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0)
- 2023(11955)
- 2022(10139)
- 2021(9128)
- 2020(7688)
- 2019(17695)
- 2018(17310)
- 2017(33616)
- 2016(18363)
- 2015(20804)
- 2014(21185)
- 2013(21200)
- 2012(20400)
- 2011(18849)
- 2010(19071)
- 2009(17693)
- 2008(17705)
- 2007(16114)
- 2006(14088)
- 2005(12988)
- 学科
- 济(91629)
- 经济(91550)
- 管理(49511)
- 业(49461)
- 方法(39092)
- 企(37659)
- 企业(37659)
- 数学(34998)
- 数学方法(34718)
- 地方(25816)
- 中国(25514)
- 农(24529)
- 财(19783)
- 业经(18567)
- 农业(16907)
- 学(16459)
- 贸(16207)
- 贸易(16196)
- 易(15579)
- 地方经济(14788)
- 制(14766)
- 融(14436)
- 金融(14434)
- 银(14038)
- 银行(14010)
- 环境(13594)
- 行(13488)
- 发(12817)
- 和(12807)
- 技术(12261)
- 机构
- 大学(274251)
- 学院(273926)
- 济(116900)
- 经济(114464)
- 管理(102597)
- 研究(97447)
- 理学(87690)
- 理学院(86573)
- 管理学(85220)
- 管理学院(84686)
- 中国(73357)
- 科学(58979)
- 京(58789)
- 财(53080)
- 所(50188)
- 农(47628)
- 研究所(45290)
- 中心(45108)
- 江(42882)
- 财经(41869)
- 业大(39476)
- 范(39072)
- 师范(38710)
- 经(37914)
- 北京(37548)
- 农业(37356)
- 经济学(36526)
- 院(34715)
- 州(34350)
- 经济学院(33156)
- 基金
- 项目(177433)
- 科学(140061)
- 研究(131298)
- 基金(127486)
- 家(110380)
- 国家(109429)
- 科学基金(93395)
- 社会(83385)
- 社会科(79122)
- 社会科学(79100)
- 省(70420)
- 基金项目(67337)
- 教育(61108)
- 划(59643)
- 自然(58740)
- 自然科(57360)
- 自然科学(57344)
- 自然科学基金(56327)
- 编号(53944)
- 资助(52642)
- 成果(44367)
- 发(44052)
- 重点(40809)
- 部(39969)
- 课题(38273)
- 创(36745)
- 发展(35580)
- 展(34996)
- 创新(34442)
- 国家社会(34301)
- 期刊
- 济(132763)
- 经济(132763)
- 研究(82623)
- 中国(57958)
- 农(43702)
- 学报(41467)
- 财(40247)
- 科学(38556)
- 管理(36302)
- 教育(33558)
- 大学(31092)
- 农业(29655)
- 学学(29113)
- 融(28456)
- 金融(28456)
- 技术(24313)
- 业经(22600)
- 经济研究(21365)
- 财经(21142)
- 经(18170)
- 问题(17998)
- 业(15891)
- 技术经济(14562)
- 贸(14428)
- 商业(13746)
- 统计(13424)
- 图书(13005)
- 理论(12851)
- 资源(12755)
- 世界(12407)
共检索到418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菲菲 李倩 黄鲁成 李欣
明星发明人有助于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绩效。目前对明星发明人的地位与功能探讨不足,导致企业无法全面掌握发明人信息,难以为研发活动招聘合适的人才。鉴于此,对机器学习领域明星发明人的领导、传播、知识或任务排他等功能和地位进行识别,采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确立六类明星发明人,即焦点型发明人、领导型发明人、潜在跨界型发明人、传播型发明人、任务排他型发明人和知识排他型发明人,分析其角色功能。结果表明:部分发明人同时拥有多种地位;领导型、焦点型和知识排他型明星发明人影响范围更广、职业流动性更强,与其他发明人的交互时间更长;隔离同时具有3种地位的明星发明人对焦点型发明人影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荣雪云 杨中楷 刘娜
发明人的创新活动嵌入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两个维度辨识并定义4类发明人角色,包括“明星”、“纽带”、“平庸”和“活跃”发明人。以人工智能领域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授权的专利数据为样本,运用负二项模型,对4类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角色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显著不同。其中,“明星”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高,“平庸”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最低,“活跃”发明人的二元创新能力高于“纽带”发明人,即认知资本对二元创新的影响大于结构资本。结论对提升发明人二元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玉涛 张瑛
作为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明星发明人是企业的稀缺性资源。本文关注悄然兴起的明星发明人研究,利用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评述梳理明星发明人的内涵、分类与测量。首先,本文回顾了明星发明人的内涵演变,从早期仅强调发明人的业绩产出,再转到关注其影响关系,进一步挖掘了不同属性特征下明星发明人的内涵。其次,从产出和影响两个角度对明星发明人分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深化了明星发明人群体内部异质性的认识。再次,从产出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明星发明人的测量指标和标准进行分析,指出每一类测度方式的特点及不足,提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测度方式的思路。最后,总结已有研究在内涵、分类与测量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研究设计指明方向。
关键词:
明星发明人 内涵 分类 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刚波 官建成
本文聚焦于从事纳米研究的学术型发明人,即大学中同时具有国际期刊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双重身份的研究人员(author-inventor),他们是联结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纽带。通过比较学术型发明人和非学术型发明人的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和H指数,本文发现学术型发明人的研究绩效显著高于纯学术研究者,并且在高产作者和高影响力作者行列中占有更高的比例。本文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专利活动对于学术型发明人研究绩效的作用,发现专利数量对于论文数量呈正向作用,但对论文质量有副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忠 文庭孝
[目的/意义]探讨更加科学、更加灵活的发明人评价方案,以期对发明人的影响力作出更精确、更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方法/过程]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优化NBA(Network-based Allocation)方案提出了一种发明人影响力综合评价InventorRank(IR)模型。[结果 /结论]IR模型可以克服其他算法和评价指标的不足,具有更高的区分度,结果更稳定、更合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引狮
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从创造工具向自主创造转化,对"发明人"角色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发明人"关系到创造物的权利归属、专利审查程序、专利许可等制度修改。利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不同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将具有"发明"的意识能力,未来成为法律意义的"人"也不存在理论障碍。但是,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仅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且要有充分的理由修改专利法。从专利制度看,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符合专利法制定的目标,具体实施也存在障碍,目前亟待解决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权利归属问题。应对挑战,应坚持专利法中"发明人"的基本规定,但可以要求申请人履行说明人工智能承担的义务。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发明人 专利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震
职务发明人的权益在职务科技成果技术许可中受到损害日益严重,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手段,因为我国法律对于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的优先受让权的规定不明确。文章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多种解释途径试图明确该优先权的范围。然而答案是不明确的。但是在目前科技创新的环境下,我国有必要赋予职务发明人技术许可的优先受让权。技术许可的优先受让权,是完成人基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的其它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构成了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权的限制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江淮 章激扬
本文通过研究1980—2015年发明人才跨国流动技术中心度变化趋势,揭示高技术行业创新地理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全球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在地理上呈现多中心集聚的发展态势,美国、德国和日本依然保持强劲竞争优势,中国在高技术领域逐步崛起。(2)在生物医药行业,美国是全球绝对领先者,以中国为技术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尚不明显;在计算机行业,中美技术中心度差距要大于中美在高技术领域的整体差距。(3)行业创新能力越强,往往伴随着发明人才的“大进大出”;行业创新能力对技术中心度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主要体现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样本。(4)产业相对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但技术相对比较优势调节效应尚不显著;全球技术中心对发明人才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此,中国在全球发明人才战略布局上,对于面向未来和使命导向型的高技术创新领域,需通过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全球代表性的技术集群,广纳全球发明人才;同时,强调本地化激励,着重发挥本土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强化三者的基础性研究投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江淮 孙冬卿 戴玮 师磊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才集聚,以此带动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对我国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欧洲专利局全球专利统计数据库(PATSTAT)挖掘了全球发明人才流动数据,对全球发明人才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变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球发明人才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呈现多极化变迁特征,即少数中心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中国等)越来越重要,而多数外围国家逐渐边缘化。针对上述典型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迁移模型,并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进行计量检验,发现发明人才流动存在互惠性、路径依赖效应、聚敛效应、传递结构和循环结构等内生机制,这些内生机制推动了全球发明人才流动网络的多极化趋势。此外,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影响着发明人才的流动选择,是多极化变迁中极点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培育与创新中心国家的双向人才流动渠道,降低研发人员迁移成本,以优势高技术产业为抓手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高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青文
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并非自然人发明,以其为主题申请专利时客观上难以填写“发明人”,这给以“自然人发明”为核心的专利制度带来严峻挑战。为了避免申请人将自然人作为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发明人之乱象发生,有必要适当调整发明人制度和现行专利申请规则。按照专利法基本原理,填写发明人作为专利申请人的义务,其目的并非限制发明人署名权的行使,而是为了维护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所应享有的精神权利和经济利益。因人工智能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故无法作为适格的发明人。为了保障发明人正当行使署名权的自由,从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视角,可以不再强制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填写发明人,进而从专利法律制度层面解决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申请专利过程中填写发明人的实践难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军玲 许鑫
目前绝大多数关于网络嵌入的研究聚焦在组织创新的层面,从多层网络嵌入角度探讨研发人员个体创新绩效影响机制寥寥无几。本文构建了多层网络框架,同时引入了发明人合作网络、发明人所在组织的合作网络、发明人内部知识网络三种类型的网络嵌入,来考察组织合作网络和知识网络的特征及其交互在发明人合作网络结构嵌入影响发明人创新绩效中的作用。通过对集成电路领域的专利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随着发明人在合作网络中结构化嵌入程度增大,其创新绩效也会增加;知识网络结构洞特征和组织合作网络中心性会弱化发明人结构网络嵌入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知识网络中心性和组织合作网络结构洞特征则会强化上述关系。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知识网络 网络嵌入 创新绩效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金玉 罗勇根
基于中国地级市高铁开通和专利发明人大样本数据,利用准自然实验研究方法,本文探讨了全国各城市高铁开通对人力资本流动和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促进了人力资本流入,并具有人力资本配置效应:高铁开通减弱了企业人力资本人数黏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单位成本黏性。从流动配置后果来看,对于个体而言,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其后续的创新绩效,并对发生流动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更强;对于企业而言,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同时提高了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创新"质量"的提高作用更明显。在经过包括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等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文章研究结论依然存在。本文研究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探讨了高铁开通对人力资本流动的影响,贡献于高铁开通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相关的研究,也表明高铁开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铁开通 发明人流动 创新 人力资本配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莹琳 唐恒 程龙 苏文成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研究发明人型企业家在研发合作网络中的结构特征和效用,对于优化企业研发合作网络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发明人型企业家专利研发合作网络特征概念模型;其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家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网络密度、群体程度中心性、群体中介中心性等特征指标,形成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研发合作网络特征与演化分析框架;最后,运用2014-2019年科创板企业专利数据和企业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发明人型企业家正在逐步减少对专利研发的全方位参与,同时强化其在合作关系中关键信息枢纽的位置属性;(2)企业家参与研发合作网络密度、群体程度中心性、群体程度中介性大部分高于企业家未参与研发合作网络的数值;(3)发明人型企业家程度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群体程度中心性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发明人型企业家中介中心性、网络群体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晋伟 原梦
发明人网络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与交互的核心渠道,探究发明人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重组理论,构建发明人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利用2012-2021年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明人网络整体聚类系数与平均路径长度均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知识重组再利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发明人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双重中介作用;协作研发深度会强化知识重组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上述研究揭示了知识重组能力与协作研发在发明人网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企业内部网络构建和知识资源优化等具有指导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江淮 戴玮
全球范围内的发明人才流动对各国不同行业研发和生产分工进行了重构,加速了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动,为中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探讨发明人才跨国流动是否提升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利用2000—2014年PATSTAT数据和WIOD数据对世界各国(地区)技术异质性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在全球范围内,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均促进了高、中高和中低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同时降低了低技术行业间接附加值出口份额,推动其优化调整;(2)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进行分解发现,受发明人才跨国双向流动影响,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进口中间产品依赖缓解是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主要机制,中低技术行业形成国内中间产品替代国外中间产品的攀升机制,低技术行业表现出行业内部的自我优化;(3)中高、中低技术行业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经济危机对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合作更密切的国家(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发明人才跨国双向流动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改善的效果更为显著。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中国异质性行业吸引人才和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含义与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