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6)
- 2023(3941)
- 2022(3294)
- 2021(3009)
- 2020(2388)
- 2019(5079)
- 2018(4690)
- 2017(8814)
- 2016(4978)
- 2015(5270)
- 2014(5121)
- 2013(4911)
- 2012(4571)
- 2011(4153)
- 2010(4038)
- 2009(3495)
- 2008(3252)
- 2007(2817)
- 2006(2455)
- 2005(2176)
- 学科
- 济(23662)
- 经济(23652)
- 地方(12864)
- 管理(9836)
- 地方经济(7734)
- 方法(7240)
- 数学(6675)
- 数学方法(6628)
- 业(6439)
- 中国(6125)
- 农(5435)
- 学(5372)
- 环境(4712)
- 制(4290)
- 财(4161)
- 农业(4029)
- 业经(3841)
- 企(3692)
- 企业(3692)
- 度(3458)
- 制度(3449)
- 服务(3182)
- 发(3104)
- 资源(3084)
- 和(3022)
- 财政(2915)
- 家(2911)
- 域(2866)
- 区域(2861)
- 国家(2758)
- 机构
- 学院(66785)
- 大学(65780)
- 研究(27119)
- 济(25848)
- 经济(24986)
- 管理(22372)
- 理学(19396)
- 科学(19036)
- 理学院(18990)
- 管理学(18557)
- 中国(18440)
- 管理学院(18427)
- 京(14239)
- 所(14100)
- 研究所(13108)
- 中心(12349)
- 农(11549)
- 财(11437)
- 范(11404)
- 师范(11307)
- 院(10496)
- 江(10409)
- 业大(10177)
- 省(9602)
- 师范大学(9290)
- 农业(9121)
- 财经(8791)
- 州(8737)
- 科学院(8710)
- 北京(8613)
- 基金
- 项目(52673)
- 科学(42633)
- 基金(38589)
- 研究(36316)
- 家(35018)
- 国家(34802)
- 科学基金(29762)
- 社会(24179)
- 社会科(23053)
- 社会科学(23048)
- 省(22009)
- 基金项目(21574)
- 自然(19655)
- 自然科(19182)
- 自然科学(19176)
- 自然科学基金(18771)
- 划(18519)
- 教育(15582)
- 资助(14241)
- 编号(13687)
- 发(13120)
- 重点(12734)
- 部(10754)
- 计划(10566)
- 发展(10476)
- 国家社会(10441)
- 课题(10431)
- 创(10405)
- 展(10349)
- 科研(10073)
共检索到95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祥晓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作为中国古代城镇选址的重要原则,影响了后世城水空间关系的格局。不同的城水空间类型,导致河流对城镇的差别影响,因之决定了地方社会迥异的措施因应,从而形成地域之间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综合而言,明清卫河流域的城水空间关系可分为近河型与远河型,以近河型为主。前者包含河流绕城、城镇临河及跨河等不同形式。因城镇地近河流,常受洪水泛滥冲啮之患,因而形塑了沿河地方以防水固城为主的景观适应。后者则因远离河流,常有城镇用水之困、文脉断绝之危,是以通过开渠引水绕城等形式,竭力缩短城水的空间距离,既为解决生活实际,更为营造城镇风水,以求当地科甲蝉联,人文蔚起。明清城水空间的差异与地方的因应措施,表明卫河流域州县城镇重防御与重文脉观念的演变,反映了沿河城镇独特地域景观的塑造与城水空间差异之间的密切关联。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祥晓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作为中国古代城镇选址的重要原则,影响了后世城水空间关系的格局。不同的城水空间类型,导致河流对城镇的差别影响,因之决定了地方社会迥异的措施因应,从而形成地域之间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综合而言,明清卫河流域的城水空间关系可分为近河型与远河型,以近河型为主。前者包含河流绕城、城镇临河及跨河等不同形式。因城镇地近河流,常受洪水泛滥冲啮之患,因而形塑了沿河地方以防水固城为主的景观适应。后者则因远离河流,常有城镇用水之困、文脉断绝之危,是以通过开渠引水绕城等形式,竭力缩短城水的空间距离,既为解决生活实际,更为营造城镇风水,以求当地科甲蝉联,人文蔚起。明清城水空间的差异与地方的因应措施,表明卫河流域州县城镇重防御与重文脉观念的演变,反映了沿河城镇独特地域景观的塑造与城水空间差异之间的密切关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朋 渠玮娟 朱玺 吴雨纯 汪静 张本发 许梅越 戴洪宝
基于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通过FAO-PM56计算出蒸散量的基础上,构建以气温、降水、蒸散等9种要素在内的水热指标体系,运用气候倾向斜率、Mann-Kendall(M-K)检验和地理空间插值等方法,揭示淮河流域近60年水热格局特征。结果表明:60年来,淮河流域总体呈湿热趋势,表现为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蒸散量下降趋势;年内分布表现为水热变化同期,高值集中分布在6~7月,呈单峰型分布;年代际分析表明近60年来研究区暖湿趋势显著,呈现出年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先下降后上升,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降水要素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次上升的趋势;从突变特征来看,热量要素突变稳定性高于水分要素;淮河流域热量因子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对角(西南-东北)变化趋势,是南北交错带带来的经纬度地带性以及地形作用的综合结果,水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岳海珺 郝云飞 刘文斐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方法:构建MinDS模型测算2004~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和动态演进,借助地理探测器考察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中上游地区内部生态效率的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流域整体及三大地区均存在右拖尾和极化现象;从内源性因素看,经济发展差异是生态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交互组合是关键性驱动因素;从外源性因素看,人口密度差异对流域整体及中上游地区的驱动作用较高,外在因素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的解释力。研究创新:基于城市视角考察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规律,并从内源和外源两个层面揭示其成因。研究价值: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效率 时空演进 地理探测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亮 徐建刚 蒋金亮 袁艳华 孙东琪
采用淮河流域35个地市2010年社会经济、网络调查和水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的构建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流域各市水污染防治能力进行评价,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能力的总体、局部的空间差异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河流域各地市水污染防治能力普遍较低,且呈现显著空间差异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整体呈现干流高于支流,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梯级趋势;②流域经济发达地区防治能力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防治能力远高于普通地级市;③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能力空间分布与流域实测水质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即防治能力较高地区水质普遍较高,防治能力较低地区水质则较差。
关键词:
水环境 污染防治 空间差异 淮河流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晨光 乔家君
研究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揭示其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和实现黄河流域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eo DA和GIS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法,深入分析了1990-2013年黄河流域332个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经济的差异及其空间演化。结果表明:(1)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整体水平不断上升。高及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且呈团状集聚,中等水平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传统的农牧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头及周边地区。空间格局以高水平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低水平区扩散,分层现象较明显;(2)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村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呈逐渐增强态势,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显著高—低和显著低—高类型区则较少;(3)区位、产业结构和政策是导致黄河流域农村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思梦 王大钊 黄昌
论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适用性进行评价。以TRMM卫星的降水产品和气象观测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作为参考,选用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误差(BIAS)、平均误差(ME)以及标准偏差(SD)多种统计分析指标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GPM卫星降水数据具有与观测数据较好的一致性以及良好的时间模式;2)GPM卫星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系数(R>0.72)以及较低的误差范围(-0.59%~1.62%);3)相比TRMM,GPM具有较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0.76)和更小的相对误差(BIAS<1.14);4)卫星估测降水量的精度与高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总的来说,GPM卫星降水数据在地形复杂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也能够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分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传富 刘俊国
蓝绿水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蓝绿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评价方面,在流域尺度上考虑气候因素的蓝绿水时空差异研究甚少。本文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内流河地区的黑河流域,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指数(M)2个指标确定典型年份,并分析不同典型年份(干旱年、湿润年、平水年)的流域蓝绿水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的蓝水与绿水的合计深度从降雨量较高的上游到降雨量较低的下游呈现递减趋势;2)蓝绿水总量在湿润年份(1998年,252.72亿m3)明显大于干旱年份(1978年,167.73亿m3);3)绿水系数,即蒸散发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在干旱年份(90.30%)明显高于湿润年份(85.41%)。同时...
关键词:
蓝水和绿水 典型年份 黑河流域 绿水系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王玥 段亚琼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分区划定方法,提出了“流域—片区—单元”3个层级的管控单元,建立了基于“区划—网络—布点”3个维度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对其生态区划、生态廊道以及村庄分类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管控策略。研究可为旬邑三水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提高其生态空间管控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关键词:
生态空间 分区管控 管控方法 三水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冯宗宪
基于199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面板数据,先利用US-SBM分析模型测得各省区绿色发展水平,再采用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及β收敛等分析方法考察流域绿色发展区域差异及差异演变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流域绿色发展总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上游地区绿色发展区域内差异相对最大,中游相对最小;下游与上游、中游地区绿色发展区域间差异均较大,而上游、中游区域间差异相对要小;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2)流域总体、上游及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差异演化趋势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仅中游地区存在一定程度σ收敛;同时流域总体及其三个分区绿色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
关键词:
区域绿色发展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冯宗宪
基于199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面板数据,先利用US-SBM分析模型测得各省区绿色发展水平,再采用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及β收敛等分析方法考察流域绿色发展区域差异及差异演变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流域绿色发展总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上游地区绿色发展区域内差异相对最大,中游相对最小;下游与上游、中游地区绿色发展区域间差异均较大,而上游、中游区域间差异相对要小;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2)流域总体、上游及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差异演化趋势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仅中游地区存在一定程度σ收敛;同时流域总体及其三个分区绿色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
关键词:
区域绿色发展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翟丽妮 林沛榕 吴凤燕 马丽梅
隽水河流域地处鄂东南地区,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是洪涝灾害频发和多发的地区。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采用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计算了林地、居住用地、草地、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场次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隽水河流域洪水过程模拟中适用性好,通城(二)水文站验证的结果为洪峰合格率达83.33%,确定性系数E_(NS)大于0.80,决定性系数R~2大于0.9。(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居住用地和耕地对洪峰和洪量均有增加作用,其中,居住用地增加更为显著;林地和草地对洪峰和洪量均有削减作用,其中,草地削减更为显著。(3)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中小洪水过程影响的幅度更为显著,而对较大洪水过程影响的幅度却相对较弱。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兰 朱苗 牛少林 殷宝库
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以雨养农业为主的三水河流域农业用水需求大、水资源短缺以及用水效率低的突出问题,该研究采用水平衡理论和Penman-Monteith法,在年度、月度与作物层面上分别得到2020年三水河各子流域单元农业生产空间的供、需水量,分析供需匹配的时空特征,并判断供需矛盾的等级与类型。结果表明,三水河流域农业生产空间水资源供需匹配存在空间和时间错位性,水资源匹配性北高南低;年度农业用水整体处于“水平衡-临界匮缺”的匹配性等级,农业主产小流域水匮缺程度相对严重;月度农业生产空间水资源匹配性时空差异显著,盈余型、匮缺型和盈匮相持型小流域并存;作物用水匹配性整体表现为苹果>玉米>小麦,苹果用水的匹配关系接近于平衡,为流域用水方面的优势作物。据此,研究提出农业生产空间调控建议,为提高三水河流域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志峰,李春晖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半以上,研究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时空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兰州以上19个降水站点1959~1998年系列数据,采用EOF技术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存在四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东西型”和“相间复杂型”。但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降水主要受青藏高原大尺度气候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从时间尺度上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并伴随3、6、和11年的周期变化,而且在1986和1991年发生突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万明 谭周令
通过对玛纳斯流域水权交易的分析,并借鉴交易的外部性理论,对玛纳斯流域水权交易的正负外部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通过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水权交易中外部性的存在性,并在结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玛纳斯流域 水权 交易 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