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1)
- 2023(13205)
- 2022(11105)
- 2021(10265)
- 2020(8239)
- 2019(19077)
- 2018(18729)
- 2017(35554)
- 2016(18804)
- 2015(20856)
- 2014(20788)
- 2013(20545)
- 2012(19151)
- 2011(17299)
- 2010(17340)
- 2009(15811)
- 2008(15219)
- 2007(13434)
- 2006(11950)
- 2005(10663)
- 学科
- 济(85071)
- 经济(84981)
- 业(52068)
- 管理(49221)
- 企(37324)
- 企业(37324)
- 农(33516)
- 方法(32447)
- 数学(28876)
- 数学方法(28483)
- 中国(25705)
- 地方(24850)
- 农业(22505)
- 业经(21423)
- 制(18572)
- 财(17948)
- 银(17293)
- 银行(17280)
- 行(16408)
- 发(14248)
- 融(14157)
- 金融(14156)
- 学(13969)
- 贸(13914)
- 贸易(13897)
- 易(13282)
- 环境(12932)
- 地方经济(12394)
- 技术(12230)
- 和(11364)
- 机构
- 学院(259588)
- 大学(255952)
- 济(109148)
- 经济(106828)
- 管理(101928)
- 研究(87212)
- 理学(86708)
- 理学院(85759)
- 管理学(84343)
- 管理学院(83824)
- 中国(70448)
- 京(54332)
- 科学(50842)
- 财(50131)
- 农(44863)
- 中心(43129)
- 所(41575)
- 江(41002)
- 财经(39033)
- 研究所(37334)
- 业大(37086)
- 范(35885)
- 师范(35561)
- 经(35489)
- 北京(34196)
- 农业(33673)
- 州(33462)
- 经济学(33089)
- 院(31744)
- 经济学院(29788)
- 基金
- 项目(174251)
- 科学(138994)
- 研究(131091)
- 基金(126297)
- 家(108261)
- 国家(107252)
- 科学基金(93882)
- 社会(85236)
- 社会科(80700)
- 社会科学(80686)
- 省(69359)
- 基金项目(66871)
- 教育(59717)
- 自然(58760)
- 划(57544)
- 自然科(57413)
- 自然科学(57401)
- 自然科学基金(56319)
- 编号(53732)
- 资助(50656)
- 发(42756)
- 成果(42545)
- 重点(38834)
- 部(38316)
- 课题(37109)
- 创(36700)
- 国家社会(35108)
- 发展(34524)
- 创新(34298)
- 展(33955)
- 期刊
- 济(128879)
- 经济(128879)
- 研究(79454)
- 中国(57209)
- 农(46009)
- 管理(37994)
- 财(37668)
- 学报(35635)
- 科学(35470)
- 融(33774)
- 金融(33774)
- 农业(30232)
- 教育(29518)
- 大学(29035)
- 学学(27239)
- 业经(25137)
- 技术(24359)
- 财经(18918)
- 经济研究(18874)
- 问题(17352)
- 经(16272)
- 业(13609)
- 理论(12758)
- 图书(12638)
- 版(12551)
- 技术经济(12466)
- 商业(12245)
- 资源(12162)
- 农村(11914)
- 村(11914)
共检索到404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廖声丰 孟伟
历史表明,古自然村庄的发展各有其不同的发展路径。至迟在宋元开始,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形式的寺庙对于中国古代自然村庄的轨迹影响巨大。对现存庙宇碑刻的考察后发现,明清时期高平县寺庄村的庙宇给予这一个地处晋东南山区村落的影响,更多的是带有明显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明清 山西商人 村落 庙宇 碑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振刚
清代山西农村庙宇营建时,工匠和非技术性劳力或是义务工,或是雇工,或是二者的混合。材料运输有雇人搬运、雇人赶车拉、车马义务出工及多种方式混合。建材、地基或购买,或接受布施,材料也能生产制造或用旧材料,或多种方式混合。方式的多样性,能最大程度保证工程所需。广大村民是农村庙宇营建的一大股义务劳力。
关键词:
山西农村庙宇 劳力 建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
解州城 商业 关帝庙 碑刻资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乔南
解州城是清代山西南部的一座商城,亦为晋、陕、豫三省物资汇聚之地。该城始建于隋,兴起于明,清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彼时,解州城内商号众多,金融、药材、粮油、纺织业等为较重要之行业。解州城外关帝庙号称关庙之祖,历朝政府对其不断加封、拨款重修,前来拜谒之人络绎不绝。每年举行的数次规模盛大之关帝庙会,吸引山西本省及河南、陕西客商来此交易。繁荣的商业与盛大的庙会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解州独有的商业特色。本文拟利用现存于解州关帝庙的碑铭资料,并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清代解州城商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
解州城 商业 关帝庙 碑刻资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杨君博士的新作《民国北京庙宇类型研究》于2020年10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既是宗教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也与社会经济史研究有着密切关联,值得一读。全书从民国北京的庙宇与管理、认识民国北京庙宇类型的不同角度、从掌控者角度看民国北京庙宇类型等方面展开阐述,使读者对民国北京庙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民国时期北京庙宇置于三个向度进行系统深入探讨:即从常见的四种庙宇分类角度总结其特点;
关键词:
《民国北京庙宇类型研究》 类型研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榕
清初“迁界”瓦解了福建沿海地区原有的聚落结构与社会秩序,“复界”后沿海地方在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夹杂着主与客的矛盾。祠堂与庙宇等文化资源在社会秩序重构过程中往往成为不同宗族建构在地定居历史、声索地方资源所有权的有力佐证,不同人群依凭自身的文化资源与策略运用达成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地方宗族如何运用文化资源建构祖先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庙宇、祠堂在传统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
漳泉沿海 主客之争 祠堂 庙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宾长初
百色是清代桂西重镇,滨临右江,交通便利,商业繁盛。百色粤东会馆保存的碑刻以及地方志资料显示,百色的兴起约在康熙末年,清代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咸丰年间出现衰落,同光年间有所恢复。百色地处滇桂黔交通要道,是桂西乃至滇黔门户,不但是桂西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也是滇黔两省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道光年间汇聚百色的粤商有430余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约500万两。光绪年间,在百色经商的粤商商号有300多家,年经营额估计约为117万两。
关键词:
清代 百色 商业 粤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杜鹏
基于关中金村庙会的调研表明:庙会是关中农村最为重要的公共性活动,它嵌入地方社会之中,通过其宗教整合、交往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市场整合功能,建构了以特定村庄为焦点的集体欢腾场面;庙会"圣凡一体"的实践特征决定着其社会秩序整合功能的实现,即庙会作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中介,从时间的合理安排、空间的有效配置和主体合作三方面,将神圣内容与凡俗内容合理地容纳在其共同架构中,为地方秩序再生产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能量,从而有利于强化乡村社区认同,凝聚村民集体力量,促进地方社会的整合。
关键词:
庙会 社会秩序 整合机制 圣凡一体 关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祁州药市兴起于清初,清代中叶迅速发展,同光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华北最大的药材市场。据捐款统计,同光之际汇聚祁州的商人商号已近2 000家,其中以关东、怀庆、山西等药材帮实力最强。祁州药市的货源和辐射范围主要包括直隶、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也有少量江西、宁波、陕西药商来此贸易。这些药材商帮将家乡所产药材汇集到祁州,又从祁州购买其他地区所产带回各自的销区。祁州本地经济也以药材贸易为中心,形成加工存贮、中介贸易以及餐饮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
关键词:
清代 祁州 药市 药商 捐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志远
通过对华北农村以红白喜事互助为主要目的的"随姓"结合现象的考察表明:"随姓"结合关系具有多缘选择性、功能指向性、对等互惠性及代际传递性等特征;多姓聚居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中的族群集团意识以及村落认同的内生性力量,是"随姓"结合关系生成的主要诱因。"随姓"结合现象呈现出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阶序性"、"文化互嵌性"及"混合性"等特征,并折射出村落社会变迁过程中村民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日益疏离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忠鑫
作为地域性的小型商帮,古田商帮主要经营粮食、红粬、茶叶等乡土产品,在福州甚至国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之上,古田商帮兴修福州古田会馆,历时十余年,至今保存完整。古田会馆留存的三通碑刻,是研究近代闽江流域商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根据历年经费支出细目,我们可以归纳出会馆建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又由于会馆的募资主要采取抽厘的方式,则可以从年度捐输金额大致推测出古田商帮各行业在清末民初的经营态势,从中可以窥见古田商帮与福州城市商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但是,捐输额度的多寡,也会受到会馆建设进程的影响,不可简单地将其作为商业经营态势的反映。
关键词:
古田商帮 会馆 福州 碑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德锋
中国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通过考察村落社会特殊的关系资源、资金状况和信用状况,本文揭示出农村金融市场独具特色的一面:"放任地下金融"和"取缔地下金融"两种论调均不可取,缓解乃至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关键在于引导和监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涌现的金融体制创新,同时,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整合,重新定位农信社功能,有可能建立一种可以包容民间金融、兼具官方金融和民间金融机构优势的新型金融体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冯卫红
古村落是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贫困却是古村落的普遍现象。以保护为基础、产业为途径、减贫为目标,实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协调统一,是古村落面临的主要任务。山西省是我国古村落遗存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古村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旅游开发以及资源开采等产业类型,不同的模式面临的保护与减贫任务各有侧重。本文根据山西省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以及产业发展的潜力,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生态农业、政府救助等适于古村落保护与减贫发展的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对象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古村落保护 减贫模式 山西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曹海林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关键词:
村落公共空间 演变 村庄秩序重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佑兴
以广州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古村落的旅游发展条件与开发原则,提出广州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定位及旅游发展战略。认为广州古村落开发要遵循地方化与国际化相结合,遗产保护与旅游商品化相结合,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及民间资本运作相结合,旅游发展与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广州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定位,即体现广州地方特色的游憩社区与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结合有序的保护战略、整合的市场战略、圈层型的空间战略、立体开发的产品战略、结构优化的产业战略、适宜的经营战略等发展战略,推进广州古村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广州 古村落 旅游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