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53)
- 2023(14912)
- 2022(12497)
- 2021(11376)
- 2020(9157)
- 2019(20417)
- 2018(19737)
- 2017(37357)
- 2016(20309)
- 2015(21556)
- 2014(20620)
- 2013(20205)
- 2012(18183)
- 2011(16228)
- 2010(15842)
- 2009(14454)
- 2008(13332)
- 2007(11341)
- 2006(9693)
- 2005(8113)
- 学科
- 济(76193)
- 经济(76121)
- 管理(53559)
- 业(50577)
- 企(36880)
- 企业(36880)
- 方法(29823)
- 数学(26258)
- 数学方法(26012)
- 农(24018)
- 地方(22446)
- 中国(21132)
- 财(19318)
- 业经(17964)
- 农业(16641)
- 贸(15908)
- 学(15904)
- 贸易(15895)
- 易(15386)
- 制(13948)
- 环境(13153)
- 地方经济(11977)
- 技术(11263)
- 务(10787)
- 融(10781)
- 金融(10778)
- 财务(10769)
- 财务管理(10750)
- 银(10671)
- 银行(10626)
- 机构
- 学院(265908)
- 大学(263624)
- 济(105289)
- 经济(103047)
- 管理(101095)
- 研究(90348)
- 理学(88630)
- 理学院(87492)
- 管理学(85974)
- 管理学院(85466)
- 中国(66382)
- 科学(58742)
- 京(54449)
- 农(50406)
- 财(46140)
- 所(44861)
- 业大(43628)
- 中心(42691)
- 研究所(41362)
- 农业(39882)
- 江(39302)
- 财经(37098)
- 范(36952)
- 师范(36508)
- 经(33823)
- 院(33532)
- 北京(32768)
- 经济学(32387)
- 州(31573)
- 师范大学(29572)
- 基金
- 项目(196079)
- 科学(154507)
- 基金(142007)
- 研究(140327)
- 家(126877)
- 国家(125822)
- 科学基金(107158)
- 社会(91297)
- 社会科(86519)
- 社会科学(86499)
- 省(77579)
- 基金项目(76501)
- 自然(69398)
- 自然科(67811)
- 自然科学(67794)
- 自然科学基金(66547)
- 划(65838)
- 教育(63447)
- 编号(56860)
- 资助(54722)
- 重点(44921)
- 发(44151)
- 成果(44015)
- 部(41775)
- 创(41567)
- 创新(38833)
- 国家社会(38603)
- 课题(38572)
- 科研(37792)
- 计划(36384)
- 期刊
- 济(110610)
- 经济(110610)
- 研究(71293)
- 中国(51061)
- 学报(46766)
- 农(45012)
- 科学(41435)
- 财(34435)
- 大学(34292)
- 管理(32715)
- 学学(32328)
- 农业(30818)
- 教育(27806)
- 融(20693)
- 金融(20693)
- 技术(20281)
- 业经(20270)
- 经济研究(18610)
- 图书(17273)
- 财经(16896)
- 业(16451)
- 问题(14785)
- 经(14692)
- 资源(14324)
- 版(13632)
- 科技(13096)
- 书馆(12471)
- 图书馆(12471)
- 商业(12393)
- 业大(12067)
共检索到378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玲燕 邸佳聪 杨建平 裴佳佳
探析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地区194个县域为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动态演变特征及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呈稳步上升态势,从2005年的22.73上升至2020年的45.28,总体水平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空间分布格局由“东西高、中间低”逐渐演变为“东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陕西与青海区域间差异最大。在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自给能力、城乡收入比、城镇化水平、政府行政能力和人口密度对本县域供给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自给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建议找准供给质量提升着力点,关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性,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大铭 石育中 李文龙 杨新军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大铭 石育中 李文龙 杨新军
人地耦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作为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已成为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西北地区31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3、2008和201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矢量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说明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西北地区县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现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格局。大中型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已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低脆弱圈层,各低脆弱圈层逐渐关联形成大范围的低脆弱片区;24个子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分别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变化显著,资源环境子系统和政策子系统脆弱性则趋于碎片化且相对稳定;3西北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度呈缓慢增大趋势,社会脆弱性差异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下降,经济脆弱性与资源环境脆弱性差异度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政策扶持性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且整体格局稳定;4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资源开发促使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发生转变,最终影响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的稳定程度,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和政策制定。本文以"脆弱性"的视角解构西北地区人地系统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殷颂葵
[目的]为准确把握市域尺度下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该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方法]基于51个市域单元2010—2018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1)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89下降至2.736,下降幅度为14.21%;(2)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了东西方向的“U型”特征和南北方向由北及南平滑上升的特征;(3)全局莫兰指数在波动中由0.322上升至0.358,上升幅度为11.18%;(4)空间滞后模型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和金融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两者在计量结果上显示“U型”关系。[结论]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小幅波动中表现出缩小的趋势,且市域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收敛的态势;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有板块集聚特征;空间因素是西北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丽燕 王嘉毅
基于"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研究教师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西北地区县域教师培训存在着校本培训任务定位不准确、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缺乏宏观调控、培训前缺乏需求调查、培训模式单一、培训缺乏后续支持等问题,这就要求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下,教师培训机构、县乡学习资源中心、中心学校、校长形成一种"实践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学习支持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正松 李同昇 李献波 孙东琪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量化与评价可为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以陕甘宁3省(区)16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1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县域分值并分析其差异,同时运用GeoDa软件提供的Moran's I指数和LISA地图等方法描述其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影响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主因子为农业产出效率及文化环境、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投入水平;②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③"热点"县域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河西走廊和宁夏北部引黄灌溉区,"冷点"县域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④西北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聂华林 周建鹏 张华
本文立足于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三重螺旋理论,分析在该地区构建新型的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分析表明:在西北地区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三元互动的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不仅有利于提高该地区农业公共服务水平,还能够从根本上推动该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閤超成 邓小鹏 常腾原
为了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在不同地区的针对性,以西北地区为例,对气候、地质条件以及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海绵城市评价指标和西北地区的特点,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该地区的海绵城市水文评价指标。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分析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閤超成 邓小鹏 常腾原
为了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在不同地区的针对性,以西北地区为例,对气候、地质条件以及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海绵城市评价指标和西北地区的特点,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该地区的海绵城市水文评价指标。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分析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明凤 王姗姗
通过突变点检验考察"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影响的时间差异,引入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对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带动下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对比分析西北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结果说明,陕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早,这主要是由于西北五省中陕西的经济密度和旅游产业发展都领先于西北其他地区。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实施之后,各地区对政策纷纷响应,效果最明显的是宁夏和青海,影响较小的是甘肃省和新疆。模型结果显示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说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旅游产业之外,政策倾斜的力度不容忽视。因此,复兴计划对于后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英 谷国锋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ESDA等方法对2007—2015年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略有缩小,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构成。(2)县域经济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县域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东南部和辽中南地区,呈现"T"型空间分布格局,且格局相对稳定;低水平县域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和内蒙古兴安盟地区连片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3)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存款、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投入对县域经济差异具有负面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宁 陈瑜 张玉英 赵云霞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西北地区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TOPSIS和回归模型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20年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之间排名差异较大;西北地区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绿色发展维度评价值最高,陕西、甘肃、青海最低值为共享发展维度,宁夏、新疆最低值为创新发展维度;技术交易成交额/地区GDP、外商直接投资额/地区GDP、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地区GDP增长率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债务余额/地区GDP、标准煤/地区GDP对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俊伟 石生钿 钱勇生 李信 柳祯 魏谞婷 杨民安
基于西北地区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铁路客运班列数据,运用列车频次优势度、复杂网络理论及社区结构识别等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铁路建设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社区数量减少,已形成分别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核心城市的稳定的多中心结构。(2)西北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中心度及中介度的影响较小,对列车频次优势度的影响比较明显,西北地区高铁建设仍需注重“量”的积累。(3)西北地区各城市列车频次优势度及中心度呈现出明显的“沿途效应”。(4)基于普速铁路联系强度划分的社区空间分布与城市群分布有较强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异,在考虑高速铁路列车频次的影响下,这种一致性不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蓓佳
【目的】为了完善城市垃圾分类政策从而提升政策执行效果。【方法】本文基于“路径-效能”分析框架,以西北地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政策为分析对象,首先运用文本挖掘方法厘清垃圾分类的政策路径,再以此为基础构建PMC指数评价模型,对政策效能进行全面评估。【结果】(1)推进垃圾分类的政策要素包括导向要素(政策目标)、资源要素(基础设施、技术支持、人员配套、资助体系)和保障要素(宣传教育、监督考核、处罚方式、奖励机制),最终形成以政策目标为导向,给予配套资源,并为资源运用提供保障的政策路径。(2)6个试点城市的政策评级分别为良(西宁)、中(兰州、西安、银川、咸阳)、差(乌鲁木齐),整体平均水平为中,除基础设施外,其余变量均有待提升,其中奖励机制的效能提升空间最大。(3)各城市政策均在部分变量上存在内容或实施细则的缺漏,而不同政策的内容缺失方面和程度都不尽相同,致使政策改进的参考路线也有所区别。【结论】从补充政策内容细则和制订差异化完善路线两方面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宗顺 张海鹏 岳超 杨红强 张寒
造林增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其碳中和效果背后的成本有效性不可忽视,这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基于西北地区GIS平台数据,构建地理—经济—生态三维整合分析框架,采用环境因子叠加模型和土地利用动态优化模型,从自然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两个角度识别了西北地区边际可造林区域,采用Richards生长方程预测了造林碳汇潜力,以此为基础拟合了碳汇供给曲线,并对西北地区造林增汇的成本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满足自然和经济双重可行性的造林土地面积为102.71万hm2,仅占自然可行造林土地面积的20.56%。其中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肃两省。(2)西北地区造林的碳汇潜力为9.37 Mt CO2/年,到2060年能够为该地区碳中和目标提供约9.70%~15.06%的贡献,不可忽视。(3)西北地区造林增汇的平均成本为948.81元/t CO2,相比于能源碳减排路径,整体上不具有成本有效性。且在迫切应对气候变化情景下,西北地区造林增汇的成本有效性更弱。据此,提出强化造林增汇对碳中和贡献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