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9)
2023(2670)
2022(2139)
2021(1894)
2020(1557)
2019(3277)
2018(3103)
2017(5460)
2016(2835)
2015(3259)
2014(3187)
2013(3222)
2012(2985)
2011(2676)
2010(2639)
2009(2328)
2008(2236)
2007(2087)
2006(1791)
2005(1622)
作者
(10280)
(8757)
(8686)
(8123)
(5391)
(4062)
(3728)
(3353)
(3099)
(3091)
(2916)
(2795)
(2749)
(2728)
(2713)
(2683)
(2675)
(2515)
(2497)
(2464)
(2245)
(2176)
(2170)
(1969)
(1934)
(1912)
(1851)
(1847)
(1827)
(1763)
学科
(14764)
经济(14763)
(14564)
管理(11783)
(10953)
企业(10953)
技术(10472)
方法(6806)
数学(6154)
数学方法(6117)
技术管理(5760)
(4802)
农业(3763)
业经(3470)
中国(3091)
(3054)
环境(2793)
新技术(2540)
高新(2535)
高新技术(2535)
(2496)
贸易(2496)
地方(2476)
(2457)
产业(2261)
(1964)
(1951)
(1918)
(1837)
信息(1825)
机构
学院(48051)
大学(47250)
(22170)
经济(21811)
管理(18693)
研究(18216)
理学(16291)
理学院(16119)
管理学(15871)
管理学院(15788)
科学(12349)
中国(12341)
(11219)
(10274)
(9728)
业大(9462)
研究所(9087)
农业(9054)
中心(8144)
技术(7179)
(7133)
(6979)
经济学(6925)
(6452)
经济学院(6336)
科学院(6171)
北京(6122)
经济管理(6083)
财经(5962)
(5933)
基金
项目(35741)
科学(28484)
基金(26058)
研究(24551)
(24179)
国家(24039)
科学基金(20202)
社会(16260)
社会科(15618)
社会科学(15616)
(14523)
基金项目(13641)
自然(13187)
自然科(12939)
自然科学(12936)
自然科学基金(12704)
(12062)
教育(10605)
资助(10143)
编号(8771)
(8716)
重点(8558)
(8448)
创新(8354)
(7765)
(7754)
国家社会(7452)
计划(7244)
科技(6933)
技术(6890)
期刊
(22411)
经济(22411)
研究(12498)
中国(10644)
(9816)
学报(9089)
科学(8891)
技术(8189)
农业(7324)
管理(7292)
大学(6751)
学学(6552)
技术经济(5322)
(4841)
(4642)
科技(4617)
教育(4198)
经济研究(3535)
(3132)
论坛(3132)
问题(3096)
业经(2975)
业大(2925)
财经(2894)
(2659)
资源(2508)
(2491)
农业大学(2409)
世界(2387)
(2343)
共检索到68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壮钊  
明代前中期,山西解盐的生产方式是直接入池捞采漫生盐,隆庆年间的大水致使各方不得不开始探索治畦浇晒的办法。由于部分解盐是在缺乏硝板的小池边进行浇晒,且当时的晒盐技术未能除去味苦的杂质,故不受市场欢迎,从而导致河东运司遭受割地减课的打击。在此背景下,盐运司开始让盐商参与晒盐的生产。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负责捞盐的盐丁大量逃亡,盐运司推行"畦归商种"制,由盐商雇佣专业的技术工人来从事解盐生产,这为分段浇晒新技术的采用与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少昆  王崇桃  
为探索今后玉米增产的途径,本文从单产提高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从1949至2007年中国玉米单产每公顷提高了4205.1kg,增幅为437.3%,年均增加85.84kg·hm-2;总产由1241.8万吨提高到15230.0万吨,增加了12.3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68.4%、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31.6%,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1)玉米品种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文学  
论述古代山西书院是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各地官吏乡绅士子积极参与等多种因子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时间尺度上,古代山西书院历经由萌芽到兴起、发展和兴盛4个发展阶段的演变。表现在空间尺度上,山西各地书院的分布经历由点到片到面,由南部到中部、北部及全省的扩散过程。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具有:北疏南密;呈现为"人字形"格局;海拔分布上呈倒"V"字形。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吕文基  
生产技术活动是企业最基本的活动,《工业企业法》第三条规定“企业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创造财富,增加积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企业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技术活动,实现高产、优质、低耗,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生产技术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人员深入企业生产技术现场,依据评价标准,运用效益审计方法对企业生产技术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采用先进技术,以最经济的手段,最高的生产效率,生产出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产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正明  
一、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山西人经商历史很久,自春秋以至宋辽金元,史书屡有记载。但是,称雄商界则在明清时代。山西商人大体兴起子明代前期,明中叶以后迅速发展,清中叶时进入鼎盛,直到清末才衰落。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主要是以下几个条件促成的。其一,明初北方边镇市场的形成,为山西商人的兴起提供了活动舞台。明建国后,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政府的严重边患。为此,明政府不得不实行重兵把守边镇和卫所军屯以及加修长城等一系列防御措施。据《明会要》卷63载:“明初,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九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潘丹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运用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分析其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环境技术效率及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W型"趋势;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现"U型"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安义县、九江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六个县(市)外,其余各县(市)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均大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从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来看,"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县(市)个数先减少后增加,"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为协调"、"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不协调"的县(市)个数均先增加后减少,"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不协调"的县(市)仅2012年出现在都昌县、新建县和贵溪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秀芬  
本文在跨省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技术分析估计了2004—2006年我国4种奶牛养殖方式(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下的原料奶生产的技术效率。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区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原料奶生产技术效率逐步提高的趋势并不明显,不同地区应该根据各自的技术效率优势发展奶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红宇  冯晓阳  
基于6省468个水稻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结合理论与实证考察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调查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值为0. 742,技术效率偏低,且不同类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土地细碎化阻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但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后抑制作用减弱;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显著促进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而且对土地细碎化阻碍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反向调节效应和联合调节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廖耀先  
种植业生产技术效率的讨论与度量四川省农科院发展战略研究室廖耀先技术效率的概念,是和边界生产函数、分配效率一起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M·J·法瑞尔(M·J·Farrell)于1957年在题为《生产效率的度量》一文中首次提出。法瑞尔认为,边界生产函数值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项升  江激宇  倪婷  汤小银  
基于安徽省粮食主产区299份种植户调查数据,构建技术效率损失模型,运用一步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组技术效率均值显著高于秸秆离田组,且技术效率值大于0.9的种植户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组;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且这种作用结果在选择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和估计方法进行检验时依然稳健;秸秆还田影响技术效率的路径分为参加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和选择标准化机械还田,且这两条路径对技术效率均呈现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  陆旸  郭路  于同申  
波特假说认为,合适的环境规制能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仅能弥补企业的"遵循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由于其本身的现实意义,引发了大量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文献提及。为此,本文在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构建了数理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对1998—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初始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确实削弱了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率,然而,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率逐步提高,即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呈现"U"型关系;(2)在西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江武军  吴小波  刘光楠  何旭江  颜伟玉  曾志将  
【目的】蜂粮是蜂群中幼虫和幼蜂的食物,也是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全价营养来源,同时也是供人类食用的蜂产品,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因生产技术的制约导致不能市场化。本论文旨在研究如何快速生产优质的天然蜂粮,为天然蜂粮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贮粉生物学原理设计一种能快速生产天然蜂粮的装置——天然蜂粮生产器,包括贮粮器和脱粮器,并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材料,研究天然蜂粮生产器在蜂群中使用的可行性。在白莲花期,选取5个强势相当的继箱群作为试验蜂群,分别将贮粮器放入每个试验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项升  江激宇  倪婷  汤小银  
基于安徽省粮食主产区299份种植户调查数据,构建技术效率损失模型,运用一步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组技术效率均值显著高于秸秆离田组,且技术效率值大于0.9的种植户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组;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且这种作用结果在选择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和估计方法进行检验时依然稳健;秸秆还田影响技术效率的路径分为参加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和选择标准化机械还田,且这两条路径对技术效率均呈现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正明  张梅梅  
明清时期的山西农民根据各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耕作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不断引进和扩种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丰富了我省作物的栽培品种,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根据我省南北不同地理环境与不同气候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区域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