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74)
2023(11062)
2022(8746)
2021(7788)
2020(6476)
2019(14177)
2018(14312)
2017(27141)
2016(15223)
2015(16876)
2014(17323)
2013(16376)
2012(14807)
2011(13227)
2010(13307)
2009(12516)
2008(12462)
2007(11536)
2006(10059)
2005(9572)
作者
(44324)
(37216)
(36738)
(35314)
(23433)
(17600)
(16805)
(14205)
(13948)
(13304)
(12757)
(12400)
(12269)
(11922)
(11921)
(11359)
(10941)
(10923)
(10892)
(10383)
(9423)
(9240)
(9051)
(8432)
(8425)
(8371)
(8243)
(8184)
(7567)
(7500)
学科
(54374)
经济(54279)
管理(47392)
(42954)
(36077)
企业(36077)
方法(19526)
中国(18197)
(18134)
(18030)
(16772)
数学(16089)
数学方法(15884)
业经(14872)
(13956)
(13402)
(12016)
银行(11987)
(11468)
(11244)
(11218)
金融(11211)
财务(11203)
财务管理(11174)
农业(10698)
企业财务(10687)
理论(10457)
体制(10402)
地方(9973)
技术(9680)
机构
大学(214117)
学院(213773)
(83516)
经济(81550)
管理(76022)
研究(75002)
理学(64657)
理学院(63920)
管理学(62669)
管理学院(62284)
中国(56758)
科学(45884)
(45584)
(44021)
(38787)
(38407)
研究所(34652)
(34257)
中心(33930)
财经(33875)
业大(32342)
(30649)
农业(30455)
北京(28178)
(28051)
师范(27667)
(27322)
(26892)
经济学(26443)
财经大学(25106)
基金
项目(142346)
科学(112128)
研究(103728)
基金(103230)
(91179)
国家(90439)
科学基金(76834)
社会(66370)
社会科(62849)
社会科学(62837)
(56053)
基金项目(53739)
自然(48787)
教育(48257)
自然科(47679)
自然科学(47663)
(47212)
自然科学基金(46821)
编号(41467)
资助(41166)
成果(35566)
重点(32699)
(31499)
(30821)
课题(30132)
(30023)
(29694)
(28546)
国家社会(28195)
创新(27911)
期刊
(96594)
经济(96594)
研究(64732)
中国(49291)
学报(38467)
(37310)
(36531)
科学(33299)
管理(30308)
大学(29151)
学学(27549)
教育(27186)
农业(24532)
(22330)
金融(22330)
技术(17867)
财经(17714)
业经(15761)
经济研究(15427)
(15253)
问题(12906)
(12480)
(12129)
科技(10130)
业大(9967)
现代(9453)
(9295)
财会(9267)
理论(9149)
图书(8908)
共检索到329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饶龙隼  
唐宋以来各类小说的书面化助催散韵结合体制的形成,延至元明时期这种编创观览现象更加凸显并递有新变,从而形成明代小说独特的体制形态,因使其诗性叙事功能有所增强优化。明代小说中羼入的诗歌有多方面叙事功能,但在小说叙事中不占主导地位;若脱离散文叙事之主导,其诗性叙事就无所附丽。特别是在小说中羼入诗歌的增聚阶段,其叙事功能非但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反因非体性成分存在种种弊端。不过随着明代小说书面化,所羼诗歌进入体性化阶段;且因羼入诗歌体性化的增强,其诗性叙事完全融摄散文中。所谓体性化,是指羼入诗歌契入小说的故事情节,而与散文深度融合以修饰辅助叙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洪芳林  龚蛟腾  
从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见图书馆事业发展脉络,也是例证公共文教建筑设计衍变的重要学科切面。大历史观视角下,古代藏书楼建筑叙事追求堪舆志趣、文化意向、园林造景、传统礼法,昭显秘藏性质。近代中国图书馆建筑历经清末地方政府创办“藏用”图书馆文教建筑,新文化运动推动“新式”图书馆文教建筑设计,民国时期各地兴起“多元”图书馆建筑设计。其建筑叙事开始由“文献”指向“读者”及其阅读,完成从“私藏”到“公用”的设计转变。当代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发展创新分为3个时期:萌芽起步期(1949—1987),新中国图书馆为政治与科学服务的建筑设计;探索发展期(1987—2008),新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组织与传播的建筑设计;转型变革期(2008至今),新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变革发展的建筑设计。面向未来图景的图书馆公共文教建筑设计,需要扬弃古代藏书楼建筑叙事文化隐喻、强化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前瞻性、重视图书馆新馆及旧馆改建扩建、实现图书馆建筑空间高质量发展。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爱斌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其中“格力”以诗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小琪  
与中国古代文论相比,中国新诗理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对现代性的追求。而毫无疑问,这种追求是在西方诗学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西方诗学,始终是中国新诗理论视野中的重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歌批评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在西方诗学的影响下,中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珈萌  
苏轼诗歌中有不少作品以"我"入诗,表现了宋人对独立意识和主体精神的推崇。而通过与其他人物对象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强化诗人的主体精神,则成为苏轼诗歌的重要特点。其比较方式也极为多样:双向比较,丰富了诗人主体精神的表现内涵,增加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深度,扩充了诗歌表现的张力;转换比较,呈现了诗人主体认知的过程性变化,显示出首尾开阖的章法结构;隐性比较,含蓄蕴藉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诉求,在诗歌技法上更为高妙。同时,苏轼还能在比较中冲破现实的桎梏,为自己或友人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出路,体现了宋人通达的人生态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黎明  
"讲求文法"是胡适文学改良的"八事"之一,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对其他义项详加解释,唯独对此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不少疑惑。然而揆诸实际,胡适的"诗体大解放"活动一直与"国语文法"如影随形,从语法角度改造诗歌可谓是其"文学改良"的另一红线。扬弃宋诗句法,吸收其"说话""作文"因素;否定五七言整齐句法,肯定词的自然文法;打破诗文壁垒,恢复诗的自然语序;废除平仄对仗,用白话拆除旧体诗最后屏障,等等。基于中国诗语演变的历史实际,倡导诗歌语言的自然文法,胡适提出的这种文学革命方略无疑具有开创之功,不过也给后人留下很多文体困惑和艺术难题,如何在"散文"的形式里实现"诗性",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卫俏嫔  
干注册会计师这行已经大约十年了,每年的冬春季节都是在无比繁忙中度过,只有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能够理理思绪,想想审计以外的事情。上大学时,曾经和几个好友疯狂地迷恋上诗歌,到处搜罗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还喜好现代诗。记得汪国真来学校讲演时,我们几个人晚饭没吃,跑到阶梯教室占座位。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汪国真的亲笔签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焱  
新闻特稿借鉴了小说的故事形式 ,两者同属广义的叙事作品范畴。特稿作为新闻的真实性与小说作为文学的虚构性 ,造成了两种体裁的叙事主体在叙事活动中权利大小程度的差异 ,其结果表现为 :新闻特稿中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 ;小说中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并非总是统一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曾凡军  刘璐  
我国现行预算体制的最重要基础就是在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这次改革最大的亮点之处,在于它在原有的基础上极大程度的调转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因而在研究当下预算体制的时候,有必要将其置于央地政府关系的框架之下。因此,本文引入了近年来中央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收支等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分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焱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赢  
作为当代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作家,陈河专注于域外抗战历史的挖掘,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战争小说。陈河的域外战争小说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其笔下的华裔群体助其完成了对海外华人抗战史的重构。通过对多重身份的战争人物形象的塑造,陈河实现了在异域历史和成长氛围中的自我追寻。作品中的雨林、部落、原始民俗等标志物成为文本的主要内容,由此构成的空间书写成为承载多维命题的场所。文本涉及的身体叙事隐含着对爱情悲剧、死亡存在以及政治权力的探讨,由此拓宽了战争小说的表达领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双泉  马昱  朱光亚  
巴别塔隐喻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在神性的时代,人们将认知有限性的原因归之于上帝。然而,理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挤压神性的空间,代表着人类对无限性领域的开拓。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存在,理性大厦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理性大厦逐渐崩塌,人类仿佛又回到了神性的时代。其实,人类不是回到了神性的时代,而是走向了诗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由神话叙事转向了语言叙事。在语言叙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发现,人类失去了对真的追求,那么所有的语言叙事就失去了“能指”,他们无可奈何的将哲学诉诸于“偶然性”去重建知识的大厦,哲学似乎不再需要根基而只需要“想象力”,而全部哲学的努力,也似乎只是为人类寻求诗意的栖居。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哈嘉莹  
杨维桢的诗歌思想体系是以“诗本性情”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了对诗歌创作、诗歌风格以及诗歌形式的论述,并有与其诗歌思想相辅相成的诗歌实践。将“诗本情性”这一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诗歌创作规范,扭转了元代以政教为中心的诗学观念,并对后世的“性灵”文学思想有不容抹杀的开启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岩  
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体制的再认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政策研究室朱岩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经过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的努力拼搏,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一个当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华珉朗  
严歌苓的小说注重动作描摹。论文以《扶桑》《人寰》和《床畔》为例,论析她小说中的动作叙事。严歌苓能够精准地刻画出人物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达到影视般的传神效果;善于从最细微处入笔,铺叙人物知觉感受;她同样精于赋予一个动作深刻的意蕴,将动作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动作描写,不仅承担描画外观、表征心理、揭示性格的浅层功能,而且直接与小说的主题、与文本的结构等等更为深层的表达意图发生关系,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此外,综观这三部小说,也可以看出严歌苓小说在动作叙事上审美衍变的轨迹。论文最后论析了动作叙事的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