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0)
- 2023(1301)
- 2022(1159)
- 2021(1212)
- 2020(1030)
- 2019(2240)
- 2018(2346)
- 2017(4246)
- 2016(2517)
- 2015(3020)
- 2014(3130)
- 2013(2956)
- 2012(3036)
- 2011(2723)
- 2010(2901)
- 2009(2882)
- 2008(3168)
- 2007(3089)
- 2006(2784)
- 2005(2557)
- 学科
- 济(9686)
- 经济(9666)
- 管理(7841)
- 业(6469)
- 企(5891)
- 企业(5891)
- 方法(4146)
- 学(3462)
- 数学(3142)
- 数学方法(2996)
- 中国(2794)
- 财(2570)
- 理论(2552)
- 制(2518)
- 农(2475)
- 贸(2170)
- 贸易(2167)
- 易(2109)
- 教育(1949)
- 业经(1942)
- 策(1787)
- 教学(1773)
- 体(1758)
- 银(1739)
- 银行(1733)
- 和(1684)
- 行(1636)
- 务(1628)
- 财务(1620)
- 财务管理(1611)
- 机构
- 大学(40582)
- 学院(39188)
- 研究(14175)
- 济(12790)
- 管理(12533)
- 经济(12355)
- 中国(11355)
- 理学(10287)
- 理学院(10133)
- 管理学(9738)
- 科学(9709)
- 管理学院(9673)
- 京(9451)
- 所(7960)
- 农(7621)
- 研究所(7027)
- 江(6796)
- 中心(6734)
- 财(6711)
- 北京(6108)
- 农业(6083)
- 范(6069)
- 业大(6065)
- 师范(5987)
- 州(5472)
- 财经(5023)
- 院(4980)
- 技术(4951)
- 省(4950)
- 师范大学(4771)
共检索到66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楠楠
中国传统审判中的民意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在明清一些案件中,平民、文人和官僚阶层或是出于自身利益相关的诉求,或是出于义愤和同情分别或共同对"不干己事"的案件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平民通常选择群体性的非典型诣阙叩阍的形式,文人团体更擅长口诛笔伐和讽喻褒贬,官僚阶层往往利用谏诤和弹劾的制度来达到影响案件裁决结果的目的。当作为民意表达的舆论在案件第一次审理前形成一定规模,则可能直接影响判果,在裁断之后亦可通过发起复审程序而再次影响案件结果,这种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案件的透明度,起到监督审判公正的作用。
关键词:
明清审判 民意 介入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孔庆江 梅冰
我国法院在涉外审判中能否及如何适用条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关系到条约的基本功能、条约在国内法中的地位以及一国法院在该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权能。无论是现行国内法,还是“约定必须信守”的习惯国际法原则,都暗示国际条约具有在国内法上的效力,并且应优先于国内法适用。虽然确认条约在国内法上的效力并不等于说明法院应该在裁判中适用条约,而且涉外司法实践在这方面也无一致做法,但是,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已提出准确适用条约的问题,间接承认了条约是国际裁判的重要法律依据。在“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展开,特别是在专门设立国际商事法庭的背景下,我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案件时更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国际条约在涉外审判中的适用问题。笔者建议:区分可直接适用和作为解释依据的条约;直接适用为个人直接设定权利的条约;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吸收国际条约的规定而予以适用;加强司法适用条约的研究。在涉外审判适用国际条约时要重视必要性、合法性、解释性和一致性原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暾
分析十八大之后纠正的23起影响性刑事错案发现,难以有效实施的非法证据排除、以证人笔录代替证人出庭作证,以及未切实遵循"排除合理怀疑"是审判环节刑事错案中主要的证据问题。基于此,应通过细化"非法证据排除"相关规定、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来落实证据裁判规则,通过规范运用"排除合理怀疑"、坚持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和赋予被追诉人为无罪者的诉讼主体地位来落实疑罪从无原则。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静秋
法庭话语标记语all right是庭审参与人对法律程序、机构权力、心理动机等多种语境因素做出的动态顺应,它具备肯定、强调或提醒关注、提示话轮转换、打断话语和缓和面子威胁等五种元语用功能。文章主要对all right在法庭审判话语中的动态顺应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五种元语用功能在不同庭审参与人话语中的分布频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郭滨辉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形式的不断出现,税务机关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提高,皆导致近年来涉税案件大幅增加。由于涉税案件的特殊性,在税务行政执法及司法审判的程序上,存在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基于此,从纳税人在税务行政执法阶段的救济权困境、税务行政文书的可诉性差异、税务行政主体的资格认定、涉税案件在行政执法及司法审判中的程序衔接四个方面,详尽论述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涉税案件在行政执法及司法程序中问题的协调提出思路。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彬
在后果主义审判中,裁判后果的发现与证立是一个二分的过程,裁判后果的认知过程是“经验—直觉”与“理性—分析”双重加工的过程。在司法决策过程中,受主体性因素和情境性因素的影响,法官会形成对裁判后果的认知偏差。前者主要表现为司法决策的锚定效应和结果效应,而后者主要表现为决策环境异化带来的决策风险。为了防范裁判后果的认知偏差,必须通过强化裁判说理实现裁判后果的理性证立,通过制度改革实现司法体制的“去科层化”和决策评价的“去功利化”,为司法决策创造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郭滨辉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形式的不断出现,税务机关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提高,皆导致近年来涉税案件大幅增加。由于涉税案件的特殊性,在税务行政执法及司法审判的程序上,存在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基于此,从纳税人在税务行政执法阶段的救济权困境、税务行政文书的可诉性差异、税务行政主体的资格认定、涉税案件在行政执法及司法审判中的程序衔接四个方面,详尽论述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涉税案件在行政执法及司法程序中问题的协调提出思路。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等同原则在美国专利侵权判定中的产生与发展、法官及法院对等同原则的理解与把握,充分发挥并展示了其作为制度性工具的利益平衡价值。基于平衡专利权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面对等同原则在我国专利诉讼中实际运用的现实,我国应当在《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时明确规定等同原则,并在专利法司法解释中明确等同原则适用的具体规则、建立统一的专利(或者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以从制度上及体制上保证等同原则的司法统一适用。
关键词:
等同原则 利益平衡 借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魏斌
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实质化改革就是要求诉讼证据出示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这即是要求控辩审三方间的司法证明也必须展现在法庭。创新与审判中心主义相适应的司法证明理论是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司法证明高度符合"论辩论证"的目的性、多主体、动态性和对话式等特点,因而司法证明是作为论辩论证的。从论辩论证的视角看,司法证明是一个控诉方和辩护方提出支持论证支持其主张,提出反论证辩护其主张,从而试图说服审判方接受其主张的论辩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审判方需要认证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相关性,从而评估双方的论证,检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时雨 董敬畏
在文化思潮、政治制度、生存模式发生深刻变迁的转型中国社会,频繁引发情绪对垒的“网络舆论审判”,实则是一种弥补正式治理秩序空缺的自发性社会调节机制:在社会规范更迭、行为约束缺位的背景下,“网络舆论审判”表征着互联网“无道”情境中的神圣道德律令,强化了由德性论、社会性道德形塑的道德主义行为规范;权利意识抬升、意见吸附有限条件下,“网络舆论审判”是溢出性民粹冲动的鲜活呈现,并可能在“闹大-维稳”的互构中成为被默许的补充性政治参与;社会联结脱嵌、风险共同体涣散基础上,“网络舆论审判”是公众消解社会风险、找回脱域化社会团结的恰适工具,借助网络“全视监狱”曝光越轨者,并重新展示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规范。但这一自发性秩序愈发挤压着正式规则的客观独立空间,并由于国家缺场而造成过罚不当、破坏性大于恢复性的随意制裁,亟须接受制度性控制的价值引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宋志勇
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是二战后国际社会依据国际法对德日两大法西斯国家进行的国际大审判。两大国际审判都体现了人类正义和国际法的尊严。两大审判既有通过惩罚战争犯罪而震慑战争犯罪,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和宗旨,也有因德、日两大侵略国罪行的特征不同和盟国对德、日政策的不同表现出一些差异。两大审判既体现了重大的法律意义,又体现了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审判之后德、日对待审判和历史认识的不同态度,使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迥然不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琳琳
根据刑事审判集中审理原则,刑事案件的审判应当不间断地持续进行直到审理完毕。这一原则必须与其他诉讼原则相联结,才能实现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一原则。
关键词:
集中审理 诉讼公正 诉讼效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马龙喜 杨维松
劳动保障部门是工伤认定的行政机关,如果申请人对劳动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决定或者不予受理决定不服,工伤认定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均有权提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条例》对工伤认定这一具体行政行为明确规定了司法救济,但必须先提起行政复议,也就是复议是起诉的前置程序。实践中,劳动保障部门许多工伤认定结论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由于认识的不同,有些工伤认定结论在申请人提起行政诉讼中被法院撤销。审判实践中法院始终坚持对工伤认定的范围和条件应作...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上仁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已建立传闻法则,排除庭外证言;我国大陆目前仍大量采用庭外证言,造成证人出席率偏低,影响被告对质诘问权。庭外证言中,尤其以共同被告供述问题最为复杂,对此供述的证据属性与证据能力问题在我国大陆还未明确,我国台湾地区则是透过一系列修法与大法官解释确立共同被告亦有证人地位,有接受诘问与伪证罪之适用。台湾地区数十年的立法经验与司法判决历史,可为我国大陆日后修法的借鉴。最后厘清传闻法则与对质诘问权的关系,当传闻例外与对质诘问权相冲突时,应以保障宪法人权为依归,以对质诘问权的例外作为传闻例外的检验标准,否则即使符合传闻例外,也应无证据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