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8)
2023(11103)
2022(9719)
2021(8958)
2020(7464)
2019(17088)
2018(16601)
2017(31906)
2016(17232)
2015(19039)
2014(18708)
2013(18255)
2012(16837)
2011(15058)
2010(15098)
2009(14346)
2008(13875)
2007(12245)
2006(10396)
2005(9056)
作者
(48179)
(40637)
(40442)
(38708)
(25651)
(19612)
(18511)
(15825)
(15172)
(14071)
(13617)
(13574)
(12761)
(12697)
(12666)
(12367)
(12206)
(11935)
(11654)
(11607)
(9941)
(9704)
(9648)
(9248)
(9217)
(9030)
(8863)
(8822)
(8092)
(8037)
学科
(70594)
经济(70511)
管理(47363)
(44161)
(34939)
企业(34939)
方法(32691)
数学(28797)
数学方法(28510)
中国(20625)
(19906)
(18050)
地方(15577)
业经(14427)
(14301)
(13343)
贸易(13338)
农业(13325)
(12870)
(11889)
环境(11210)
(10855)
财务(10829)
财务管理(10801)
理论(10699)
(10363)
企业财务(10180)
(9993)
银行(9972)
(9534)
机构
学院(243867)
大学(242798)
(98918)
经济(96708)
管理(93851)
理学(81999)
理学院(80903)
研究(79776)
管理学(79335)
管理学院(78863)
中国(58729)
(50269)
科学(50142)
(44484)
(39732)
(39528)
中心(37531)
财经(36378)
研究所(36124)
业大(35909)
(35600)
(33940)
师范(33645)
(33039)
农业(31591)
经济学(31069)
北京(30780)
(28865)
(28618)
经济学院(28321)
基金
项目(167605)
科学(133464)
基金(123443)
研究(120777)
(107470)
国家(106550)
科学基金(92506)
社会(78512)
社会科(74423)
社会科学(74400)
基金项目(66709)
(65138)
自然(60416)
自然科(59105)
自然科学(59089)
自然科学基金(58019)
教育(55951)
(55288)
编号(49206)
资助(48826)
成果(38620)
重点(37637)
(36909)
(36019)
(34829)
课题(33223)
国家社会(32579)
创新(32493)
科研(32422)
教育部(31888)
期刊
(106005)
经济(106005)
研究(67653)
中国(40920)
学报(36296)
(35142)
科学(34990)
(34278)
管理(31106)
大学(26912)
学学(25458)
农业(23740)
教育(22861)
技术(19181)
业经(18568)
(18553)
金融(18553)
经济研究(17417)
财经(17378)
问题(15553)
(14932)
(12764)
商业(12266)
统计(11753)
技术经济(11642)
资源(11625)
(11593)
现代(11072)
(10883)
(10846)
共检索到341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王小梅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王小梅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刚  陈兰芳  赵红霞  王多宏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在几次大起大落中对它的批判和质疑声音也从未间断。论文在对国内外行为地理学研究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从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进行必要转向是其顺利发展的必然选择。故而,在充分认识空间结构既是人类创造、又是个人行为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融合物质(社区和城市)与非物质(行为)空间,从融汇行为地理与反向物流的回收行为角度,深入阐释城市居民参与再生资源回收活动的过程机理和互动机制,进而探索现代城市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既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为洞悉行为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肖飞  艾少伟  张落成  纪莉莉  
采用地带间离散系数和带别特化系数对西宁市三个清真寺周边区域的商业网点的分布离散指数和带内集聚指数进行分析,得出均匀分布和离散分布两个大类和商业行业分布稀疏带、商业行业分布密集带、商业行业分布高度密集带三个亚类,并对城市回族社区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的区位分布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①清真饮食业、牛羊屠宰业、清真零售业、宾馆业属于离散指数较小的行业,分布较为均匀。珠宝玉石土特产业、穆斯林民族用品业、居民生活服务性行业、服装业、制造加工业、休闲娱乐业属于离散指数较大的行业,分布分散。②回族传统产业形态主要"依寺而商"进行空间布局,而现代产业和个别传统产业则主要围绕"城市交通轴"和"商业中心"进行临近布局。③西宁城市回族商业空间区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特定制度作用的结果,是由文化根植性、关系网络结构、路径依赖和区域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的。④清真寺作为回族宗教文化传统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集合体,其核心集聚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回族商业经济区位选择的资源和空间配置的方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雪  柴彦威  
为深入挖掘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出行需求,进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政策,从活动分析法的视角出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西宁城市居民家内外活动时间分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作日,居民的通勤出行仍然是城市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休息日,工作和通勤时间长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家内进行维持活动;而休息日不工作的居民更容易产生进行家外维持活动的出行需求。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于家内外时间分配具有差异化特征。单位大院职住接近的特征对于减少居民通勤出行时间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维持性活动时间分配与其他类型社区居民已经没有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雪  柴彦威  
为深入挖掘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出行需求,进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政策,从活动分析法的视角出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西宁城市居民家内外活动时间分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作日,居民的通勤出行仍然是城市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休息日,工作和通勤时间长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家内进行维持活动;而休息日不工作的居民更容易产生进行家外维持活动的出行需求。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于家内外时间分配具有差异化特征。单位大院职住接近的特征对于减少居民通勤出行时间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维持性活动时间分配与其他类型社区居民已经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辉  段汉明  范熙伟  谢元礼  
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利用城市空间紧凑度模型,分析西宁1987,1996,2001,2006年近20年的城市影像图。认为西宁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X"形,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扩张速度加快,湟水南岸扩张速度快于湟水北岸,并且主导西宁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类型;从城市内部来看,近20年湟水北岸城市空间扩张以填充紧凑型模式演化,湟水南岸表现出从填充紧凑型过渡为外延扩张型为主。最后分析得出西宁城市形态跨河发展演化机制中,湟水、南川河与北川河流向奠定了其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格局,交通网络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经济基础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伯初  柴彦威  谭一洺  
采用2013年西宁市城市居民周日和周一连续两天的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利用趋势面和路径缓冲区方法表征和测度西宁市城区单位、郊区单位、城区商品房、郊区商品房、城区混合5类居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并进行比较研究,在行为层面上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及成因进行解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单位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职住接近主导的近家工作活动空间,商品房和混合居住区居民形成了较为扩展的工作活动空间;(2)各类型居住区居民工作日非工作活动近家集聚;(3)休息日单位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扩展,郊区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较工作日收缩,城区商品房与混合居住区与工作日几无差异;(4)郊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显著大于城区居民,居住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对西宁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具有正向影响;(5)住房属性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变量,工作日商品房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显著大于单位居住区居民,而休息日各类型居住区居民活动空间范围的差异缩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袁月  
文学地理学当前出现的泛化、机械化、片面化等误区和困境,源于空间意识的不够自觉和学科定位的不够明晰。从空间维度切入思考,则首先应回归文学地理学的基点,将过去统而论之的文地关系细化为"地理→作品""地理→地域→作家→作品""地理→作家→作品"三种作用机制,从而形成文学地域、文学地理、文学地图三种空间视角。地域视角侧重发掘地域文化,地理视角重点关注地理分布,地图视角以可视化的空间形态揭示文学规律与文化意蕴。在空间视角下,文学地理学笼统的学术脉络将呈现为从文学地域、文学地理到文学地图的发展轨迹,泛化的研究范围也能有更清晰的边界和定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建新  刘辉  
采用GIS/RS技术,利用1988、1996、2001、2006年TM图像,借助FRAGSTATS3.3软件,计算西宁城市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等8个常用指标,认为西宁城市建设用地景观PLAND指数与水体、农业用地PLAND指数呈逆向变化,城市景观复杂程度在加大;在西宁城市景观格局演化过程中,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基础奠定了城市景观格局轮廓,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景观格局演化有重要影响,而区域和城市的各种规划法规和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对城市景观格局具有引导和修正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席振鑫   马丽   金凤君   陈卓   王乃昂   刘兆德  
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资源禀赋、政策措施、技术创新、企业性质“四位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分析框架,并依此对长治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国家能源生产供应重心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煤炭资源禀赋优势使长治市依然需要保持采矿业规模,使得采矿业独大的工业结构特征短期内很难改变;受本地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创新要素投入较少且不均衡、创新主体属性等影响,现阶段技术创新更多发生在煤基产业部门,对长治市向工业初次转型阶段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资源的特殊性使得国有控股企业在本地工业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在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下,国有控股企业对工业转型起着主要推动作用,但贡献集中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多布局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对非资源加工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整体而言,长治市形成了“政策引导、国企主推”的工业转型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健  宁越敏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关美宝  
在面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居住地作为最重要的锚点之一,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最为常用的地理背景范围。但是综合考虑到居民的整日活动安排与地理背景的动态性,居住地以外的地理背景同样对居民活动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结合城市中不同区位地理背景影响差异性,对西宁市城市空间居民的活动空间、地理背景分异进行讨论,以验证各区位采取不同地理背景范围时其中的建成环境对居民活动的解释力,总结行为分析时适宜的地理背景范围。研究认为中心城区居民受强制性工作活动影响,仅以居住地为地理背景范围时,建成环境对活动空间没有显著影响,扩展到活动地的地理背景范围时可以对居民活动空间进行解释;近郊区以居住地和活动地作为地理背景均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空间行为进行解释,活动空间模型更优;远郊区考虑活动空间地理背景时可以对空间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一方面对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补充了实证说明;另一方面对理解居民生活方式与对城市空间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关美宝  
在面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居住地作为最重要的锚点之一,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最为常用的地理背景范围。但是综合考虑到居民的整日活动安排与地理背景的动态性,居住地以外的地理背景同样对居民活动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基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结合城市中不同区位地理背景影响差异性,对西宁市城市空间居民的活动空间、地理背景分异进行讨论,以验证各区位采取不同地理背景范围时其中的建成环境对居民活动的解释力,总结行为分析时适宜的地理背景范围。研究认为中心城区居民受强制性工作活动影响,仅以居住地为地理背景范围时,建成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