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7)
2023(8718)
2022(7115)
2021(6346)
2020(5065)
2019(11289)
2018(11191)
2017(20403)
2016(11486)
2015(12840)
2014(13135)
2013(12589)
2012(12181)
2011(11194)
2010(11511)
2009(10552)
2008(10316)
2007(9544)
2006(8643)
2005(8120)
作者
(34868)
(28784)
(28627)
(27073)
(18355)
(13727)
(13017)
(11382)
(11136)
(10523)
(9964)
(9667)
(9473)
(9379)
(9324)
(8824)
(8572)
(8439)
(8289)
(8217)
(7531)
(7248)
(7083)
(6737)
(6574)
(6542)
(6496)
(6305)
(6033)
(6006)
学科
(49601)
经济(49538)
管理(30687)
(25529)
地方(19538)
中国(19272)
(18404)
企业(18404)
(15687)
业经(12799)
(12572)
(11215)
方法(10960)
(10862)
农业(10694)
(10551)
金融(10544)
地方经济(10540)
(10476)
银行(10452)
(10232)
(10095)
(8923)
数学(8678)
数学方法(8588)
环境(8505)
(7963)
技术(7929)
理论(7684)
(7609)
机构
学院(161387)
大学(157629)
研究(64356)
(63699)
经济(62083)
管理(54885)
中国(48785)
理学(44930)
理学院(44324)
管理学(43547)
管理学院(43230)
科学(39452)
(36040)
(34058)
(33037)
(31287)
研究所(30415)
中心(28718)
(27836)
农业(24188)
(24154)
师范(23854)
(23753)
财经(23649)
业大(23475)
北京(23475)
(22680)
(22482)
(21239)
技术(20167)
基金
项目(101098)
科学(77775)
研究(77536)
基金(68422)
(60162)
国家(59563)
科学基金(49082)
社会(47318)
社会科(44704)
社会科学(44697)
(42486)
基金项目(35113)
(35052)
教育(34831)
编号(32561)
自然(28890)
(28612)
成果(28374)
自然科(28146)
自然科学(28135)
自然科学基金(27582)
资助(27485)
课题(24969)
重点(23409)
发展(23159)
(22767)
(21004)
(20969)
(20309)
(19778)
期刊
(85253)
经济(85253)
研究(54915)
中国(44655)
(30944)
学报(26798)
(25913)
教育(25486)
科学(23822)
管理(22239)
农业(21058)
大学(19918)
(18814)
金融(18814)
学学(18563)
业经(15592)
技术(14939)
经济研究(13587)
财经(11609)
问题(10626)
(10590)
(10054)
图书(9015)
(8546)
论坛(8546)
科技(8096)
(7993)
世界(7973)
职业(7877)
(7789)
共检索到274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申斌  
明洪武到弘治年间,州县官府的赋役管理从基本不依赖核算向需要且能够进行核算的状态转变。洪武、永乐时期,在官府体系内部,只有田赋被部分地纳入核算管理,其他赋役征发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无法计量,也没有计划性。宣德以降,地方官员吸收民间粮里阶层分担赋役负担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旨在"均平"的改革,以确保赋役的可持续征发。在探索均平之道的过程中,不同地方官员多采取量化赋役负担、预定征收计划、将派征对象标准化并进行摊派核算的方式。其中,田赋额等开始扮演摊派对象的角色。这开启了州县层面赋役征收核算体系的发展之路,也导致府、州、县与户、工等部及布政使司之间产生了赋役核算信息不对称,出现了二重会计结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明光  毛蕾  靳小龙  
根据唐朝史实,本文对"政府购买"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指出唐朝的政府购买应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政府购买,即以实际持有的财政性资金或物品进行的政府购买;二是间接的政府购买,即动用预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预期的赋役征调)进行的政府购买,亦称为替代性政府购买。由于唐朝前后期的赋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赋役的折纳折免与政府购买、地方治理之间的关联有明显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有不同。特别是替代性政府购买,既可节省政府购买的成本,也容易传导赋役固有的强制性,给纳税人增加额外负担。认识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强制性的由来,有助于重新探析宋代"折变之赋""非法折变"的历史蕴含。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守军  
春秋时期的赋役思想东北财经大学张守军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奴隶制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出现了新的封建上地占有关系。一些占有大量土地(包括私田和井田)的贵族和平民开始把土地租给奴隶耕种,收取地租,从而出现了新的地...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永成  
比较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两次赋役改革发现,它们都是为解决财政危机而推行的,在改革时期、改革内容和趋势上存在一定渊源,但在改革途径、改革动机、改革结果和影响方面却存在差异。意识形态在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共同信念影响改革。鉴于此,在推行或分析正式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注重非正式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有助于理解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或锁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淑红  
本文从傅玄的赋役有常理论的依据“安上济下, 尽利用之宜”出发, 具体阐述了傅玄的赋役有常理论的含义, 如何做到赋役有常, 做到了赋役有常会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阐释, 揭示傅玄的赋役有常理论对今天的赋税理论的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建录  
1909年俄国探险家П·К科兹洛夫从我国内蒙古黑水城掘走大批西夏文献,现藏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这批西夏文献除大量佛经外,还包括字典、辞书、类书、法律文献以及译自汉文的兵书、类书等。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西夏研究资料,拓展了西夏研究领域,为西夏...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枫  
关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与赋役改革,国内学界与日本学界已对制度总体、摊丁入亩、均田均役、图甲变动、户籍重建、赋役册籍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清前期赋役问题的研究不但脱离了明清并论的附庸地位,且研究视野日益扩大。对相关成果的梳理既有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可指明日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永钦  
清代地方钱粮奏报体例格式在明代钱粮征收册籍基础上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式样,而目前研究仍较少涉及钱粮数据对应其他原始史料的文本传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奏销册、《赋役全书》、地方志、钱粮册与征信册等文本的标准化体例格式异同,梳理出奏报体例在明清时代起源、嬗变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各种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指出钱粮已未完考成分数的出现与考成制的结合是清代钱粮奏报的重要特点。各类钱粮记录文本不仅只存在单向的传抄关系,也存在着双向传抄的可能,体现了地方上在撰写钱粮奏报时不仅可能参考《赋役全书》中已有的款项信息,同时在原有《赋役全书》文本遭到破坏、重新修订时,亦可能参考现存奏销册数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亮  
明代确立赋役财政体制,对基层社会进行了强有力改造,国家以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控制社会经济,压缩私人商贸的活动空间。市场繁荣未必会推动赋役财政体制的货币化改革,相反市场会嵌入赋役财政体制,客观上帮助政府实现财政目的。徭役及其"附带性财政责任"是地方政府在定额财政限额之外获取财政资源的主要方式,解户、坊里长、均徭差役群体在政府指令的驱动下,参与到各层级市场交易中,助其完成财政流通。徭役的"可交易性"降低了民户的服役成本,市场嵌入也为徭役审编提供了统一标准,使徭役审编具备可量化、可分解的特点,增强了徭役佥派的均平性,从而使徭役体制表现出更强的调适性。总之,"徭役+市场"的财政流通机制有长期存在的土壤,是明代市场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颜洪平  王贤彬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在于理顺了中央政府、地方官员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稳定子博弈完美均衡的委托代理框架下,抓住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特征,考察了中央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博弈行动,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行为模型化。地方经济发展本身面临不确定性,其发展绩效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的努力程度,发展收益在政府和企业间的分配取决于地方官员的清廉程度,而地方官员的努力程度和清廉程度均取决于中央提供委托代理合约的具体特征。研究发现,中央能够对地方官员设置合理的政治激励与经济报酬激励,以获得高政治支持,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经济收益的合理分配,增进经济增长与和谐共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世慧  
19世纪中后期长江流域主要商贸口岸频繁发生倒账案,严重影响地区商业秩序。地方官府开始大规模介入倒账案,但对于不同类型倒账案,地方官府有着不同的审断模式。普通倒账案,以息讼为主;区域性大规模倒账风潮,侧重于维护地方社会经济秩序;涉官、涉洋倒账案,力求保障公款、洋款债权优先权。从不同倒账案审断模式可见,地方官府更加关注明显或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案件;并根据涉及自身利益程度不同,采取不同行动策略。这种政务活动式的审断,对债主或倒账者都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促成清末商事法律变革的重要诱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肖娓娓  
JZ集团是地方军工骨干企业,现已发展为以军工电子、智慧多媒体、软件与智能应用、卫星导航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体要求,JZ集团深入落实“对标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强  
文章从系统研究出发,利用生态学思维方式的系统原理方法论,建立民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合系统(民生发展系统),构建了民生发展系统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金华  
本文对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构建的理论 基础、基本框 架、核算原则、核算 工具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建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 以全面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活动成果,跟踪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