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1)
2023(13226)
2022(11747)
2021(11124)
2020(9122)
2019(20689)
2018(20484)
2017(39692)
2016(21193)
2015(23602)
2014(22930)
2013(22288)
2012(20113)
2011(17937)
2010(17634)
2009(16211)
2008(15197)
2007(13041)
2006(11281)
2005(9270)
作者
(57916)
(47987)
(47902)
(45425)
(30442)
(23114)
(21724)
(18938)
(18217)
(16834)
(16447)
(16090)
(15018)
(14772)
(14743)
(14421)
(14392)
(14266)
(13717)
(13588)
(11784)
(11516)
(11340)
(10943)
(10767)
(10545)
(10512)
(10444)
(9534)
(9497)
学科
(79477)
经济(79295)
管理(60536)
(55704)
(47516)
企业(47516)
方法(37450)
数学(31050)
数学方法(30694)
(22161)
中国(21487)
(20015)
业经(19500)
(17941)
地方(16801)
理论(15529)
(14852)
农业(14621)
(13868)
贸易(13860)
(13412)
(13357)
环境(13288)
(13017)
财务(12947)
财务管理(12926)
技术(12523)
企业财务(12220)
(11546)
教育(11493)
机构
大学(289366)
学院(288705)
管理(117937)
(109673)
经济(107207)
理学(103702)
理学院(102509)
管理学(100672)
管理学院(100167)
研究(92177)
中国(66236)
(60446)
科学(58811)
(49482)
(44429)
业大(42767)
(42562)
中心(41970)
研究所(40834)
财经(40784)
(40297)
师范(39987)
(39698)
北京(37451)
(37108)
(34063)
农业(33259)
(32798)
师范大学(32601)
经济学(32112)
基金
项目(207543)
科学(164812)
研究(152997)
基金(151669)
(131378)
国家(130286)
科学基金(113450)
社会(97616)
社会科(91723)
社会科学(91698)
基金项目(82131)
(80831)
自然(74302)
自然科(72609)
自然科学(72596)
自然科学基金(71294)
教育(70381)
(68176)
编号(63462)
资助(60390)
成果(50197)
重点(45937)
(45312)
(43388)
(43364)
课题(42427)
创新(40266)
科研(39675)
项目编号(39371)
国家社会(39264)
期刊
(117507)
经济(117507)
研究(81930)
中国(49299)
学报(44321)
科学(41915)
管理(41168)
(38509)
(36168)
教育(33969)
大学(33611)
学学(31482)
农业(27279)
技术(23592)
业经(20718)
(19756)
金融(19756)
财经(18864)
经济研究(18612)
图书(16302)
(16040)
问题(14947)
科技(14308)
理论(13973)
资源(13253)
(13224)
现代(13090)
(13077)
实践(12986)
(12986)
共检索到399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晓燕  曹小曙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社会空间分析、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比较研究等,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群的2种研究范式。但关于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仍然缺乏对空间与行为互动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有效论证,迫切需要从地理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时空间行为入手,厘清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论文梳理了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式与测度方法,重点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阐述了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试图构建时空间和行为互动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框架,为消除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障碍、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建设更为包容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柴彦威  塔娜  
自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的近20年间,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关注城市空间重构的描述与解释,试图从行为角度解释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强调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个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日常生活、生活质量、社会公正、低碳社会、智慧城市等热点问题,探索在城市交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形成了以解读城市转型为目标、以规划应用为导向的鲜明特点,为理解中国城市制度与空间转型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依然面临着理论发展滞后、实践应用需要突破等挑战。本文是对时空行为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演进、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进展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时空间行为研究自身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浩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权益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制约失地农民保障权益的内外部因素,最后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努力消除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排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申悦  柴彦威  
中国城市转型带来了社会群体的异质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成为人本规划的重要目标,需要城市研究更多地关注微观个体的行为差异。随着城市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个体生活选择的增加,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与时空行为三者的互动愈加增强,生活方式对个体时空行为决策具有限制作用,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扩大并影响个体对空间政策的应对方式,因而需要在行为研究中增加生活方式的视角。本文从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综述了生活方式视角下的时空行为研究在国内外的进展,系统介绍这一研究的2个重要方向,包括生活方式的定量测量和基于生活方式群体的行为模式解读,旨在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文  张红  
近年来,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市民化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对撤村并居后新型社区居民市民化的研究视角却相对偏狭。通过实地调查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本文以在社区中调查发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抢种"现象为切入点,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失地农民撤村并居后的市民化过程,以及这部分群体内部分化加剧的问题,由此探讨新型社区居民市民化的困境,并对我国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引发失地农民问题进行反思。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夏天生  施卓敏  赖连胜  
社会排斥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是近几年研究者关注的领域之一,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受排斥者的个体需求受到威胁如何被消费行为化解,更缺乏对受排斥者类型、受到威胁的需求类型以及补偿性消费产品类型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从社会排斥引发的个体需求受到威胁(简称为受胁)与补偿性消费的关系入手,在从众情景下,对被忽视和被拒绝两种社会排斥引发不同类型的个体需求受胁从而偏好不同类型补偿性消费产品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情景模拟研究方法,用绿色产品和高档享乐产品为实验商品,运用方差分析和Bootstrap方法检验个体需求受胁的中介机制以及从众情景的调节作用。实验1考察个体需求受胁在两种社会排斥与补偿性消费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实验2考察从众情景对两种补偿性消费产品缓解由社会排斥引发的心理需求受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忽视与被拒绝引发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受胁,从而在随后的补偿性消费中产生不同的产品偏好。具体而言,被忽视引发了效能需求受胁,从而提高了对高档享乐产品的偏好;被拒绝引发了关系需求受胁,从而提高了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从众情景调节了两种属性产品对心理需求受胁的满足,即当亲自我的高档享乐产品为从众产品时,被拒绝组在补偿性消费中对高档享乐产品的偏好显著高于被忽视组和控制组,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亲社会的绿色产品为从众产品时,被忽视者在补偿性消费中更偏好亲自我的高档享乐产品,而被拒绝者在补偿性消费中更偏好亲社会的绿色产品。研究结果拓展了社会排斥理论和补偿性消费理论的研究外延,也为政府部门或相关企业利用消费行为缓解社会排斥现象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玉坤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回顾了社会排斥的概念,检验了社会排斥在交通领域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社会排斥可以用来检验交通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社会排斥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完善与交通有关的社会政策。最后,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陆玉梅  黄晓琼  彭荷芳  
为界定企业员工社会责任内涵,厘清企业员工社会责任驱动机制、行为效应等理论进展及实践管理情况,明晰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员工视角,系统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表征与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我国未来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阿马蒂亚·森  王燕燕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本文考察了社会排斥与贫困、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能力剥夺的关系特征,并指出“社会排斥”兼具建构性和工具性两种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社会排斥”的多样性,讨论了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与性别相关的排斥与不平等、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毕芬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缺失严重,源于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包括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受到功能性排斥。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隽  
失地农民寻求就业时面对着社会关系网排斥、制度排斥、经济排斥等,社会排斥既影响和限制农民权益,也有损社会公正,进而危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反对社会排斥是消除歧视、消除贫困、消除偏见和各种障碍,进而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安全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的数量会不断提高,他们面对的社会排斥问题会更加突出和严峻。降低社会排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静  范秀成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且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不同类型,然后回顾了社会排斥对人们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社会排斥在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现状,归纳出消费者应对社会排斥所产生的三类购买行为,即关系促进的消费行为、自我挫败的消费行为以及不确定性规避和趋利的消费行为。最后,本文展望了社会排斥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未来方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景晓芬  李世平  
城市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中国的社会变迁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建国初期的较为均等的城市空间分配到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空间分异,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变迁。分析了变迁过程中存在的基于结构和个体层面的双重空间社会排斥,并指出这两方面的排斥力造成了目前城市空间分异的现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詹小慧  汤雅军  杨东涛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提出员工的建言行为将会增加其成为同事妒忌目标的可能性,进而招致同事的排斥,即被妒忌在员工建言行为与职场排斥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提出了两种不同效应的调节变量:团队竞争氛围正向调节员工建言行为与被同事妒忌之间的关系;团队任务依赖性负向调节被妒忌和职场排斥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这一观点,通过以上司-下属配对的方式,对来自92个团队的269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假设均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有利于指导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职场排斥现象的发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立保  
大学生"蚁族"现象的产生潜在着阶层固化的危机,隐含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的趋势。"蚁族"是劳动力市场社会排斥和公共政策价值偏离的共同产物,政府应当秉承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弱势平等的价值取向指导下,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蚁族"的就业权利,帮助"蚁族"走出困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