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50)
- 2023(12903)
- 2022(11705)
- 2021(11026)
- 2020(9554)
- 2019(22300)
- 2018(22361)
- 2017(44179)
- 2016(24269)
- 2015(27693)
- 2014(28179)
- 2013(28097)
- 2012(26287)
- 2011(23619)
- 2010(23533)
- 2009(21732)
- 2008(21348)
- 2007(18940)
- 2006(16217)
- 2005(14174)
- 学科
- 济(100051)
- 经济(99948)
- 管理(67088)
- 业(64615)
- 企(52524)
- 企业(52524)
- 方法(49489)
- 数学(43630)
- 数学方法(43195)
- 农(27295)
- 学(24555)
- 财(24446)
- 中国(23661)
- 地方(21012)
- 业经(19957)
- 农业(18071)
- 贸(17881)
- 贸易(17877)
- 易(17295)
- 制(16416)
- 务(15657)
- 和(15650)
- 财务(15587)
- 财务管理(15553)
- 理论(15269)
- 环境(15257)
- 企业财务(14689)
- 技术(14147)
- 银(13546)
- 银行(13480)
- 机构
- 大学(350576)
- 学院(348031)
- 管理(138944)
- 济(135491)
- 经济(132360)
- 理学(120790)
- 理学院(119386)
- 管理学(117226)
- 研究(116731)
- 管理学院(116608)
- 中国(86141)
- 科学(76638)
- 京(75642)
- 农(63195)
- 所(60481)
- 财(60055)
- 业大(57249)
- 研究所(55618)
- 中心(53860)
- 江(50754)
- 农业(50092)
- 财经(48904)
- 北京(47689)
- 范(46147)
- 师范(45700)
- 经(44396)
- 院(42199)
- 州(41382)
- 经济学(39882)
- 师范大学(36973)
- 基金
- 项目(241223)
- 科学(187321)
- 基金(173469)
- 研究(172106)
- 家(152167)
- 国家(150934)
- 科学基金(128114)
- 社会(105074)
- 社会科(99402)
- 社会科学(99371)
- 省(94534)
- 基金项目(93726)
- 自然(86138)
- 自然科(84031)
- 自然科学(84005)
- 自然科学基金(82467)
- 划(80387)
- 教育(78626)
- 资助(71997)
- 编号(71259)
- 成果(57053)
- 重点(54076)
- 部(52931)
- 发(51087)
- 创(49068)
- 课题(48426)
- 科研(46963)
- 创新(45870)
- 计划(45195)
- 大学(44510)
- 期刊
- 济(145009)
- 经济(145009)
- 研究(97164)
- 中国(64170)
- 学报(59735)
- 农(56419)
- 科学(54414)
- 管理(46416)
- 财(45063)
- 大学(43361)
- 学学(40905)
- 农业(38894)
- 教育(34729)
- 技术(29285)
- 融(26821)
- 金融(26821)
- 业经(24346)
- 财经(22849)
- 经济研究(22425)
- 业(19982)
- 问题(19856)
- 经(19330)
- 图书(19087)
- 理论(17714)
- 资源(17655)
- 技术经济(17409)
- 科技(17026)
- 版(16843)
- 实践(16439)
- 践(16439)
共检索到496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云华 郭涛 崔希民
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定量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引进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理论方法。作为一种解释性的数学框架,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了每个时间间隔和每种地类的变化面积和变化强度。强度分析自上而下分为3个层次:间隔层次、地类层次和转变层次,将观察变化强度与平均变化强度比较,揭示不同层次的变化特征,并依次用快速的与缓慢的、活跃的与平稳的、来源与转变三对术语来描述。本文以昆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深入阐述了不同层次的面积变化和强度变化,并对不同层次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间隔层次,2000年后昆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逐渐加大;在地类层次,建设用地的变化强度是最活跃的,林地的变化强度是最平稳的;在转变层次,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变为草地。强度分析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中具有系统性的优势,对深入挖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理解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臻 张茜茜 阿迪拉·艾尼瓦尔江 张凤荣
为剖析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本研究以高城镇化率山区福建省德化县为例,利用遥感解译与多层面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多尺度识别1986年、2001年、202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稳定性,探索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城镇化中前期(1986—2001年)的土地利用总变化强度大于中后期(2001—2020年),且从谷地到低山再到中山变化强度逐渐减小。2)建设用地、水域、裸地、草地的变化较为活跃,耕地的转出具有活跃性而转入具有惰性,林地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且各地类转入转出强度会受地形影响。3)“草地-林地”转换过程表现为稳定且系统的倾向性转换;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裸地、水域表现为系统的倾向性;转移面积大的土地变化模式并非一定表现为稳定性或系统性的变化“;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等土地转换模式会受到地形影响。4)城镇化进程与地区发展策略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倾向与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山区耕地布局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和人口分布,耕地进出平衡应秉持有破有立的辩证思维,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则应树立“人地挂钩”的用地理念。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云果 罗志清
土地一级开发是我国城市土地开发的创新,该制度为政府按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城市土地储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了保障。当前,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工作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各地都在摸索适合本地的开发模式。本文将以昆明市近些年实施的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工作为例,分析土地整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昆明市土地一级开发现状与问题近年来,昆明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陆续出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萍 崔梅艳 李矜霄 刘树华
根据1993—2016年昆明市24 a太阳辐射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昆明市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4 a来昆明市地面接收年太阳辐射量在4620.21~6221.65 MJ/m~2之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平均每年的太阳辐射为5598.06 MJ/m~2,且整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昆明市干湿季分明,干季(11月—次年4月)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为2825.22 MJ/m~2,雨季(5—10月)较少,为2774.41 MJ/m~2;一年中地面接收太阳辐射量最多月份在4月,其值为604.75 MJ/m~2,最少的是12月,其值为361.01 MJ/m~2,相差243.74 MJ/m~2。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有一个突变点为2014年,但不明显。年小波分析表明,近24 a昆明市各年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主周期为15 a;季节小波分析发现,干季比雨季振幅大,其主周期都为19 d。近24 a昆明市地面太阳辐射受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子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人为因子中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总产值,且自然因子的作用大于人为因子。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昆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子江 韩伟超
基于水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以昆明市2014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计算了该市2014年的水资源足迹,并评价了其水资源利用现状。研究表明:(1)2014年昆明市总的水足迹高达119.915×108 m~3,人均水足迹为1 809.76 m~3/人;(2)农业是昆明市耗水量最大的产业,其水足迹达到43.319×108 m~3,占到本市生产服务用水的77.42%;(3)昆明市水资源匮乏度为241.6%,水资源压力指数为112.7%,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4)从产业水足迹上看,第一产业水资源足迹最高,万元产值水足迹最大,水足迹经济效益最低,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业水足迹经济效益最高,侧面证明了旅游业是绿色低能耗产业;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本地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旅游业,以及从外地调水和加强虚拟水贸易等方式降低该市水资源压力,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子江 韩伟超
基于水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以昆明市2014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计算了该市2014年的水资源足迹,并评价了其水资源利用现状。研究表明:(1)2014年昆明市总的水足迹高达119.915×108 m3,人均水足迹为1 809.76 m3/人;(2)农业是昆明市耗水量最大的产业,其水足迹达到43.319×108 m3,占到本市生产服务用水的77.42%;(3)昆明市水资源匮乏度为241.6%,水资源压力指数为112.7%,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4)从产业水足迹上看,第一产业水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倩 钟太洋 金晓斌 周寅康
分析土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常熟市、奉贤区、江都市和阜南县为例,利用807份农户调查问卷,选取区域差异、农户家庭区位、户主基本状况、农户家庭特征、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稳定性等因素,采用二元Logit模型,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模型。结果表明:1)地区、户主年龄、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2)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经济发展水平递增,经济相对发达的奉贤区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阜南县的5.5倍;3)户主年龄增加会减小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年龄每增加1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率减少3.1%;4)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性随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海小辉 王力宾
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的强弱集中反映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并决定着该城市服务的辐射能力和区域影响范围。因此,从竞争力理论角度看,服务业竞争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将其摆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中心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200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主要城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昆明市服务业竞争力在评价中的名次及优(劣)势做了详尽的分析。最后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对于如何提升昆明市服务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昆明 服务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法 对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朵志红 窦莉 李世琨 段颖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评价昆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税收征收情况,并在探求云南省昆明市国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对未来税收发展前景做出较为有效的预测。
关键词:
昆明市 税收分析 税收预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孟庆红
一、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一)收入、支出及消费消费总是认一定的收入为基础并与一定的支出相联系的。改革以来,昆明市农民的收入与支出都有较大的增长,并表现为如下特征(见表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洪 金杰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和土地利用优化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单一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再运用昆明市2001年~2005年土地出让交易的实际地价案例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昆明市不同用途地价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地价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①不同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空间变化各不相同;影响各类用途地价空间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离市中心距离;②随着城镇土地有偿有限期制度的确立和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育,中国省会级单一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表现形式——地价空间分布,越来越接近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
关键词:
地价 空间变化 计量经济 昆明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华
中国加入WTO后 ,昆明市的零售业特别是超市连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本文将从昆明本土超市发展现状入手 ,结合洋超市的先进管理经验 ,就如何进行昆明本土超市的改革、如何与外资超市竞争、如何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促进昆明本土超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竞争 目标市场 顾客满意 物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翠娥 丁文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针对该现象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可以很好地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缓解矛盾。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来判断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态。本文主要对昆明市2000-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整体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人均生态足迹总的呈现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2.184 5hm2.人-1到2010年的2.97 hm2.人-1,上升幅度达0.785 5hm2.人-1,是2000年生态足迹的35.96%;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607 2hm2.人-1下降到2010年0.5...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昆明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海燕 童江云 包涛 钱玲 任建青 周文星
【目的】全面了解昆明滇池片区耕地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方法】对昆明滇池片区7个县(区)所采集的3907个农田土壤样品进行化验检测,结合"3S"技术,研究分析昆明市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昆明滇池片区耕地土壤中有效硼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面积占70.08%,处于缺乏状态的占28.29%,有效锌含量处于中等的占63.18%,其它养分大部分面积是处于较丰富和丰富水平。从养分平均值来看,昆明滇池片区全氮、碱解氮属较丰富水平,而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均达到丰富水平。微量元素除有效硼属缺乏状态外,其余有效锰、有效锌、有效钼含量平均值都处于高或较高水平。总体来说,菜地和季节性蔬菜用地,养分含量最高,种植果树的旱地最低。【结论】昆明滇池片区耕地土壤整体养分含量水平处于丰富和较丰富状态,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在普遍上升。在施肥过程中,应结合耕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做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供肥能力。
关键词:
滇池片区 耕地 土壤养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