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0)
2023(399)
2022(333)
2021(316)
2020(196)
2019(437)
2018(475)
2017(882)
2016(450)
2015(538)
2014(488)
2013(479)
2012(445)
2011(399)
2010(390)
2009(324)
2008(330)
2007(286)
2006(245)
2005(230)
作者
(1062)
(994)
(882)
(877)
(615)
(411)
(398)
(381)
(346)
(330)
(313)
(312)
(307)
(306)
(289)
(281)
(259)
(246)
(241)
(240)
(239)
(238)
(230)
(223)
(207)
(191)
(191)
(187)
(183)
(182)
学科
(1132)
经济(1131)
管理(688)
(641)
中国(632)
(625)
教育(523)
(491)
企业(491)
(472)
理论(409)
(407)
教学(371)
农业(322)
方法(320)
业经(314)
(262)
(261)
(236)
数学(225)
(224)
地方(218)
数学方法(209)
(201)
(201)
诗歌(201)
学法(200)
教学法(200)
工作(198)
经济史(194)
机构
大学(6105)
学院(5693)
研究(2149)
(1572)
师范(1566)
管理(1554)
(1512)
经济(1452)
中国(1369)
理学(1359)
师范大学(1332)
理学院(1324)
(1304)
管理学(1284)
科学(1278)
管理学院(1270)
教育(1106)
(1074)
(1031)
研究所(959)
中心(896)
(867)
北京(812)
(762)
业大(738)
(719)
(704)
农业(685)
技术(639)
社会(618)
基金
项目(3773)
研究(3138)
科学(2884)
基金(2600)
(2210)
国家(2182)
社会(1946)
社会科(1806)
社会科学(1806)
科学基金(1757)
教育(1703)
成果(1492)
编号(1393)
(1368)
基金项目(1261)
(1244)
课题(1003)
(945)
资助(924)
(910)
自然(872)
重点(870)
(865)
自然科(849)
自然科学(849)
项目编号(845)
教育部(844)
自然科学基金(843)
规划(812)
(810)
期刊
研究(2235)
(2134)
经济(2134)
中国(1877)
教育(1850)
学报(1440)
科学(1129)
大学(1068)
(952)
学学(917)
(739)
图书(737)
社会(679)
(631)
书馆(617)
图书馆(617)
管理(617)
农业(607)
社会科(555)
社会科学(555)
技术(453)
史研究(389)
经济史(389)
(382)
论坛(382)
业大(377)
职业(361)
财经(327)
中国经济(315)
(314)
共检索到9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岳进  
明人关于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争,意义已超越论争本身,藉由哪一首应为七绝第一的议题,论家在盛唐与中晚唐之别、王昌龄与李白之争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与《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唐诗归》《唐诗镜》等唐诗选本的评选活动交错纵横,共同形塑七绝的体裁基准和基本概念,建构以王李为诗体正宗、中唐刘禹锡李益为接武,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正变,杜甫为变体的唐代七绝诗史。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曲然  
为学至难,终成者鲜。为学之要:求实求真,创新通变。为学之路:四个步骤、四种要求,四个层次、四种境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耕原  
唐诗口语词训释 ,5 0年代初期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里程碑之作。至 80年代研究趋于兴盛 ,随之渐趋沉寂。在以往的研究中 ,唐诗有些疑难词汇 ,形成积累性误解 ,有些看易实难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选择其中的联绵词、单音词、复音词 ,以及口语性特强的 ,具有代表性常用词 ,进行讨论解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谟润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作为特殊饮品的酒,源远流长,仰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酒器,证明中国已有6000年酿造和饮酒历史。远古时代,野果和蜜是人们酿酒的理想而又易得的原料。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有了粮食酒,商周时用谷物酿酒已相当普遍。奢侈的商纣王所居住的宫殿竟有肉林酒池。到了周代,农业更为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兴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铭亮  高川秀  林元城  王敏  
唐诗不仅赋予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其诗性精神的意义创造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更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地方品牌化的重要动力。地方品牌不完全由营销所定义,还源于受众的心理联想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唐诗旅游地的旅游评论的话语和叙事分析,研究唐诗的文学书写如何成为地方品牌的传播载体,在地方想象和"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中建立游客与地方品牌的联系,并提升地方价值。文章认为,以地方品牌化提升地方价值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更是在文化自觉的作用下,满足游客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保持地方品牌的旺盛生命力,不仅是将文化灌注于旅游之中,还需要关注到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使得游客能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文化的体悟,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凌冬梅  
本刊去年9月曾刊发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生凌冬梅《"故山归计何时决":〈漫话东坡〉》一文,受到读者欢迎。今再续刊其所写莫砺锋教授论诗说诗两书之合评。莫砺锋先生于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员会主任。出版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唐宋诗歌论集》、《杜甫诗歌讲演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辉  
唐诗发展受唐朝国运影响至深,自信豪迈的盛唐心态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同时,唐诗也与自然界四季变化相契合,高低起伏都一以贯之地彰显着大唐盛世山川风物的万千气象,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盛唐文化心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盛江  
中唐前期浙东唐诗之路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不少文人因避乱或漫游而来浙东,寓居浙东的文人也很多,宦游浙东的文人中,也有不少在任所之外漫游。中唐前期50年间浙东诗人总数几乎与初盛唐138年相当,留下浙东诗的总数,则超过初盛唐138年的总和。写有浙东诗的诗人中,曾游浙东占绝大多数,也远远超过初盛唐。究其原因,与地理位置和山水以及经济发展和交通有关。但是更吸引文人的,则是浙东自东晋以来形成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名士文化氛围。同样的刚刚经历战乱,同样的避乱南奔和文化南移,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形成新的名士文化,吸引大量文人来游。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可先  
唐代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与浙西。位于钱塘江上的西陵与渔浦,是重要的渡口和驿站。唐代以前,这里是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沈约、丘迟等名家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制。盛唐之后诗人喜欢漫游,西陵和渔浦作为由杭州进入浙东的重要通津,引起诗人们的不断吟咏。西陵和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从西陵入浙东者,南向曹娥江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东向余姚、宁波、舟山;从渔浦入浙东者,大多经过浦阳江入诸暨、婺州、衢州以至永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