065)
- 技术(6746)
- 和(6574)
- 机构
- 大学(163820)
- 学院(160251)
- 济(75766)
- 经济(74848)
- 研究(61624)
- 管理(59565)
- 理学(52596)
- 理学院(51952)
- 管理学(51269)
- 管理学院(50974)
- 中国(46493)
- 科学(36957)
- 京(34600)
- 农(32331)
- 所(31198)
- 财(30557)
- 研究所(29091)
- 中心(26422)
- 业大(26363)
- 农业(25947)
- 财经(25675)
- 经济学(25248)
- 经(23920)
- 经济学院(22988)
- 北京(21892)
- 院(21641)
- 江(20223)
- 科学院(19863)
- 范(19860)
- 师范(19560)
- 基金
- 项目(115111)
- 科学(91256)
- 基金(88026)
- 家(80115)
- 国家(79495)
- 研究(78512)
- 科学基金(66580)
- 社会(54986)
- 社会科(52347)
- 社会科学(52336)
- 基金项目(46380)
- 自然(42858)
- 自然科(41956)
- 自然科学(41939)
- 自然科学基金(41289)
- 省(40633)
- 划(36344)
- 资助(35268)
- 教育(34727)
- 编号(27577)
- 部(26963)
- 重点(26501)
- 国家社会(24854)
- 发(24819)
- 创(24331)
- 中国(24052)
- 教育部(22979)
- 创新(22836)
- 科研(22585)
- 成果(21583)
共检索到227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俊红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南部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南部地区的民俗、建筑、语言等文化因子,早已深深融入琉球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成为琉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首此,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中国南部文化 琉球 民俗 建筑 语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金民
明清时期,以江南丝绸为主体的中国丝绸畅销于世界各国。日本一直是中国的较大买主,可自清中期起,随着本国蚕丝丝绸生产的迅速兴起,日本由丝原料输入国逐渐变为输出国,并最终超过中国而一跃成为最大的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对日贸易的兴衰消长,实质上体现了中日生丝及丝货生产格局的前后根本变化。今就这种贸易的经营者、过程、数量、利润率及其兴衰原因等问题略作探讨,以期行家指正。 一 明代前期,中日两国实行官方勘合贸易。自永乐十七年到嘉靖二十六年,日本派遣勘合船共17次。这些勘合船每次载来日本特产,载回国的则以丝绸、书籍等为主。明朝使者也多带丝绸。如永乐二年明使带有紵丝50匹,纱20匹,永乐四年带有织金及诸...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浒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往往被视为发展停滞的时代。这种认识忽视了明清时期发展的一面,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事实上,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明清时期并不是“文明洼地”。明清时期,官僚政治达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财政机制得到了合理化改革,民生体系的建设较有成效;在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与同时期欧洲的发展水平相当,本土经济中生发了早期工业化,对外贸易卷入世界体系之中;在思想观念变动方面,批判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开始兴起,学术民间化、专业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关注社会现实的经世思潮构成了学术与政治互动的内在动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冯立军
中国与东南亚的燕窝贸易始于元代,在清代大规模开展,燕窝"补虚损,已劳痢"的功效被广为"颂扬"清代上流社会群体趋之若骛。食燕窝群体的扩大,加剧了中国国内市场燕窝的匮乏,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地区燕窝的采集与贸易,东南亚岛际贸易者置身绝域、冒死犯险,东南亚燕窝得以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海商在此项贸易中占有优势,这为欧洲商业势力在南海地区居于垄断地位的贸易格局,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崇启
随着明清时期皇室制度的确立与文教政策的推行,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汇融合;明清文人学士被贬贵州黔南,兴学教授汉文化,形成黔南良好学风;汉文化书院、社学、地方义学与黔南少数民族私塾的珠联璧合,成就了清代黔南都匀墨冲萧家村的"五进士",培养了清代"西南大儒"莫友芝等一代布依族英才,造就了"影山文化";明清时期汉文化与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结合,优势互补,水乳交融,成就了骄人的业绩,增进了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汉文化 民族 教育融合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光辉
<正>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的论说众多,但是对当前已有研究的论断及其理论依据的检视不够充分,特别是从中国历史本位视角进行中西比较的研究较少。赵轶峰著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分别于2017、2021年出版,以下分别简称初编、续编),试图立足本土积极寻求理论对话,运用比较文明、结构分析的方法,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和总结。该书基于深刻的学理反思,坚持证据原则、逻辑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这一概念,尝试构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禹思恬
明清时期,“郡县空虚”导致赈灾职能从政府向民间下移,民间赈灾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包括宗族赈济、社群赈济和官民结合赈济在内的灾害社会治理结构。与此同时,“郡县空虚”问题还催生了“礼下庶人”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平民化宗族浪潮的出现,也重塑了以“孝”和“忠”为核心的基层社会伦理。研究发现,“礼下庶人”的变革为明清时期灾害社会治理机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其中“孝”成为宗族赈济和社群赈济的基础,而“忠”成为了官民合作赈济的基础。
关键词:
灾害社会治理机制 思想基础 “礼下庶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明明
乾隆年间潘相所撰《琉球入学见闻录》,是现存唯一系统全面记载国子监琉球官学教育的文献。琉球官学为琉球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清代中琉宗藩关系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潘相任琉球教习之时曾对琉球官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良:在传统儒学教育基础上加强对琉球官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借鉴书院教规,将书院制度与官学教育相结合;注重传统小学与文学教育,并将其与经学相统一。潘相的教学改良促进了琉球官学的转折与新变,为后世琉球官学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典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勤 徐小牛 平田永二
对日本亚热带琉球松 -琉球木荷混交林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与纯松林相比 ,混交林生长优势显著 ;林分胸高断面积提高 6 3 3%~ 113 3% ;蓄积量提高 1~ 2倍。树高胸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松树个体的高生长得到显著促进 ,其树高生长量比纯林提高 4 6 0 %。混交林地表凋落物层蓄积量平均为 9 81Mg·hm- 2 ,仅为纯松林的 5 6 0 % ,其分解常数 (k)平均为 0 2 0 ,而纯林则高达0 4 6。凋落物层养分贮量除Zn略高于纯林 (11 1% )外 ,混交林均显著低于纯松林 ,约为纯林的 5 7 1% (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小牛 王勤 平田永二
对日本冲绳岛北部相同土壤条件下的琉球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氮素及有机碳素、地表凋落物量、枯枝落叶量以及土壤氮素矿化速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琉球松纯林的地表凋落物层氮、碳平均贮量分别为133kg·hm- 2 和 7199kg·hm- 2 ,混交林则分别为 10 5kg·hm- 2 和 6 14 3kg·hm- 2 。然而 ,混交林地表 10cm矿质土层的氮、碳贮量则显著高于纯林 ,氮素比纯林多 4 93kg·hm- 2 ,碳素多 5 5 5 4kg·hm- 2 。在 30d的实验室培养实验中 ,混交林表层土壤的氮素矿化速率高于纯林 18% ;而且 ,混交林的落叶和土壤的碳氮比值亦明显低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阮应国
元明清时期中央与西藏的财政关系阮应国元明清时期中央财政与西藏地方财政的关系,有别于中央同内地各省区的关系,其特点是:(一)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象征性上交(上解),以体现中央对西藏的照顾,同时又体现中央对西藏的财税主权关系。这种象征性上交主要表现在,首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华留学考述●黄新宪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使者杨载携诏书到达琉球,以通两国之好。同年,琉球派使者奉表入贡中国。从此,中琉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相互间的交往历史长达五百年之久,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国桢 刘璐璐
明初水军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是"御海洋"的成功案例,但因指挥者吴祯、张赫受胡蓝之狱的牵连销声匿迹而被遗忘。晚明嘉靖倭乱时期和晚清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向东海扩张,这段历史记忆先后被激活,重新提及和讨论。本文从琉球洋海战在明清两代的遗忘、提及,再遗忘、再提及过程,探讨后世的社会反响和对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
明初 琉球洋海战 后世 社会反响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明清时期的通州不仅是漕运码头和仓储重地,也是南来商货的水陆转运码头,入京货物和北销商品在此分流。户部和工部在通州均设有税关,张家湾是其分税口;粮食、纸张、酒、曲、布匹、杂货等是户关转运的主要商货;从牙行、牙税的设置看,张家湾的商货转运量可能大于通州城。晋商在通州和张家湾都设有会馆,布匹、茶叶是其北运的大宗商品,张家口、归化城等是其主要转销地;换言之,通州和张家湾是晋商经营的北疆贸易和中俄恰克图贸易的重要转运码头。
关键词:
明清 通州 商业 坐粮厅 张家湾 会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钞晓鸿
明代崛起于关中地区的商人群体是陕商的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明清时期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又与关陕本土密不可分。无论如何,陕商是一个实力不弱、值得称述的商人集团,在明清商界数百年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陕商研究无论是对于明清商业史研究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