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2)
2023(6837)
2022(6011)
2021(5409)
2020(4715)
2019(11054)
2018(11095)
2017(21884)
2016(12425)
2015(14314)
2014(14842)
2013(14995)
2012(14321)
2011(12951)
2010(13223)
2009(12020)
2008(12317)
2007(11459)
2006(9953)
2005(9188)
作者
(38863)
(32616)
(32584)
(31288)
(20545)
(15840)
(14885)
(12913)
(12152)
(11605)
(11116)
(11061)
(10340)
(10282)
(10273)
(10252)
(10242)
(9694)
(9545)
(9444)
(8292)
(8172)
(8080)
(7417)
(7374)
(7341)
(7231)
(7224)
(6717)
(6595)
学科
(53980)
经济(53925)
管理(35877)
(32443)
方法(25210)
(25184)
企业(25184)
数学(22507)
数学方法(22227)
(15838)
(14480)
(14468)
中国(14029)
环境(12839)
地方(11058)
(10644)
(10521)
贸易(10518)
农业(10214)
(10175)
业经(10014)
(9493)
(8812)
财务(8776)
财务管理(8747)
(8686)
银行(8659)
(8262)
(8202)
企业财务(8186)
机构
大学(186618)
学院(185672)
(76006)
经济(74201)
管理(68587)
研究(65663)
理学(58028)
理学院(57327)
管理学(56188)
管理学院(55857)
中国(50746)
科学(42325)
(40135)
(36132)
(36002)
(35502)
研究所(32099)
中心(31003)
业大(29743)
(29626)
农业(28476)
财经(28100)
北京(25745)
(25216)
(24969)
师范(24720)
(23328)
(23254)
经济学(23230)
经济学院(21163)
基金
项目(118708)
科学(91880)
基金(84945)
研究(84494)
(74891)
国家(74313)
科学基金(61945)
社会(51446)
社会科(48662)
社会科学(48645)
(46929)
基金项目(45378)
自然(41017)
(40179)
自然科(39974)
自然科学(39960)
自然科学基金(39216)
教育(38662)
资助(35180)
编号(34765)
成果(28863)
重点(27576)
(26325)
(26295)
课题(24229)
(23701)
科研(23633)
计划(22996)
创新(22295)
教育部(21815)
期刊
(85368)
经济(85368)
研究(54326)
中国(34577)
(32313)
学报(31462)
(28710)
科学(28392)
大学(22781)
管理(22344)
学学(21475)
农业(21220)
教育(17766)
(17575)
金融(17575)
技术(15880)
业经(13887)
财经(13754)
经济研究(12834)
问题(12288)
(11798)
(11540)
技术经济(9803)
(9739)
理论(9566)
(9469)
资源(9393)
统计(9312)
实践(8592)
(8592)
共检索到279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中杰  郑一新  陈云波  支国强  张大为  
交通运输作为能源消耗重点领域,其二氧化碳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日益增大。针对昆明交通发展现状,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清单指南,研究和修正昆明本地碳排放系数,估算昆明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目前,昆明交通运输存在问题是:交通运输以公路方式为主;交通能源消耗结构单一,碳排放以公路机动车为主;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人均碳排放量稳定增长;交通管理和保障系统不健全,现代交通意识薄弱。通过首次开展的昆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查,将为昆明低碳交通、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合理化建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唐磊  钱静雅  
所谓"营改增"差额征税,是指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可以差额征税,"营改增"后又不能根据现行政策安排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可以把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和试点纳税人特定项目价款之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据此征收增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会忠  郭雪莲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泽   肖玲颖   任阳军  
文章在测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片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并运用变异系数和固定效应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较为接近,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呈现扩大趋势;就贡献率而言,超变密度是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是黄河流域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而黄河流域的地区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此外,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片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存在σ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三大区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洁  张晓明  王建伟  李琳娜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鸿旭  
文章将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应用于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周期识别研究。选取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作为基准指标,筛选宏观及产业关联指标合成景气指数,据此构建马尔可夫机制转换模型,实现了运输生产周期状态的识别,验证了不同周期状态下,交通运输增速预期水平和波动特征差异,以及交通运输和外部经济增速波动对运输生产实际增速与预期增速偏离幅度的影响。此外,即使加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数据,模型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袁长伟  赵小曼  
基于中国29个省域1996、2005和2014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及公路交通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空间异质性、凝聚子类、中介性等角度分析中国29个省域的网络结构演变、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中介性及角色。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1996—2014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网络密度不断提升,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态势,同时碳排放关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交通运输碳排放网络TOP1、TOP5、TOP10及凝聚子类分析发现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大体可以分为6大区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及华中华东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地区;(3)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省份扮演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贵州、广东、湖北等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与区域内部省份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其余省份主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雯  李玮  
通过建立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效应并且进行省级比较。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降低能源强度有利于减少中部交通能耗,而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很有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标  许清涛  李玉波  何欢  
基于吉林省1999—2011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运用碳排放量估算模型,测算了吉林省1999—2011年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对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与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9年的99.3750×104t增加到2011年的331.8255×104t,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平稳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减速增长阶段,大量柴油能源的耗用是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EKC)大致呈现"倒U"形状,2011年达到转折点,之后碳排放量随经济的增长将减小;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总数、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交通运输投资额、城市化率、私家车数量等驱动因子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344、0.2202、-0.2247、0.1657、0.2864、0.2163。吉林省必须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早日实现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负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紫薇  袁长伟  云虹  
为分析各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通径分析模型。模型引入了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能源结构、交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得通径系数,并对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实例应用结果显示: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达到0.9883。结果表明模型能描述影响碳排放量的各因素间相互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管永权  赵新贵  
2012年我国先后在上海、北京等九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下称"营改增")的试点工作。为妥善处理试点前后增值税与营业税政策的衔接、试点纳税人与非试点纳税人税制的协调等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明确了改革试点期间若干过渡性政策安排,"营改增"差额征税就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在分析能源价格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设置了10个相关研究假设,并采用1988~2010年时序数据和层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能源价格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我国能源价格的变化未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建议政府综合采用多种政策手段,从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角度入手,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和行为引导达到建设低碳交通系统的目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翠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_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