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90)
2023(3513)
2022(2754)
2021(2548)
2020(1944)
2019(4355)
2018(4082)
2017(7319)
2016(3975)
2015(4472)
2014(4698)
2013(4853)
2012(4742)
2011(4695)
2010(4941)
2009(4579)
2008(4155)
2007(3922)
2006(3626)
2005(2792)
作者
(13188)
(11499)
(11154)
(10807)
(7189)
(5657)
(5001)
(4439)
(4409)
(4152)
(3982)
(3886)
(3683)
(3576)
(3492)
(3451)
(3415)
(3248)
(3225)
(3104)
(2969)
(2882)
(2815)
(2668)
(2623)
(2523)
(2506)
(2494)
(2400)
(2351)
学科
(21191)
(19115)
经济(19097)
农业(14310)
(12718)
业经(7755)
农业经济(6648)
中国(6478)
管理(6214)
地方(6142)
方法(5412)
(5355)
(5184)
收入(5047)
数学(4995)
数学方法(4967)
发展(4921)
(4918)
(4631)
企业(4631)
(4629)
(4567)
农村(4550)
(4110)
土地(3989)
建设(3987)
及其(3590)
(3585)
金融(3585)
(3555)
机构
学院(64171)
大学(60686)
研究(25048)
(24968)
经济(24305)
管理(21107)
(20169)
中国(19287)
理学(18028)
理学院(17719)
管理学(17373)
管理学院(17231)
科学(16064)
农业(14590)
(13380)
(12572)
业大(12323)
研究所(12245)
中心(11935)
(10613)
(10404)
(10313)
(9841)
师范(9771)
农业大学(9369)
(8957)
(8468)
科学院(8250)
财经(8053)
北京(7662)
基金
项目(43446)
科学(33714)
研究(31934)
基金(30761)
(27332)
国家(27011)
科学基金(22223)
社会(20591)
社会科(19042)
社会科学(19039)
(18277)
基金项目(16381)
(14958)
自然(13679)
编号(13567)
教育(13462)
自然科(13317)
自然科学(13315)
自然科学基金(13065)
(12530)
资助(11894)
成果(11111)
(10516)
重点(10106)
课题(9707)
(9525)
(9290)
(8578)
(8474)
发展(8412)
期刊
(35596)
经济(35596)
(26167)
研究(17578)
农业(16710)
中国(15747)
学报(13003)
科学(12398)
大学(9894)
学学(9605)
业经(9461)
(8953)
金融(8953)
(7332)
农业经济(7308)
农村(7124)
(7124)
(5638)
(5544)
教育(5419)
管理(5402)
资源(4785)
农村经济(4784)
社会(4724)
问题(4690)
业大(4624)
社会科(4261)
社会科学(4261)
农业大学(4189)
经济研究(4020)
共检索到100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荣佳  
古代的岭南属百越地区,在元明以前的风俗一般仍是较原始落后的。汉代记载岭南迷信的风气很盛,“祀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①唐时岭南仍流行用祭祀卜筮等方法治病,“家有人病,先杀鸡鹅等祀之”。②自南宋开始,虽然岭南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日渐增加,但一般风俗仍是“大率民婚嫁丧葬,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③但逮至元明之际,地方记述岭南“衣冠礼乐,无异中州,声华日盛,民勤于食,尤以广州府一带,更是礼教渐摩,名德辈出,缙绅之家,以不学无礼为耻,以导欲诲淫为戒。”④明清珠江三角洲礼俗的变迁,与官方土绅的教化政策息息相关,也是宗族制渗透乡村社会的重要途径,更反映士庶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利平  
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显示,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支出经历了一个支出项目由单一到多样、支出规模由小到大、支出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太仆寺唯一正项支出的购买马匹,在太仆寺财政支出中的地位呈持续下降趋势,至嘉靖末已丧失主体地位,至万历中后期其地位已无足轻重。太仆寺的各项非正项支出,实质上是太仆寺对中央其他部门的财政接济,其在太仆寺财政支出中的地位变化与正项支出刚好相反。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太仆寺的财政渐由马政财政转变为朝廷的"应急财政",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且对明代中后期的国家财政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新红  
本文以太仓库为切入点,从开中制与太仓库的收入、余盐与太仓库的收入两方面对明代盐法体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并得出如下结论:嘉靖时期,在既要维持开中祖制、又要解决开中制无法有效满足边镇现实财政需求的情况下,正盐开中输边、余盐纳银解送户部太仓库的双轨盐法体制就此形成;其后直至崇祯,虽时有反复,但它一直是明代中后期盐法的主流体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程水龙  曹洁  
周公恕《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是"就叶采《集解》参错杂折之";从明代成化至万历年间,叶采《集解》的传播,主要靠周公恕分类改编本及其衍生的版本系统。明代后期周公恕类次本的代表,为万历年间吴勉学校阅的刻本《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周公恕类次本产生了割裂、僵化、歪曲程朱思想的后果,其实它并非叶采《近思录集解》版本传播的"正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许康  
~~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海峰  
明初政府建立了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锦衣卫等衙门共同维护京城治安。宣德时朝廷开始在京城原有的坊厢体制下增设巡警铺,其下的火夫、总甲(火甲)是城市居民承担的徭役,至此北京城形成了主要由兵马司等督率火甲来负责城市管理职能。成化、弘治间,火甲不堪重负,坊铺制遭遇重大危机,城市治安恶化,明末保甲制终在北京城推行,但带有军事色彩的保甲制也无法阻止城市治安的颓败之势。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韬  白国强  
根据广东已处于城市化中后期的现实,利用Logistic模型与修补后的时序数据,对广东城市化中后期转折时点进行判断和论证,发现现阶段广东城市化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转折时点大约出现在2001年~2002年间。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时段对广东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对外开放、城市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转换,在城市化的转折发生之后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随着城市化速度趋缓,广东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依靠城市化扩大内需的政策需适时进行调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英魁  张长虹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乡村的民间信仰长期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且伴随乡村经济转型与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国乡村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态势在意识形态理念与实践形式两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现象。多元化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但当超越其良性冲突的界线,就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政府与相关社会组织应对乡村民间信仰进行积极地监测、评估及治理,发挥其正面功能,消除激烈冲突而带来的消极作用,进而为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建富  
中国传统社会之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其核心即为"礼",以至于经过儒家的不断倡导和统治者的大力推进,"礼"被尊之为"礼教"。礼教既不同于宗教形式,也无法律的名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是伦理与政治的产物。历经2000多年的演进,礼教架构了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架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循之以"礼",尊之以"礼",可以说礼教已成为中国无形中的"国教"。礼——在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构建了一种国家管理、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由此,中国社会也可称之为"礼教社会"。"礼"之于中国,实为国家政权运行、交接,中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武雄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雪香  
明代,"按人户编佥,以田从人"的里甲编制原则,造成里甲户籍和田地坐落不必然在同一地域空间;兼之分设永定县时,实行"援图择户"的分割原则,造成永定和原属县上杭之间人户和土地的犬牙相错,田地和赋税的归属问题遂演变成县际之间的利益之争。原属县上杭坚持的"梅花分管"虽与明初所规定的"寄庄"制度不相符合,但是,代表国家利益的府道司院等上级部门,出于政治控制方面的考量,屡屡驳回永定方面的诉求,而支持上杭方面的主张。这说明:分设新县时,疆域和田粮的划分,虽然会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国家的相关制度,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控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梁翠霞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布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赋予新内涵,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既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滋养,又能够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广东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广东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用红色文化引领和凝聚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正能量。本文主要探讨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以及红色文化在广东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照辉  刘伟  
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乡村振兴步入新阶段,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立足自身实践,突出组织引领、城乡融合、东西协同,以培育“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精勤农民”为指引,沿着集群化、品质化、多元化方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晓龙  
盐场灶户赖以生计的食盐,是一种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明中叶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沙田开发等因素导致近海咸淡水交界线的向外推移,沿海盐场社会经济变动较大。海水变淡严重影响了盐场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也造成了沿海盐场的不均衡发展格局。嘉万年间两广运销制度的改变,加速了盐业市场向惠、潮地区转移。环境变迁导致珠江口盐场经济衰退和灶户赋役沉重化,使得灶户不再以盐为生,而寻求其他生计出路,传统盐场社区逐渐失去盐业经济的基本职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利平  
明隆庆五年(1571)广西巡抚殷正茂上奏的《运盐前议疏》是一份非常罕见的详载明代中后期广西官运盐业各项成本和售价等具体数据的高质量珍贵史料。对该史料及相关其他史料的研究显示,明代中后期广西官运盐业的成本结构为购盐成本55.41%,运输成本16.44%,政府税费20.48%,利息费用7.67%;其商业利润率约在43.60%一29.50%之间,平均为37.33%,比同期淮盐水商12.07%的平均商业利润率高出2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