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44)
- 2023(3473)
- 2022(3112)
- 2021(2951)
- 2020(2526)
- 2019(5923)
- 2018(5996)
- 2017(11167)
- 2016(6270)
- 2015(7125)
- 2014(7165)
- 2013(7072)
- 2012(6563)
- 2011(5914)
- 2010(6040)
- 2009(5627)
- 2008(5410)
- 2007(4841)
- 2006(4527)
- 2005(4249)
- 学科
- 济(22188)
- 经济(22155)
- 管理(14601)
- 业(13187)
- 地方(10048)
- 企(9851)
- 企业(9851)
- 制(8611)
- 农(8386)
- 银(7754)
- 银行(7749)
- 行(7051)
- 方法(6283)
- 中国(6153)
- 农业(5750)
- 业经(5724)
- 度(5720)
- 制度(5718)
- 数学(5264)
- 数学方法(5163)
- 财(4948)
- 业务(4945)
- 学(4873)
- 银行制(4431)
- 融(4178)
- 金融(4176)
- 地方经济(4087)
- 体(3875)
- 环境(3749)
- 理论(3671)
- 机构
- 学院(78907)
- 大学(78270)
- 管理(28323)
- 济(27288)
- 研究(26952)
- 经济(26348)
- 中国(24895)
- 理学(22800)
- 理学院(22477)
- 管理学(22103)
- 管理学院(21952)
- 京(17750)
- 科学(17255)
- 财(15233)
- 江(14648)
- 中心(14509)
- 农(13989)
- 所(13230)
- 范(12843)
- 师范(12740)
- 州(12588)
- 省(12005)
- 银(11995)
- 研究所(11793)
- 银行(11599)
- 北京(11417)
- 业大(11286)
- 行(10977)
- 财经(10950)
- 农业(10938)
- 基金
- 项目(49647)
- 研究(38400)
- 科学(38254)
- 基金(33656)
- 家(28679)
- 国家(28357)
- 科学基金(24346)
- 社会(22252)
- 省(21269)
- 社会科(20852)
- 社会科学(20847)
- 基金项目(18549)
- 划(17167)
- 教育(17157)
- 编号(16737)
- 自然(15938)
- 自然科(15482)
- 自然科学(15480)
- 自然科学基金(15159)
- 成果(13957)
- 资助(13458)
- 课题(12206)
- 发(11315)
- 重点(11053)
- 年(10483)
- 创(10029)
- 部(10005)
- 性(9421)
- 项目编号(9395)
- 创新(9383)
共检索到137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郝平
河北正定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正定山西会馆的前身晋宁庵始建于明末崇祯初年,明清多次重修,现存清代碑刻三通。利用这些碑刻材料,结合其他史料,可以大致勾勒出明清时期正定商业发展轨迹与在正定贸易的山西商人的情况。晚明清初,正定商业以木植与盐业为主要特色,这一时期在正定贸易的山西商人主要是平阳盐商,有明显家族特点。清代中期,晋商东伙制与会馆制均已成熟,来自平阳、泽潞、平定和汾州府的山西商人在盐业、花布业、典当业、酒业和铁业等行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民国时期,山西忻州和平定商人成为主导,花布业、印染业、铁业、典当业和银钱业是山西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
关键词:
山西商人 河北正定 山西会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郝平 杨波
明清时期河北地区的商人会馆绝大部分为山西商人兴建,这些会馆由山西商人创建、维护和管理。这一区域的山西商人会馆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方面,山西会馆经历了一个从偶然行为到连续规范管理的组织化过程;经济方面,会馆的资金筹集越来越完善和制度化;文化方面,晚明清初多样化的、区域化的祠庙信仰演化为会馆中规范化的以关帝为中心的神灵体系。
关键词:
河北 山西商人 河北会馆 历史变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广瑞
河北省正定县县城南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曾因城内大佛寺而著称,为河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然而今天的正定,则以一个全新的旅游城而被列入河北省的旅游地图上。它所吸引的来访者不再是求佛还愿的香客,寻古访旧的外国人也并不多见,而绝大多数是追求娱乐、消遣、新奇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晏雪莲 周超宇
清朝晚期,河北棉产区形成产地市场与中转集散市场两级市场体系,通过与外省棉花消费市场相连接,河北棉花得以大量外运。外运路线分东西南北四条,囊括华北大部以及西北、华中部分地区。山西花商在棉产地与消费市场广设花店,并凭托由制度化的书信经营形成的信息网络和以资金融通、清算为内容的金融体系,构建了完整的棉花贸易体系,实现购销一体化。山西花商也因此成为晚清河北棉花贸易发展的重要内生性因素。河北棉花西运山西,成本由花价、脚费、包装费用、厘金、官税、店用与打用钱(银)等部分构成。在棉花贸易过程中,因各地棉平与货币不同,棉花运往目的地后需对货币和重量进行换算;与其他商品不同,棉花价格以重量表示,花商利润主要来源于棉花在买进卖出时计费重量之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正明
一、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山西人经商历史很久,自春秋以至宋辽金元,史书屡有记载。但是,称雄商界则在明清时代。山西商人大体兴起子明代前期,明中叶以后迅速发展,清中叶时进入鼎盛,直到清末才衰落。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主要是以下几个条件促成的。其一,明初北方边镇市场的形成,为山西商人的兴起提供了活动舞台。明建国后,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政府的严重边患。为此,明政府不得不实行重兵把守边镇和卫所军屯以及加修长城等一系列防御措施。据《明会要》卷63载:“明初,设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九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
解州城 商业 关帝庙 碑刻资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
解州城 商业 关帝庙 碑刻资料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蔺丰奇 杨双 崔晨丹
县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北省正定县的历史文化在正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正定历史文化传承欠规范、品牌意识较弱、旅游业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应从培育文化品牌、健全文化市场规则、加强产业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工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季辰晔
近郊乡村发展一般呈现3种模式,分别为城市拓展模式、生态旅游模式和在地城镇化模式。河北省乡村"半城镇化"特征明显,近郊地区存在大量城乡双栖人口,是在地城镇化模式的典型地区。基于对正定县铁西片区乡村发展特征和问题的剖析,文章从生态修复、村庄修补、产业振兴、文化复兴4个方面提出在地城镇化实施路径,以期在乡村地域实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文章对于河北省近郊地区的乡村健康长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类似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忠鑫
作为地域性的小型商帮,古田商帮主要经营粮食、红粬、茶叶等乡土产品,在福州甚至国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古田商帮兴修福州古田会馆,历时十余年,至今保存完整。古田会馆留存的三通碑刻,是研究近代闽江流域商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根据历年经费支出细目,我们可以归纳出会馆建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又由于会馆的募资主要采取抽厘的方式,则可以从年度捐输金额大致推测出古田商帮各行业在清末民初的经营态势,从中可以窥见古田商帮与福州城市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但是,捐输额度的多寡,也会受到会馆建设进程的影响,不可简单地将其作为商业经营态势的反映。
关键词:
古田商帮 会馆 福州 碑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廖声丰 孟伟
历史表明,古自然村庄的发展各有其不同的发展路径。至迟在宋元开始,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形式的寺庙对于中国古代自然村庄的轨迹影响巨大。对现存庙宇碑刻的考察后发现,明清时期高平县寺庄村的庙宇给予这一个地处晋东南山区村落的影响,更多的是带有明显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明清 山西商人 村落 庙宇 碑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俊峰 白如镜
康熙末年,在河套地区开发与蒙粮内运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碛口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开始兴起,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沟通华北与西北两大经济区的综合型商运码头。民国时期,伴随着晋蒙黄河水运的衰退,东西双向性质的晋陕货物集散成为其主要商贸形式。不同于多数脱胎于乡村聚落的市镇,碛口自兴起之初就呈现出纯粹的商业景观形态,镇城空间沿黄河与湫水河岸线性展开,最终定型为“五街区”形制。鉴于其经济地位,从咸丰初年通判衙门和厘税局的相继设置开始,地方政府对碛口直接的行政与经济管控从未中断,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以商人家族为主导的社会运行秩序。民国初期,商人群体通过成立商会实现了内部权力关系的整合,并在复杂的地方权力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
河运 市镇 商业 景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国英
在影响粮价的几种因素中,货币由于是价格的表现手段,其制度变革及流通量的变化等对粮价的影响更为直接。文章对山西1736—1911年间以银计量粮价的整体特征,以及考虑货币变革因素后,以钱计量价格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山西市场上货币实际流量与存量的数值,所以在将以银衡量的价格转变为以钱计量的价格时,将银钱比价和货币铸造的变化纳入考量。研究发现,清代山西省以银计量的粮食价格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考虑到清朝后期通货紧缩,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实际上要比数据中显示的大。银钱兑换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一用银计量的粮食价格的波动,政府通过制钱的铸造及贬值来调节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变动,维持以银计量的粮食价...
关键词:
清代 山西 粮价 货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启耀
近代后期,中国乡村普遍存在极高的赋税,山西的情况尤其如此。1927-1937年期间,正是阎锡山统治山西的重要时期。此间,山西农村社会一方面承受着阎锡山"村制"改革之重,一方面又遭受着军阀战争的骚扰,田赋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山西乡村也面临着同全国其它大多数乡村同样的情况,如赋税在行业和城乡间征收的极端不平等,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对农村赋税的深刻影响,近代以来的自治运动所导致的地方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田赋征收人员的舞弊及地方公务人员的贪腐等,造成这一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严重的田赋负担问题。作为了解近代山西乡村社会的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张林峰
本文通过对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微观分析,发现清代晋商在济南经营的主要行业除历来擅长的金融和盐业之外,首饰业和药业占比之高是在其他城镇罕见的,特别是21家药业字号中竟有19家主营人参。晋商的这一行业选择,显然是为适应济南作为省会城市,高端消费群体相对庞大所采取的策略,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济南商业中奢侈性消费占比较高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