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2)
- 2023(5166)
- 2022(4275)
- 2021(3858)
- 2020(3290)
- 2019(7372)
- 2018(7368)
- 2017(13787)
- 2016(7699)
- 2015(8908)
- 2014(9281)
- 2013(8823)
- 2012(8146)
- 2011(7257)
- 2010(7351)
- 2009(6670)
- 2008(6376)
- 2007(5881)
- 2006(5135)
- 2005(4528)
- 学科
- 济(34546)
- 经济(34510)
- 管理(17297)
- 业(16807)
- 地方(13466)
- 企(12363)
- 企业(12363)
- 农(10980)
- 中国(10357)
- 方法(9670)
- 业经(8625)
- 产业(8549)
- 数学(8000)
- 学(7984)
- 数学方法(7945)
- 制(7241)
- 地方经济(7125)
- 农业(7074)
- 体(6788)
- 发(6201)
- 结构(6134)
- 财(5754)
- 技术(5661)
- 理论(5135)
- 环境(5091)
- 融(4937)
- 金融(4929)
- 发展(4869)
- 展(4858)
- 银(4605)
- 机构
- 学院(108436)
- 大学(104934)
- 济(43450)
- 经济(42490)
- 研究(42055)
- 管理(38424)
- 理学(32528)
- 理学院(32083)
- 管理学(31507)
- 管理学院(31314)
- 中国(29445)
- 科学(27097)
- 江(24440)
- 京(23812)
- 农(22590)
- 所(22036)
- 研究所(20220)
- 中心(18739)
- 财(18605)
- 业大(18102)
- 农业(17702)
- 院(15771)
- 范(15760)
- 省(15752)
- 师范(15533)
- 州(14658)
- 财经(14253)
- 北京(13579)
- 技术(13566)
- 经济学(12802)
- 基金
- 项目(75487)
- 科学(59028)
- 研究(55805)
- 基金(52192)
- 家(46259)
- 国家(45871)
- 科学基金(38379)
- 社会(35041)
- 省(33454)
- 社会科(33179)
- 社会科学(33175)
- 基金项目(28031)
- 划(26270)
- 教育(24299)
- 自然(23821)
- 自然科(23179)
- 自然科学(23168)
- 编号(22734)
- 自然科学基金(22728)
- 资助(20355)
- 发(18883)
- 成果(18172)
- 重点(17592)
- 课题(17546)
- 江(15990)
- 创(15889)
- 部(15529)
- 发展(15391)
- 展(15183)
- 创新(14915)
共检索到168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悦
产业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城镇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影响城镇体系是比较模糊的。文章选择苏州市吴江区为例,聚焦一般工商业和蚕桑丝织业这两种产业类型在明清至今这一长时间段内与市镇体系的互动演变过程,从等级规模、职能类型和空间分布三个层面考察产业对市镇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因素与市镇体系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一方面,产业的盛衰直接影响着市镇体系的发达程度;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产业形成不同的市镇体系,其中,一般工商业对应网状市镇组织模式,蚕桑丝织业对应枝状市镇组织模式。无论是传统产业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都应该重视产业与市镇体系的关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游欢孙 曹树基
市镇周边乡村农民以兼业的方式部分或暂时实现由农民向手工业工人的转化,其实质是江南的“乡村工业化”而非“人口城市化”。没有现代工业支持的江南市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因而对整个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关键词:
江南 市镇人口 乡村工业化 人口城市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 徐枫
吴江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通盘谋划,坚持布局集中助推城乡规划一体、产业集群助推城乡经济一体、农经集合助推城乡发展一体、资源集约助推城乡生态一体,以及服务集成助推城乡保障一体。但目前面临土地瓶颈问题突出、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市场化程度较低、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法制空间不够明确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吴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发展一体化 吴江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卫其 汪晏伊
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工业经济发达,有各类企业近3万家,每年用工量在80万以上。近年来,吴江区以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为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获取、开发、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线,立足吴江实际,完善政策,创新路径,构筑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市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行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有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景熹
我国目前城镇的设置以县属镇一级为基层。吴江县是江苏省县属镇设置最多的一个县份。全县现有7个县属镇,其人口规模都超过五千人。七镇在该县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它们集中了全县10%的人口,80%的工业产值。通过对吴江县七个镇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城镇结构体系中县属镇这一层次的特点和问题。吴江县位于江苏省的东南角。西依太湖,北界吴县,东与上海市,南与浙江省接壤。全县总面积1,234余平方公里,总人口72.7万。吴江县有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的典型特点,境内湖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伯重
十年前,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刘石吉先生的《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市镇的发展》三篇论文,却早巳不胫而走,在大陆明清史学界广泛流传。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杪将上述三文汇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于1987年刊出,以餐读者。此书不仅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台湾学者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专著,而且也是1980年代国际中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闫富东
清代湖北市场体系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托有利的地理条件建立起来的。市场体系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商品化进程,使农村农副业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
清代 湖北 农村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郑万城
吴江市地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沪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带。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闻名于海内外,交通发达,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出口创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吴江人以其传统的精明和智慧,融入强烈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加快步伐,盯住目标,奋力拼搏,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全市外贸生产和出口创汇为何能连续十一年保持江苏省县(市)级第一,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忠平
市镇作为社会的、经济的及地理的实体,是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于江南农村的。随着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内部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市镇政权组织、宗族组织以及帮行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镇社会经济的影响略加探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万峰
吴江城镇化发展历史悠久,是苏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撤销吴江市设立吴江区,可进一步优化苏州市区行政区划结构,促进苏州城区与吴江统一建设和管理,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区镇合一"体制的发展,取决于对城镇化的推进程度,以及行政区划的改革空间。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撤市设区 区镇合一体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茂华 张金花
明清城市与市镇夜市总体规模与水平超过以往,以江浙一带最为繁华,南半部中国其他地区则胜于北方地区。从夜市所在地行政级别角度看,都城不抵两宋,普通州府繁华超过以往,但数量不及两宋,县州与市镇夜市数量与规模均空前。集餐饮、娱乐、休闲与商品聚散于一体的综合型夜市数量增多,其市场形态成熟,美誉度高;集市型、商品聚散型夜市也为数不少;个别夜市有货币兑换和某大宗商品离柜交易。夜市文化因素浓郁,这体现在画舫、曲艺和餐饮等的存在及品味上。夜市多涉黄涉毒涉赌,有诸多不安全隐患。
关键词:
夜市 明清 分布 类型 特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施卫娟 蒋勤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变迁,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发生深层次变革,一方面企业发展呼唤人才供应"扩量提质",另一方面求职者差异化需求日益明显,传统的公共职介服务模式已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变革的脚步,凸显出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就业管理部门从借力市场化运作、深入信息化建设和探索多元化渠道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公共职介服务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多维度提升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长期发挥公共职介对于调节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侯鹏
明清时期,伴随一条鞭法改革的进程,浙江地区的里甲体系经历了一个以田土为中心的改造和重建过程。通过不定期的土地丈量,原有里甲组织编户的内涵为编田所取代,通过定期的"均田均役"编审,征收组织向着更具地缘化的方向发展。作为这多重行政操作交错进行、长期累积的结果,"图"一级单位在清前期具有了程度不同的地缘性特征。其地缘性强弱取决于土地丈量和推收的准确程度,也与均田编审的组织合理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里甲 明清 均田均役 编审 浙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